书法传承关系的特点
任何事物的起源从来没有绝对的起源,以发生为起源来研究中国书法的相对性以及书法结构的生成过程,应是当今书法研究的方向。从文字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书法将整个书法的起源、发生视为动态的,而非静态的过程。从书法的形式构成,动力结构以及书法的功能等等方面,全新的研究找到书法的传承关系,对今天书法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从古文字到书法,从象形文字到篆书是书法形成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书法更多的是记事的功能,篆书是在秦王朝统治时期被强化了它的功能,其一是统治的需求,其二是传播的功能,需求和功能是篆书在统一中国文字方面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的。汉魏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文字功能有了新的要求,它必须是易读的,书写快捷便于传播的,所有书体都是根据这三个原则来演变的。篆、隶、行、草、楷是书法的传承和递进关系,书法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记事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的宣泄,魏晋被喻为是“自觉的时代”,人本主义的启蒙,不仅仅是奴隶社会完结的标志,同时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开放变化的启端。整个魏晋社会醉生梦死、奢侈享乐,社会风气为之大乱,正如《诗经》所云:“歌之舞之”不亦乐乎,人对自然的敬畏感叹为人生苦短,正是在这种思潮之下书法被注入了宣泄情感的重大作用,这一时期的书法呈现出极具变革的态势,流畅的行书和飞动的草书恰好宣泄了人的精神,因此隶书向行书、草书、楷书的转变就被赋予新的生命力。楼兰是什么地方?那是一个风沙弥漫、远离家园的边关之地,你可以想象那样一个地方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地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们的感情世界是丰富的,也是激荡的,在欢乐中增加悲哀,在平静中混杂闲静,他们过着有一日没一日的生活,一切清规戒律在他们眼里都荡然无存。当生命变得渺小,人们更愿意将自己的情感以所有的方式宣泄出来,其中就包括书法,无论是写在木板上的简牍还是写在纸上的墨迹,无论是官方文牒还是私人信件,都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写成的。
因此,这些书法更能体现魏晋精神,他们已经放弃了所有的精神枷锁,以前所未有的状态导入自己的情怀,他们是无力的,但他们却留下了光耀千古的书法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楼兰残纸不仅仅是唯一保留下来的魏晋墨迹,更可贵的是保留了当时的写作状态,在雾气迷漫的楼兰城,在清晨或者傍晚的孔雀河畔他们挥毫泼墨,指点文学,快意恩仇,无所不为,岂不乐哉!写下了千古名作,当我们在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的时候,更多的是需要深入楼兰残纸书者们的精神世界,在他们精神世界中继承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精神,创新是前所未有的状态。他们是发明者,我们只是发现者,发明是创造,发现是找到,这就是当下的书者和楼兰书者的区别所在。
《无虚伪帖》(见187页)有26字,纸张残缺,行距紧密,从字面看是一份练习之作,该帖古朴、厚重、丑拙、严谨,给人一种从未见过的全新之感,该帖集中反映了从隶书向行书、楷书转变的最初状态。它的笔意是隶书的,而结构和字形是行书和楷书,魏晋书法的基础是隶书,一切字体都是由隶书变异而来的,《无虚伪帖》就是这种变异的产物。它用典型的中锋行笔,横画紧贴纸面,行笔扎实平稳,多用圆转折,虚伪两字字体雄健,虚的一撇短而尖,而伪的一撇长而尖,这种字形和用笔方式非常独特,隶变行是解决笔法的流畅性和结构的多样性,隶转行是书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也许在之前隶变行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阶段,我们从比它更早的武威医简和居延汉简中就有隶变行的字体。到了楼兰残纸隶书的味道越来越淡,在整个书法演变中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现象,所有的笔法都是以隶书为基础的,而字形上则是以去隶为标志而成为新字体的。
因此,既要用隶书的笔法,又要改变字的结构,这是魏晋残纸的书者们完成的一性历史性的任务。今天看起来这些字似乎很平淡,但那是中国书法迈出的最关键的一步,在《无虚伪帖》中我们看到了矛盾的统一,看到了最初变异的艰巨性,同时也在感悟现在笔法和字形的创新性。《无虚伪帖》是目前仅存的由隶变行的真实墨迹,既然1700年前字形能够变化,那么今天的书法难道就没有可能变异出新的字形吗?今天的书法一直在如何突破传统的牢笼中挣扎,看一看《无虚伪帖》我们可能找到突破藩篱的方向。
由隶变行并非一蹴而就的,先是变为章草,再今草,再狂草。楼兰残纸中有相当数量是章草,比如《得必安帖》5行40字,《此月十四日帖》(见114页)6行72字,《华玄帖》3行26字,它们是目前我国最早的章草体,是学习章草最真实、最直接的帖本,它们和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所有章草摹本相比,高野立马可见。章草事实上是一种过渡的书体,由隶变行的初期阶段章草的笔法基础上是隶书的笔法上加进环绕、圆转的笔法,撇捺强调了隶书的波磔,横画变短,字形变宽,线条粗细对比强烈,笔画省略简迅,转折仍带有篆书的味道,多用方笔而线条柔和,它较好的表现了从篆到隶再到行演化的连续性。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章草大多不是真实墨迹而是石刻作品,把它们和楼兰残纸的章草帖对比一看,有几个不同,一是楼兰的章草婉转厚重,方笔和圆转的交替使用非常巧妙,而流行的章草多用圆笔转折处略显生硬,缺乏古意。二是楼兰章草用隶书笔法使线条每个点都有很好的控制力,线条内部运动复杂,边缘变化丰富,而流行章草线条平直,质感不如楼兰章草。三是楼兰章草在字形上以宽扁为主,偏旁多采用小弯曲形成好看的弧曲和锐角,有一种憨厚质朴的远古之风,这里所谓远古,我理解为是大量使用篆书笔法,篆书有一种有趣的现象,方笔起笔匀速行进,转折没有方角全都是圆滑的弧线,古人用方和圆的笔法,含义深远,立意高妙,而后来随着隶书、行书等字形的出现,这种笔法越来越少,特别是楷书的出现使这种笔法几乎丧尽。
综观魏晋以前的书法,其线条多呈开放这势,即线条的端点和尾部都是一种自由开放朝无限空间发散的气势,而楷书出现后强调藏头护尾,把复杂的内部运动集中于笔画的两头。这种笔法如同在一根绳子的两头打上结,割断了线条向周边延伸的走势,其好处是在字内空间上做到了气集中宫,蓄势而发,但是在字外空间形成了气和势的阻隔,更为要命的是重视线条两端,忽视了线条中间部分,形成了中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楷书是以提按为主要笔法,目前流行的章草大多夹杂了提按的笔法,而魏晋书法中很少使用提按的笔法,从楼兰残纸看,无论是章草还是行草都很少采用,这是楼兰章草和流行章草最大的区别,由此我们可以断定目前流行的章草,大多是隋唐以后的摹本,夹杂进来许多提按的痕迹,表面上看丰富了章草的笔法,却失去了章草的古意,楼兰章草为我们提供了书法演变中章草作为过渡型书体存在的现实,也为我们提供了继承魏晋笔法的关键点。
魏晋笔法的关键是以篆、隶笔法为主,以曲为妙,以情为上,看楼兰章草会有一种观看小孩写字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小孩在写字时是用全力去写的,每一笔都用尽了吃奶的力气,是在用心写字,虽然结构上不准,笔法幼稚,但是其境界是全身心的投入,这大概是楼兰笔法能打动我们的关键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