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汉代,以隶书为主,这与书写材质木竹有关,隶是篆的变形体、既解决了篆书难以辨认的难题,又提高了书写的速度,并出现了最初的自赏书法,美学的影子。这一时期是大众传播的工具。西汉中叶,出现了不少书写专论和书法实践者,书法成为上流社会追求雅古高尚的精神生活的工具。
在传递政令书信等社会公私信息的同时,也传递某种新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在这种两重目的作用下,书体慢慢地发生着变化,由篆变隶,大约先后时间用了500年,至史前三世纪,隶书已作为新的书体存在了,象形会意形声,由具体的向抽象的转变。笔法由单一向复杂的变化。?髴
隶变线条由曲向直,结构由繁向简,结体由多边形向正方形、长方形、笔画顺序由右向左,向上向下,呈现时间空间顺序早期隶变是四川出土的青川木牍?髵。
笔画直,简朴实,书写勇猛,捺呈尖型放笔。
天水放马滩简,始皇八年,(前239年),是特指隶变之后写的字。?髶
隶书至楼兰残纸上限252年算起,已有500多年历史。500年过去了,为何楼兰残纸几乎没有隶书,多为草、行、楷的新书体?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与楼兰残纸同时期的魏碑仍然盛行隶书,同时期帖、碑几乎都是以隶书书写的,而楼兰残纸为何缺少隶书呢?可能性只有:1、当时官方文字和正式文字是以隶为主的,楼兰出土残纸大多不是官方文字,(2)楼兰远离中原,距离遥远,形成了地域性的书写群体习惯,(3)书者个人的爱好所至。但是,第一条理由似乎不成立,李柏写给国王的信,理应用官体的却是潦草的行书,这只有一种可能,信的草稿用行书而正式书信用隶书。最大合理性的2、3.我们可以想象,一群书者生活在放任自流的沙漠里,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书写着。管它什么合规不合规,由着性儿来!正是他们无拘无束的书写,为我们今天研究书体形成提供了新的方向,也凸显出这批残纸在中国书法史上不可忽视的地位。
楼兰在中国行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相对于早期篆隶和后期楷书,行书是中国书法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书体。
它留下了行书形成最初的形式,包括笔法、章法字结体,墨色等方面,这些残纸变异,可能在当时就被视为异类了。
也许有人会说,同时已经有了许多大家的书体,如张芝、王羲之等还用得着从楼兰残纸中研究新书体吗?是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这些所谓大家的东西都是临摹的而不是真迹,而且几乎所有魏晋的东西都是后人临摹。有些甚至就是臆想之作。临摹是什么?是照着写,不是复印机,任何一个书者临摹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痕迹。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任何临摹都和原作是两码事。启功先生是大家,他临写的《兰亭序》是不一样的。
碑刻与原作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所有魏碑制作过程是什么?都是经过石匠二次创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