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如洪荒时代地裂的“琼孜土林”。当地人传说这里曾发生一场战争,但在史籍中没有记载。此次科考队员们在这里发现了古代铠甲的残片。
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中部地区。其独一无二的高山生态系统、丰富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以及众多的自然历史遗迹和历史文化遗址,蕴藏着无数的未解之谜。
2010年10月,由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牵头,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师范大学联合执行了为期近三年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对保护区内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进行了细致翔实的调查。正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地球第三极的生灵--珠穆朗玛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展》全面展示了该项目的成果,带我们走进神秘的雪域高原。
遗憾未能观察到雪豹
据介绍,在近三年的科考中,记录了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共491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就有84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保护动物达9种。此次科考中还在保护区内的南坡山沟中发现了剧毒喜山原矛头蝮蛇,这是全世界初次发现的新物种。此外,此次科考所发现的一些未定物种正在鉴定中,预计总数可能超过500种。由于保护区中还有较多未到达区域,而这些区域物种较为丰富,专家们认为在这些区域内仍存在发现新物种的可能。
保护区沿“希夏邦马峰-卓奥友峰-珠穆朗玛峰-马卡鲁峰”一线分为南坡和北坡两大区域。北坡的藏南山原、宽谷湖盆区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植被稀少。这次考察记录了大量分布在这一区域的物种,比如藏野驴和黑颈鹤。南坡则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南坡为高山峡谷湿润森林区,沟谷幽深,平均海拔约为2400米。这里物种种类丰富,但种群数量较小,喜马拉雅斑羚、赤麂、火尾太阳鸟、喜山长尾叶猴、喜马拉雅塔尔羊等为代表性的动物。
科考队成员之一、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胡一鸣硕士告诉记者,科考队员们曾经多次观察到黑熊和棕熊,但并没有直接观察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猫科动物”的雪豹,设置的红外线摄像机也无收获。因为科考队员们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沟谷中,而雪豹活动区域的海拔要更高。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和居民,近年来都有发现雪豹的报告。此外,还曾有受伤的雪豹被送到保护站救治。
“琼孜土林”曾发生神秘战争
科考队成员之一、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告诉记者,保护区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同样令人惊叹,例如位于定结县琼孜乡当地人口中的“牧村大峡谷”(科考队员暂称之为“琼孜土林”)。
这是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峡谷,犹如洪荒时代的地裂,从喜马拉雅山北麓的雪山脚下延展而来。这种柱状地貌是土林的一种,由于发源于雪山脚下的河流的深度切割,导致其边坡产生“卸荷裂隙”,河水沿着这些缝隙继续侵蚀,其残留形成了壮观的土林。“这里有很多谜。”陈邵峰说。这里很少有人类足迹,但当地人却传说土林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在史籍中似乎没有记载,但此次科考队员们却发现了古代铠甲的残片。当年是什么人,在这样的地方展开了厮杀呢?
在人文景观方面,位于宗嘎的神秘岩洞设计巧妙,依山势而建,上中下三重相连,横向纵向皆有通道相连。从岩洞结构和残存的遗迹分析,可分为起居洞、供佛洞和修行洞。但它们是何时何人所建?为何沿水平方向建于山坡上?居住者如何消失或去向了何方?这些都是谜。扎西却果寺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在佛殿内熏黑的墙壁上到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壁画。曲玛古战场遗址是西藏唯一的“古长城”,与北方的明长城形式十分相似,但其垒砌方法具有典型的藏族特色。它是汉藏同仇敌忾抵抗尼泊尔廓尔喀人入侵、扞卫祖国边疆领土完整的见证。
陈邵峰说,考察总与偶然性相伴,往往是专程去寻找某种动物,却一无所获;本来只是普通的一次“搬家”,却可能在路上遇到成群的动物掠过。此次考察虽然对保护区的许多沟谷进行了梳理,但这些沟谷的众多支线大多没来得及一探究竟。“当地对这些支线有很多传说,比如近十几年来这里曾发现了什么动物,而这些动物以往被认为是不应该在这些地方出现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考察。”
彩虹般的虹雉 不避人的竹叶青
“就在我凝神看其他物种时,眼睛的余光告诉我天空多了一个飞翔的点儿,思忖着会是什么猛禽呢?当它接近我时,我愣了……彩虹一样的颜色!会心地笑了,知道就是它了,在天空一闪而过,让世人见证它的风采,短暂而美丽!一只雄性棕尾虹雉从天空掠过。”从科考队员这段充满感情色彩的描述来看,野外生活是浪漫的,但其中付出的辛劳和努力也极多。
专家介绍,珠峰地区曾多次开展综合性科考,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野生动物资源的资料较缺乏。因此,此次考察的记录仅有极少部分能和之前的资料做对比。仅从此次考察来看,并不好说动物的数量是“上升”还是“下降”了。但胡一鸣表示,“上升”和“下降”并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好事或者坏事,因为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如雪豹,从近几年的观测上看,数量似乎是“上升”了,但这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食物数量减少,迫使其更多地外出活动。但无论变化朝哪个方向发展,考察和管理都很重要。
胡一鸣说,目前保护区面临的一个威胁是旅游者对生态的影响,经常可以见到垃圾以及旅行者活动的痕迹,这可能对动物的活动造成影响,不过基本还没有看到“入侵物种”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的保护。在考察中有一个小细节。“我们在雪布岗山的寺庙发现了一种西藏竹叶青蛇,这两条青蛇已经习惯了每天在洞口晒太阳,而人们也从来不去干扰它们。青蛇们更是见人也不回避,或者躲开不久又回到原处。”胡一鸣认为,保护区内居民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