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发现1.1亿年前蜻蜓化石 均没有身体

时间:2014-04-23 08:30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喜群,刘晓倩 点击: 载入中...

蜻蜓化石

 

  “巴依萨昼蜓,这个古老的蜻蜓种类起源于西伯利亚,经过蒙古扩散到我国西北的甘肃玉门、华北的北京附近以及朝鲜半岛南部。”2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张海春表示,研究小组在甘肃省玉门市赤金镇西南25公里左右的旱峡沟首次发现了1.1亿年前的蜻蜓化石,进一步揭示了巴依萨昼蜓的扩散途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硕士研究生郑大燃对记者说,2010年,研究小组一行前往旱峡沟,根据资料记载,这里曾出土过甲虫、三尾类蜉蝣等昆虫化石。在采集到的几十块化石标本中,除了有记载中的昆虫、鱼类化石之外,研究小组还惊喜地发现了蜻蜓化石。


  “这些蜻蜓化石,虽然有30多块,但都没有身体,只有一块标本是接近完整的1个前翅和1个后翅压在一起,其他的标本都是翅膀碎片。”张海春推测,当时的甘肃玉门没有现在这么荒凉,因为蜻蜓从幼虫到成虫,都需要水,所以那时玉门地区应该有一个湖泊。而巴依萨昼蜓就生活在湖泊附近,它们死后,掉落在湖中,身体变成了鱼的美食,而翅膀被遗弃,有些变成了化石。没有被鱼吃掉的蜻蜓的身体在细菌作用下逐渐离散、破碎,翅膀由于比较有韧性而保留下来成为化石。另外一种可能是,蜻蜓在湖边死亡后,被水流冲到湖泊中,在这个过程中,身体逐渐磨损、腐烂,而翅膀也变得破碎。在变成化石的过程中,火山灰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根据资料记载,巴依萨昼蜓和现在人们常见的蜻蜓没有明显的区别。此前,曾在俄罗斯发现过2000多块巴依萨昼蜓化石,从地质年代来看,它们生活在1.2亿年前至1.15亿年前。后来,在蒙古、朝鲜半岛南部、北京的西山也发现过巴依萨昼蜓化石。张海春分析,从现有的化石来看,巴依萨昼蜓在不断“搬家”和“扩充地盘”,而此次在甘肃玉门发现巴依萨昼蜓,进一步完善了它的扩散路径,同时也为地层的年代确定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玉门关和阳关
  • 玉门油田“老一井”的前世今生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