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流放新疆的奇才

时间:2012-04-19 18:47来源:新疆都市报 作者:马源 点击: 载入中...







  刘鹗(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字铁云,又字公约,原名孟鹏,字云搏,中国清代作家。

  刘鹗祖籍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幼年随父亲移居淮安府城(今淮安市楚州区)地藏寺巷。刘鹗青年时期不愿走科举入仕道路,而是广泛研习水利、算学、医学、金石、天文、音律等各种学问,从他的作品《老残游记》开首对黄河结冰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当年他对水利及河道工程有过一番深入研究。1880年去扬州师从太谷学派李广昕。他还鼓励“洋为中用”,曾兴办实业。

  1884年,刘鹗在淮安府城南市桥开烟草店,因不善经营而歇业,后曾去扬州行医。又赴南京参加乡试,未终场即回。又与人在上海合开石昌书局,也以失败告终。1887年,刘鹗赴河南投东河总督吴大澂,任河图局提调官。刘鹗历时3年,完成《豫直鲁三省黄河图》五册。此后曾赴山西开采煤矿,并陆续兴办过一些实业。

  因为他在作品内利用角色“刚弼”对当时的酷吏刚毅影射,被刚毅设计陷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刘鹗从俄军处贱价购买太仓粮转卖给居民,赈北京饥困,被劾私售仓粟。1908年,刘鹗在南京对岸的浦口购地准备开商埠,被控以汉奸罪名,发配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次年因脑溢血病死,死后归葬于江苏淮安。

  著作

  刘鹗著名的文学作品为《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最初发表在《绣像小说半月刊》,后之13回时因故而止,后重刊于《天津日日新闻》,共二十回,这部小说对当时不少时弊都有很深刻描述,但有专家认为后半部有伪作成份。其描写技术受到胡适盛赞。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集录,奠定了后来甲骨文研究基础。

  刘鹗在数学、水利方面亦有著作传世,如《勾股天元草》、《孤三角术》、《历代黄河变迁图考》、《治河七说》、《治河续说》、《人命安和集》、《铁云藏陶》、《铁云泥封》等。

  多少年过去了,刘鹗那戴瓜皮帽、穿长袍的身影,那留着两撇八字胡、爽快和善的神态,一直在乌鲁木齐流传着;人们路过新中剧院,禁不住总要想起他;人们读起《老残游记》,禁不住总要想起他。他是清政府流放新疆最后的流人,也是清政府流放塞外众多罪人中唯一一个无官位无职称的人。中外学者对他的评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介绍有贡献的小说家、诗人、哲学家、音乐家、医生、企业家、藏书家、古董收藏家、水利专家和慈善家”。这位清末奇人给乌鲁木齐留下了一段真实的故事。

  1药罐引出远古文化

  胡适给《老残游记》作序说:“刘先生是最早赏识甲骨文字的一位学者,他的一部《铁云藏龟》算是近年研究甲骨文字许多著作的开路先锋。”那么甲骨文字最早是谁发现的呢?话题还得扯到“庚子之变”。

  1900年8月15日,洋兵洋将攻入北京,有些京官悲愤之下选择自杀表白对八国联军不共戴天的仇恨。其中有一位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带着夫人、长媳投井身亡。他留给后人的话是“主忧臣辱、主辱臣死。”难怪洋人郁闷,看起来懦弱迂腐、穿长袍马褂留长辫,举手投足文绉绉、慢悠悠的清朝官吏、性格却如此刚烈。儒家文化的境界洋人是无法理解的。

  王大人殉国前一年,一天夫人患病,忙前忙后在厨房煎药的王懿荣拿起一片中药材“龙骨”准备放入罐中,突然发现骨上刻有文字,细细端详是类似篆书的奇异文字。惊讶过后他令全家人分头行动,把京城所有中药铺的“龙骨”全部收购回家。才识渊博的王大人精通文字研究。经过反复考证,确定是年代更久远、历史更古老的文字。偶然的机遇使王懿荣这位爱国学者成了甲骨文的发现者。

  现在我们再说一说刘鹗怎样和甲骨文联系在一起,又是怎样把3000年前的象形文字推向世界震惊中外的?

  王大人殉国,儿子王翰甫为清还父亲生前债务,将父亲收藏的所有“龙骨”全部转卖给刘鹗。精通此道的刘鹗经过深入研究,断定所谓“龙骨”是讹传,其实是牛骨和龟板,后改称甲骨。

  1903年《铁云藏龟》最早的甲骨文拓片后印成书出版,刘鹗开辟了研究甲骨文的先河。今天,中外观光客来到河南安阳,看到宏大的殷墟文物陈列馆赫赫有名的商王朝所创造的远古文明,不会忘记华夏民族的优秀人才刘鹗。

  2业余写出传世之作

  要读懂刘鹗,先看看他作古之后,1925年胡适给《老残游记》作序时是怎样说的:“刘鹗先生一生所做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的确认、三是开山西煤矿、四是贱买太仓米赈济北京难民。为了后两件事他受到许多诽谤。太仓米的案子竟叫他受到充军新疆的刑罚。”

  光绪年间,河南郑州黄河两度决口,久不合拢。当局束手无策之时,刘鹗谒见巡抚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担当此任。任命治河总指挥后,他据多年研究的知识,以“筑堤治水、束水攻沙”的方略,不分日夜亲自上堤指挥河工操作,在极短的时间里立竿见影,堵住决口。河南巡抚赏加顶戴,举荐补授东河总督。刘鹗把五品道台头衔拱手让于兄长。胸有大志的刘鹗并没有借治理黄河的功绩获取功名走向仕途,而是独辟蹊径仅凭个人的力量兴办实业,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有人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刘鹗则是在当时一系列渴盼自强的先进思想影响下,放眼看世界创办近代民族工业求强救国的第一人。

  “引进外资”在今天来说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但对于百年前闭关自守的清王朝来说,是绝对不被允许的。刘鹗通过山西商务局与英国公司签订《清办晋省矿务章程》,以这种引进外国资本“借鸡生蛋”的方式,请求联合英国公司共同开发山西煤矿。

  这个章程得到了山西巡抚批准,一时间舆论大哗,朝中一些官员群起而攻之,刘鹗“汉奸之名大噪于世”。朝廷见事闹大了,命山西巡抚罢黜刘鹗。

  这是一次开放国门创办实业的绝好机遇,无奈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进外资”这一说。但是无论如何,刘鹗极超前、极富创造性的做法、探索富国强民之路的实践精神令人敬佩。

  文学创作是刘鹗的业余爱好,兴趣所在。他的一部《老残游记》风行,在当时经久不衰。在海内外影响深远。鲁迅先生将他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他在当时是畅销书,今天依然被读者喜爱。历史的浪花把无数的文学作品像沙子一样冲刷得干干净净,而《老残游记》在文学的长河里依然闪耀着光彩。

  《老残游记》塑造了一位摇着铃铛游走江湖的郎中,这一文艺形象其实是刘鹗自己的影子。他以丰富的阅历,细致深刻的观察,具体生动的描述,对官场的揭露,对社会黑暗面的抨击尤为精彩。鲁迅先生评价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3流放塞外

  “庚子之变”洋人占领北京,南方交通阻隔,漕运粮米断绝,京城陷入饥荒。驻守大清粮仓的沙俄军队准备放火焚粮。刘鹗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和便利条件,和救济会合资将米全部买出,以赈粮或平粜的方式救济难民。

  这一善举使刘鹗几近倾家荡产。然而事后朝中权贵却上奏朝廷,诬陷刘鹗“勾结外人,盗卖仓米”,以“通洋”罪请求将他“明正典刑”。朝廷批复:发往新疆,永远监禁。

  就这样,为赈济北京灾民倾家荡产的刘鹗,头顶“通洋汉奸”的骂名,稀里糊涂被流放到乌鲁木齐。

  既非达官显贵,也非政府官员,刘鹗落难后没有任何待遇,只能自谋生路寻找落脚之地。无奈之下投身城隍庙(原新中剧院今新拓大厦旧址)。这里住着许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白天扛活或乞讨,晚上回到庙里栖息。刘鹗落魄到和丐帮为伍,令人唏嘘。

  柳暗花明,城隍庙主持刘老道,原在庙里开办诊所悬壶济世给人看病。一来二往彼此熟悉,刘道士认为此人医术了得,遂邀其共同坐诊。两位善人志同道合,对重病患者送医上门,穷苦人免费救治,加之医术高明,治好了许多人的疑难杂症。乌鲁木齐“神医二刘”声名鹊起,妇孺皆知。各地患者慕名求医络绎不绝。

  上世纪六十年代,坊间还流传着早先迪化(现乌鲁木齐)城隍庙神医的故事:米泉(今米东区)有位耄耋老人年少时患“大肚子”怪病,刘鹗为其诊治,药到病除。患者为表谢意,送去一车上好大米作为香火钱。

  遗憾的是,一年后刘鹗销声匿迹,传说是因脑溢血病死。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探访新疆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弘扬蒙古族游牧文化
  • 新疆农民捐115件春秋战国文物
  • 一个特丰人的喀纳斯之旅
  • 纪晓岚笔下的新疆风物
  • 十万知识青年在天山南北茁壮成长
  • 新疆发现独特鹿石 有利于欧亚草原经济演变研究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