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西凉乐》代表性舞蹈“方舞”(四人舞)舞者装束为:头戴假髻,插玉支钗,身穿紫色丝褶,白色大口裤,袖子上用五色丝布横断接袖,此种装束在今甘肃的地方戏曲中多采用。
(二)
地方戏曲的物质载体是人在舞台上的行动(表演),以语言、歌唱外,诸多的舞蹈动作成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一定的情节事件表现人物性的矛盾冲突。地方戏曲由于演员在舞台上塑造出具体、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可以让观众通过视觉和听觉进行直接的审美感知,同时还可以通过舞蹈动作创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使舞台上的角色和舞台下的观众进行动态式的交流,因之能够产生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效应,达到别的艺术所不能取代的社会功能和影响。舞蹈形象和戏曲形象都是直觉的艺术形象,但它不是一种静止状态的直觉形象,而是流动状态的直觉形象。人物情感、思想、性格的表现,情节、事件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推进,情调、氛围的渲染,意境的形成,都要由一系列舞蹈(或称之为戏曲舞蹈)动作所组成的艺术语言的不停顿地发展、变化来完成。所有艺术形象的动作性,无不包涵着民间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人体的舞蹈动作。
甘肃地方戏曲中吸收的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可大致分为表现性动作、再现性动作和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三类。表现性动作是戏曲艺人通常用来表现故事人物的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动作。这类动作具有一定的类型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如表现人物激情时,急速地跳跃、旋转,描绘人们细腻的思想感情和抒发人们宽阔胸怀的圆润、流畅的缓慢动作,以及具有不同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不同阶层人物思想感情、风格特点的表现手段均属此类。再现性动作,是展示戏曲故事中人物行动的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动作。这类动作具有更多的模拟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多数民间戏曲艺人借用传统民间舞蹈中的穿针引线、上楼下梯、坐船行舟、武斗厮打动作等均是。装饰性联结性动作一般没有明显的含义,在戏曲表演中起装饰和衬托的作用,有时也用它作为表现性动作和再现性动作相互转换和连接的过渡动作。如戏曲艺人借用的民族传统舞蹈中的云手、晃手、垫步、错步和一些群舞中作陪衬的造型姿态动作等亦属此类。
《诗经?大序》中所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叹之;暖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从发生学方面对舞蹈艺术的特长作了很好的说明。因此,我们说,舞蹈在表现人的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真实、直切、纯朴、激越、丰富、深厚等往往是其他艺术所经常借鉴的。
甘肃地方戏曲剧目中,常用舞蹈动作来表现语言和歌唱所难以表达的人物情感的那一部分内容。如肃州老曲子戏《闹老爷找驴》一折,在表现闹老爷一觉醒来,发现借来的毛驴不见了,由于这是他借难缠的农妇的,于是他急忙起身,下楼、开门、在街上寻找的一段舞蹈动作,就把他内心的焦急、慌乱、忧虑等内心的情感作了非常生动、形象而深刻的表现。在这段表演中,既没有语言也没有歌唱,因为此时此地闹老爷的思想感情是语言所不能予以充分表现的,所以,这里的舞蹈身段就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总之,民间舞蹈对甘肃地方戏曲的表演影响是巨大的,直观的,探索和研究民间舞蹈和地方戏曲表演的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