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楼,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质点

时间:2011-12-20 16:28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竹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居住文化产生过深刻影响,竹楼便是这种影响的物态反映。竹楼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因为它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云南少数民族的生存需求和文化需求而得以广泛流布、代代相传。

竹楼的诞生
    关于云南少数民族竹楼的起源和诞生情况?熏历史文献未予记述?熏而被保留在这些民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这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对竹楼的诞生作了两种解释,一种是自创型,一种是借取型。
    自创型。傣族传说:远古时,傣族人没有房子住,大树和山洞就是傣家人的住房。后来,一个叫帕雅桑木底的人决心建房。最先,他从一片片簸箕般大小的大麻芋叶挡住了雨点得到启示,用树枝和茅草盖起了一间平顶草房,但草房经不住雨水。后来他仿照狗淋雨时的姿势盖了一间前面高、后面低的窝铺,仍不能很好地避雨防湿。他并不灰心,仍不停地尝试各种建房方法。天上的帕雅英(天王)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变成一只美丽的凤凰飞到人间,在大雨中停在帕雅桑木底面前,说:“你看看我的翅膀吧,你看它能不能遮风挡雨。”说罢,立定两只长脚,又把双翅微微向两边伸开,成“介”字形。帕雅桑木底心智顿开,依照凤凰站立的姿势,盖出一种上下两层的既能遮风挡雨、又能防止地面潮湿的住房。这就是傣族的高脚竹楼。因这种竹楼是在凤凰淋雨启示下建盖成的,所以帕雅桑木底给它起名叫“轰恨”(意为凤凰起飞)。之后,傣家人纷纷学会建竹楼。为纪念帕雅桑木底的功绩,傣人将轰恨改名恨帕雅桑木底。景颇族传说《竹楼是怎样盖起来的》说:最古的时候,景颇人没有房子。先祖阿真尼里拉和勒然兹满两人决心学会盖房子。他们在山上看见竹鼠吃竹根,根断竹子倒,得到启示,从此知道盖房可用竹,并学会了砍竹子;从蛇横架树枝上得到启示,学会用大竹架梁子;从芭蕉林树杆排对排、树丫枝连枝得到启示,学会立柱子;从斑鸠做窝,小树枝压着大树枝得到启示,学会用小竹子放楼楞;从平展的江面得到启示,学会铺竹板;从藤子绕在树上得到启示,学会用藤条捆大梁;从野牛的身架得到启示,房子可以盖得像野牛的形体。经过千辛万苦,第一幢竹楼终于盖成了。他俩教会景颇族盖竹楼。从此,景颇族世世代代都照着他俩留下的样式盖竹楼,而且要唱《建新房歌》,歌颂两位盖竹楼的祖先。这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借取型。傣族、基诺族、德昂族、布朗族均有依照诸葛亮帽子建起竹楼的传说。傣族《诸葛亮的帽子》讲:诸葛亮南征时来到傣人居住的澜沧江边,因傣人岩肯救了他的军队,因而诸葛亮帮助傣人重新回到坝区居住,教傣人种植稻谷。回内地前,诸葛亮留下自己的帽子,把几张小绸子条塞在帽子里,叮嘱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可拿出绸子条看。过了许多年,傣家人口越来越多,都挤在江边又低矮又潮湿的小草棚里。闷热的天气和可怕的瘴气夺走了傣人成百上千的生命。在此危难关头,岩肯打开一张绸条,上面写道:“想命长,水冲凉;草棚矮,住高房。”岩肯得到启示,找来99位老师傅,仿照诸葛亮帽子的样式,盖起了又通风又凉爽的高脚竹楼,并逐步养成常洗澡、爱干净的好习惯,从而战胜了病魔。布朗族传说:“古时,边境常受外国人入侵,民不聊生,孔明率领大军挺进边疆,平息了外患,各族人民才得安居乐业。布朗人为感激孔明,盖房时按照孔明的帽子形状盖房顶,形成‘孔明帽’式的建筑。”
    毋须赘言,上述两种说法都不是历史事实本身。然而,有关这两种说法的神话和传说却是“形象化的历史”。这两种说法交互并存,看似自相矛盾,实质上却是形象化地反映了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文化创造包括文化发明和文化更新。竹楼自创说反映的是文化发明;竹楼借取说反映的是文化更新。

竹楼在云南民族中广为流布的原因
   ◆首先,竹楼适应于人类战胜敌害的生存需求。
    远古,云南少数民族先民生活在为众多敌害所包围的环境中。瘴气、炎热潮湿的气候、滋生蔓延的蚊虫、遍地爬行的毒蛇、四处出没的猛兽等等,都在时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生活于坝区的傣族等民族,还时时面临洪水的侵袭。因而住房不仅要具有遮风挡雨的普遍性功能,而且还必须具备抵御敌害的功能。
    竹楼基本上是采用干栏式建筑形式,房屋离开地面,建筑在桩柱上,上层住人,下层关家畜和放置东西。这种建筑具有防潮、通风散热、卫生舒适等优点,还可防御蛇虫野兽的侵害和抵御一般性水灾,是战胜敌害的有效形式。傣族《诸葛亮的帽子》中说傣人竹楼是依照诸葛亮帽子建盖自不足信,但说竹楼是为了抵御潮湿闷热的气候而建,则是历史的真实。竹楼满足了或适应了这些民族至高无上的需求--生存需求。
    ◆其次,竹楼适应于云南各民族梯度性的生产力水平和多种生活方式。
    历史上,云南各民族的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许多民族的生产力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就生产工具而言,在刀耕火种的阶段,亦即原始农业诞生之初,人类尚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建筑工具是磨光石斧、石刀;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铁制建筑工具开始传入,但仅限于铁制砍刀和铁斧,而推刨、锯子等迟迟未传入,而且砍刀和铁斧量少价贵,因而铁工具取代石工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金属工具的大量使用,则是解放以后的事。
    云南许多山地民族在从采集狩猎时代进入刀耕火种农业之后?熏并未很快实现永久定居?熏而是长期处于游耕游猎状态。定居时间从1年到5、6年不等,然后便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迁徙。迁徙可分为两种类型:任意迁徙类型、固定地域内的迁徙类型。频繁的迁徙主要发生在种懒火地的民族中。如勐海县那赛寨拉祜族是种懒火地的游耕游猎民族,仅从1949年到1976年,就在方圆数十公里范围内进行过18次全寨大搬迁。
    竹楼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便于就地取材,而且构造简单,省时省力,造价低廉,很适应于游耕民族。这些民族在迁徙时,只需带上砍刀、斧子等建筑工具,无需搬迁任何建筑材料。这种房屋取材方便,建造容易,使用寿命不超过3年。竹楼使用时间基本上就是该族在一地的定居时间。竹楼结构亦简单,盖房在一二天内就完成。上述民族的竹楼所呈现的简陋质朴的建筑风格与其频繁迁徙的生活方式若合符契。
    云南有些民族则属于定居类型的民族。定居的生活,需要较为坚实和耐久性强的房屋。另外,云南竹子种类繁多,大竹小竹、坚硬的竹柔韧的竹都垂手可得,可以满足不同的建筑需求。因而竹楼只要建筑技术较高,亦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因而竹楼亦适应于定居民族的生活方式。
    总之,竹楼即可粗陋营构以适应迁徙性生活,又可精心建造以适应定居性生活。
    ◆再次,竹楼适应于家庭形态的演化。
    不同的家庭形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房屋。竹楼建筑结构的特点之一是,“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如同现代框架结构,可以适应灵活多样、各种形式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竹楼建筑式样灵活多样,可大可小,既能建造适应农村公社大家庭的大竹房,又可建成适应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的小竹房。
    ◆最后?熏竹楼适应云南许多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
    在西双版纳,竹林深处,大青树旁,凤尾竹下,竹楼座座,错落有致,有些村寨竹楼布局还呈井字形方块,每座竹楼前后左右均有一定间距,环境恬静,阵阵古老的纺车声由竹楼传出,展示着田园诗一般的风情;它不但是傣族在居住建筑方面情趣的反映,而且还可以看成是小乘佛教与世无争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芒团傣族古法造纸:云南传女不传男的“非遗”技艺
  • 云南发现多饰维纳斯鱼 系两亿四千万年前新鳍鱼
  • 云南八塔台墓群考古发掘启动 墓地沿用1200年
  • 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民居复建 2014年曾遭火灾
  • 云南大理感受古老白剧:寻找曾经失落的声腔
  • 云南发现寒武纪"动物军团" 三叶虫化石最长5厘米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2)
    10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