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唐占晞不管到哪个地方,对方介绍情况时,第一句话总是: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我们现在还处在一种落后的状况。“到哪儿开头都是这样念,然后结尾是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四个字还很少提到。”唐占晞边说边挺直身子,模仿那些人拿着纸念稿子的样子。
但他也发现,“中国报纸上登的文章一直在说,路线要转变”。他当时对“改革开放”四个字的理解,就是让中国人跟外国人接触,跟外面交流。
在他看来,当时这种交流非常困难,但又非常必要。在送走和迎来中美双方第一批留学人员后,唐占晞还要落实美国的“国际访问计划”,即每年选几十个中国人到美国访问,包括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人士。
第一批,他邀请了北京5家有影响的媒体的国际新闻编辑。他当时想,“媒体很重要,访问美国后,可以写文章报道,传播信息。”出发前,唐占晞和美国使馆的几个官员请这几位编辑吃饭,跟他们确定访问路线,并安排在各个地点的访问内容。
在唐占晞看来,媒体人士一定要访问纽约,因为那里是美国的媒体中心。他介绍完纽约的情况后,问眼前的编辑:“你们到纽约想看什么?”
编辑们相互拐了拐胳膊肘,确定由一位稍微年长者发言。他非常郑重地说:“我们到纽约去,最主要是想了解纽约市党委怎么控制《纽约时报》。”
“我当时告诉他们,美国有两大党,但《纽约时报》不属于任何一个党,跟政府没有关系。但他们不相信,一脸疑虑。”唐占晞回忆。
当他告诉几位编辑“美国总统有权力,但没钱,总统的预算必须得靠国会批准,国会不批准,总统就没钱”时,同样遭到了怀疑。
百年串起留美历史
33年前的那个雪夜,在首都机场,看着52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中国人离开祖国赴美,唐占晞不由自主地想起前溯一个世纪的那群留美幼童。
120名幼童,由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倡议,被清政府派遣赴美。他们坐着蒸汽轮船一路向东,需要经过25天左右的颠簸。100多年后,他们的后辈则坐着飞机向西,经巴黎中转,只需30多个小时的飞行。
“当年詹天佑他们,都是中途被搞回来了的。这些人……”送别这52个人时,唐占晞在心里嘀咕。
与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不同的是,现在这扇被推开的门不会再关上了。两年多以后,当唐占晞离任时,已经有几千个中国留美人员在美国,也有两三百个美国学者和学生在中国,还有80个美国大学跟中国大学或研究机构签订了交流协议。其中大多数的交流,是因为有美国大学的老校友在中国,或是中国大学的老校友在美国。这些在1949年前留学的校友此时成为纽带,不仅他们和母校恢复了联系,也让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
“除了官方,民间交流已经很深入。万一两个国家的关系又搞不好,官方交流发生困难时,我相信,还有这么多桥梁可以沟通,不会再像100多年前那些留美幼童那样。”唐占晞说。
其实,在那52名留学人员走出国门之后,到1981年,中国政府已经与英国、埃及、加拿大、荷兰、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比利时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协议。
也是在这一年,由唐占晞负责,中美之间中断了32年的富布莱特项目重新启动。经许国璋推荐、唐占晞面试后,北京外国语学院教师梅仁毅成为第一个富布莱特访问学者。
中国人的留学之门再一次被完全打开。首批52名留美人员,除一人延期外,均在两年后按时归国。他们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
如今,当年的出国人员集训部,已经更名为培训部;曾为首批留美人员订做衣服的出国人员服务部,已经成为王府井百货大楼商场的一部分,不复存在。
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思想已经发生了让唐占晞们“想都想不到”的改变。那52个人的档案,作为真实的历史记录,被存入国家档案馆。
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