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3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 《通知》说,为了保证三峡工程顺利建成,妥善安排库区移民,加快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认为有设立三峡省的必要。1986年5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撤销三峡省筹备组,改设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 “三峡省”成为我国正式筹建而又最终撤销的惟一的省份。
邓小平1980年7月亲赴三峡考察,使争论了几十年的三峡工程加速了论证进程。水利工程移民搬迁,历来被国际上公认为“世界级难题”。组建什么样的机构来组织领导三峡工程建设和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这个重大课题也提到了党和国家最高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
1984年2月1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专题研究三峡工程的重要会议在中南海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就是讨论由水利部提出的《关于建议立即着手兴建三峡工程枢纽工程的报告》。会议作出一个重大决定,“为了便于做好移民工作,可将三峡工程涉及移民的有关地、市,县,统一划为一个三峡行政特区,直接管理”。
为稳妥起见,中央最后委托民政部部长崔乃夫、国务院副秘书长顾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项淳一组成一个小组,专门研究三峡行政区的名称、区划和建制问题。这个小组经过深入研究后认为:“作为一个省一级的建制,只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所以,建议将三峡行政区改为三峡省,这样比较符合现行宪法。”
1985年2月8日,备受海内外人士关注的“三峡省筹备组”,终于在中南海国务院第四会议室宣告成立。
当年的3月5日,中央以“4号文件”的形式,正式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成立三峡省筹备组的通知》。
中央决定在1986年春天正式建立“三峡省”,“省会”定在湖北宜昌市。
“三峡省筹备组”即将在宜昌运行,谁去挂帅呢?中南海的决策者曾经为此几次酝酿过人选。最终选择了李伯宁。
中央当时的主要考虑是:筹建三峡省,主要是为了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库区移民。李伯宁恰恰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他1949年就到了水利部,从副司长、司长到副部长,在水利战线干了35年,对水电建设和移民搬迁都比较熟悉。
时年67岁的李伯宁奔赴千余公里之外的湖北宜昌市安营扎寨,当上了“三峡省筹备组”的党组书记和组长。
“三峡省筹备组”办公室1985年6月9日编印的一份《筹建中的三峡省简况》,它对“三峡省”的主要“省情”作了粗略的描述。根据1984年国家有关权威统计资料分析,在除台湾省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三峡省”自身在内)中,“三峡省”所占的大体位置是:面积名列第26位,排在宁夏,北京,天津,上海之前;人口名列第24位,排在新疆、上海、北京、青海,天津、西藏之前;“三峡省”1984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为89.82亿元,人平511元,比全国同期入均1026元低50.2%,名列第28位,仅仅高于贵州和西藏。这些数据表明,从“块头”上看, “三峡省”是一个“小省”,从“家底”上讲,“三峡省”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穷省”。
为了让中央领导和更多的人士了解三峡地区的真实状况,李伯宁指示刘海清等在川东的峡江两岸跋山涉水,拍摄了一部真实反映三峡地区人民贫病交加情景的电视片《穷山在呼吁》。
这一年的12月5日至21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农村工作会议。与会者集体观看了《穷山在呼吁》这部电视片。
国家副主席王震从电视片上看到三峡人民贫穷落后的情形,震惊不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观看此片后,更是感慨万端: “这些典型,哪怕是极个别的,也足以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
在那次会议之后,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迅速成立。从此,全国扶贫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列入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重要议事日程……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