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窑洞地窝子看青白石开发

时间:2013-10-29 11:09来源:鑫报 作者:崔凯 点击: 载入中...

   兰州城区体量扩张的深度思考之七


  西峰新城的发展历程成了黄土高原现代城市开发的样本


  ■速读

 

  居住方式的改变把人类的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黄土高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甘肃、陕西、内蒙等地人类留下了数不清的遗迹。窑洞,是人类居住史上的经典建筑,冬暖夏凉、采光防雨。这是生产力低下的古人类的伟大创举,因为窑洞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以至于从四五千年前沿袭至今。记者 沙莎 吴永隆 程健


  从浸满人类智慧的窑洞、地窝子,到黄土高原上崛起的一座座现代城市……人类建筑文明史表明,无论是刀耕火种的远古社会,还是先进科技武装的现代社会,只要人类能够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都能在不同的土地上创造包括建筑在内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

 

  人类建筑文明就是从黄土高原开始的


  黄土高原——世界上唯一的一块黄土分布最为广阔、土层最为深厚、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地貌构造错综复杂的独特地域,位于中华版图腹部位置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大西部的前沿地带。


  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 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 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从恢宏的长城边界到秀美的秦岭脚下,由巍峨的太行山脉至耸立的日月山麓,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几乎涵盖了陕、甘、宁、晋、豫、蒙的全部行政辖区。地球上再没有比黄土高原这种地貌错综复杂、土壤结构类型单一、分布范围如此辽阔的独特地区。广袤的黄土高原除具有令人触目惊心的水土流失这一世界上头号环境问题之外,且又具有无可估量的地下石油、煤炭、天然气贮量和地表不尽其数的生物多样性珍稀动植物资源以及地表地下的宝贵矿石资源。黄土高原时刻向自然界和人类昭示着其可被开发利用的诱人前景。


  对于黄土高原的开发,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并创造了大量让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而千百年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凭着勤劳、智慧和不断更新的生产技术,“建筑奇迹”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黄土高坡上的穴居风景——窑洞了。


  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视野中经常会出现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这种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黄土高原上除少数石质山地之外,表面都覆盖着一层黄土,它们薄者数米,厚者可达200米。就是这些由黄土层构筑的独特地理环境,成了窑洞天然的建造场。


  《墨子·节用》中说:“古人因丘陵掘穴而处。”《新语》中还有“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的说法,这些证明人类都曾有过穴居的历史。而从考古发现的50万—60万年前的三棱大尖状石器推断,古人可能从那时起就开始在黄土高原挖掘洞穴。他们在天然黄土断崖上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响了今天在黄土高原随处可见的形式相似的窑洞建筑群。据了解,直至今天,中国窑洞还是世界上现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在中国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和河北六大窑洞区内,现在大约有4000万人居住在各种类型的窑洞中,靠着古老的窑洞,适应着特殊气候和地理区域的环境。


  百年古窑虽已废弃多年无人维护,但依然能保持洞室稳定。新修窑洞可通过窑面砌筑护面墙来永久性地解决崖面风化剥落所导致的不定时的窑脸向窑内退进情况的发生。


  对于洞壁裂缝和洞顶掉块等问题,旧窑洞可以用夯实土坯和加筋土修复,也可用木支撑等加固方法加固。由于天然黄土自撑能力较强,黄土窑洞在开挖过程中能保持洞壁稳定,若局部破坏了可用与洞壁黄土粘结性良好的草泥修复,草泥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做法是合理安全的。在窑洞洞壁衬砌夯实土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洞壁的稳定性。


  而位于豫西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也称北方“地下四合院”。它的开挖方式是先在平地上开挖出数十平方米、深度达十来米的大坑,然后沿着坑壁开挖窑洞。主卧、次卧、厨房、储藏室一应俱全。跟陕西黄土高原的窑洞相比,这类窑洞民居更规整,院子里也有较大的活动空间。


  而渭北高原下沉式窑洞这种窑洞分布在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在原上的大坳上修建,建造时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房屋。因为深在地下,这种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下沉式窑洞与大地联成一体,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长期的认识和交流。这是黄土高原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被称为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

 

  西峰新城成黄土高原现代城市开发样本


  无论是冬暖夏凉的窑洞建筑,无论是北方特有的“地下四合院”——地窝子,还是如今在城市化大潮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些都是人类在生生息息中智慧的凝聚。


  在生产力还不是很发达的农耕时代,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诸如窑洞、地窝子等叹为观止的景观的出现,再次证明了人类只要通过努力,克服缺陷,同样可以创造宜居的场所。


  而进入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随着大型先进设备、机械,先进技术的广泛使用,在生产力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黄土高原上崛起。


  这一点足以说明,古人能够创造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而被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现代人,更能够找到科学方法,规避在黄土高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湿陷性黄土之类的难题。


  这一点,被称为甘肃最大的黄土高原区的西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从土坯瓦房为代表的小镇,到如今集西部油城、陇上煤海、特产大城市、民俗之乡等特色的新兴城市正在崛起,西峰,用自己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应证了在黄土高原上,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规律,被人类不怎么看好的黄土高原,同样可以“凤凰涅槃”。


  西峰区地处甘肃东部,泾河上游,位于董志塬腹地。北靠庆城县,南接宁县,西和镇原县毗邻,东与合水县相望。是庆阳市党政机关所在地和全市政治、商贸流通、文化、交通中心。


  古老的陇东区域,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唯一连片成区的黄土高原——董志塬。而西峰区的核心区域,正是董志塬。本区系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1421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倾斜。地形南北呈一扇状,长约47.7公里,东西宽约34.8公里。以市属董志、彭原两乡为中心地带的董志塬,塬面较为完整,地势平坦广阔,是全省最大的黄土高原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西峰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初步具备今天城市的雏形,1985年,西峰市成立,当时为县级市的西峰城区面积不到5平方公里,只有4条街道和19条小巷,仅是一个小镇的规模。


  西峰建市设区近30年的时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孕育、阵痛、生产和发育的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西峰区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城区面积扩大十多倍,人口开始急剧膨胀,人口逼近40万。


  1985年的西峰,建筑多是土坯瓦房,市区最高的楼房是4层建筑,当时人们的回忆是,站在二层楼上就可以鸟瞰全城。教育、医疗、商贸、交通、供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交通指挥一声哨,出行全靠两腿走,城市排水臭水沟,日常购物一家店”,诙谐的西峰人用这样富有“诗意”的话来描述上世纪80年代西峰的生活。


  当年的西峰区,正和如今的兰州北拓区域青白石一样,正面临着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功能的进一步配套。


  同时,由于城市规模小、密度小,造成了严重的低水平分散重复建设,不仅加重了农民和企业负担,浪费了大量资源,而且也发挥不了城市的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


  30个春秋后,西峰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参照改革开放初的1.81平方公里的数据,现在,西峰城市面积增加了15倍。


  然而,西峰区向现代化都市开始急行军的过程中,也背上了很大的包袱,摆在决策者面前的是,城市建设历年负债,如何解决赤字,筹措新的资金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启动民资是西峰城区建设的新思路,鼓励城郊接合村组出地、出资兴建道路;创新捆绑经营市政道路,将道路开发建设、房地产经营项目捆绑组合,在公开拍卖房地产项目用地过程中将道路建设作为一个附加条件,实现优劣互补;通过拍卖市政道路冠名权、广告权等,全面盘活城市无形资产。


  包袱甩掉后,西峰城市建设不断加速,有数据显示,2003-2007年,通过收储土地及盘活城市资金,西峰区财政获收益4500万元。


  正如有关专家们所言,庆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按照城市分类,应该属于新兴的资源型城市。在城市建设中,应高度重视规划设计,立足长远,超前规划,尽最大可能不走回头路,不留历史遗憾。


  专家们给西峰量出了“身材体型”,从资源城市的定位出发,西峰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城镇化发展战略。这种说法的解释是:“一轴、二心、三带、四湖、五区”。“一轴”,就是把南北大道作为全区发展的总轴线。


  “二心”,就是建设新城区行政文化中心和旧城区市级商贸中心两大中心。“三带”,就是构建东部生态旅游带、南部生态隔离带、西部生态绿化带三大生态屏障。“四湖”,就是建设东湖、西湖、南湖、北湖四大城市水榭。“五区”,就是着力打造空港农产品加工区和汽车城、科教创智园区、能源化工区、商贸物流区、绿色农业示范园区五大区块。


  在较短时间内,西峰正朝着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城市、人文魅力城市、黄土生态城市进军,迎来城市发展的春天。


  去年以来,西峰区按照建设国家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总体定位,实施500万元以上各类建设项目24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4个,完成投资202.9亿元。


  城市化为工业化的伴生现象,随着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峰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物质文明建设突飞猛进。 伴随着西峰油田的开发,正宁、环县、西峰煤田的勘探,以项目带动、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西峰的空间再造工程,正不断向主城区四周蔓延。


  如今,西北高原新城西峰正在城市化的步伐下展开一幅幅美丽画卷,历史遗迹的古朴,高楼林立的繁华,车水马龙的热闹,商业氛围的浓 重,杂然交汇,彼此辉映,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座新兴城市。


  黄河中游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为中国传统窑洞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而在利用这一资源的过程中,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地,越来越多诸如西峰一样的新型城市在黄土高原上崛起。


  而正处在建设初期的青白石区域,很有必要向这些城市“取经”,取长补短,不断突破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制约,为未来城市扩张赢得一片新天地。

 

  古今皆可为,青白石有何不可?


  毋庸置疑,我们的城市需要开发建设。而在大开发大建设的过程中,更需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引,需要与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同步。而在这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看其他城市在削山造地工程方面,做了怎样的努力。


  在贵州省,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地貌的内陆省份,全省山地面积占71.43%,丘陵地占20.97%。为此,该省提出实施“工业梯田”工程,在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产业园、铜仁地区大兴科技工业园区、铜仁市灯塔工业区、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北部工业区,开展削山填沟,平整土地,将昔日茅草丛生的山 壑,变成一层层集中连片的平地。截至2011年8月,贵州省通过对荒滩、荒塘、荒坡、荒沟综合整治,已开发未利用地20平方公里。


  在陕西延安,2012年2月,为保护老城区革命旧址,解决市区土地已用完、城市发展无空间等问题,延安市提出“中疏外扩、上山建城”发展战略,通过“削山、填沟、造地、建城”,将用10年时间,最终将整理出78.5平方公里的新区建设面积,在城市周边的沟壑地带建造一个两倍于目前城区的新城。目前,一期工程 已施工有近一年,将在10.5平方公里范围内削平33座山头。


  在湖北十堰,山大、沟多、平地少,城区山地面积293平方公里,占该市国土总面积的93%。2007年,十堰“向山要地”的山地整理项目正式在湖北省政府立项。对不同山地,十堰有不同的办法进行造地:张湾区对相对高差较小的山头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进行规模化连片整理,创造了“人造平原”模式。茅箭区 对高差大、不适宜连片整理的山地实行“坡改梯”,打造独具特色的“工业梯田”。十堰经济开发区对蜿蜒曲折、调蓄能力小的河流进行裁弯取直,通过“改河增地”,保障发展所需土地。截至2011年年底,通过山地整理,十堰累计新增建设用地33平方公里,城区建成区面积从原来的52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


  而面对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饱和,兰州在发展中又不得不面对房价畸高、交通拥堵、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公共资源配套不均衡等问题集中暴发的压力,于是,跳出“盆地”拓展空间是兰州必须要走的路。


  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山间河谷型城市,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和黄土打交道。


  黄河由西向东自城市中心穿越约50公里,城市沿黄河两岸呈条带状展布,市区南北两山黄土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起伏大。而兰州周边的山都是黄土结构,土质多为湿陷性黄土,黄土层最厚的地方要达410米厚,到靖远一带最厚的超过500米,黄土沉积下来已经有100多万年的历史了。这里的黄土所特有的“强湿陷性、低强度”两种属性,给其表层上诸如削山造地、开发建设等工程,带来一系列“挑战”。 黄土的湿陷性还可直接引起土质边坡塌滑等不良工程现象,对工程建筑极具破坏性。因此,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兰州削山造地,一定要解决和规避因强湿陷性黄土造成安全隐患。作为兰州北拓区域的主战场,虽然青白石在开发建设初期遇到难以回避的现实,即扬尘污染。但我们也不能因为怕扬尘就停下城市开发与建设的步伐。在建设时,采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建筑规划,扬长避短,取精去糟,因势利导,对风险进行评估,分片、分区逐步进行,由远及近进行,分季节实施。另外,对开发的每一块土地要进行科学、精确的土方平衡计算,不能挖的太多,要做到挖填平衡。在施工中,要严格按照现行的工程规范标准进行碾轧开挖,土壤改性方法都可以引进,一定要从基础做好项目。每一个区域的开发,也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自然沟道,填土时铺一层砂砾石层,防止地下水位上升,这一“人工盲沟”作为地下排水系统,可以预防地下水危害;施工中要有应急的防范措施,沙尘暴来临,大的降雨来临时,要有相应的应急措施和办法来规避风险。


  身处黄土腹地的兰州,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黄土地上开发建设的难度,今天我们拥有比古人更深邃的智慧,更强大的力量,完全有能力找到在黄土高原开发建设的方法和技巧,规避在黄土高原开发建设的问题。我们也相信,现在兰州北拓区域---青白石,在未来就是黄土高原上崛起的现代新城。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碧桂园西北首站为何选定青白石
  • 碧桂园兰州新城攻克湿陷性黄土
  • 雁青区域上演“北岸带动南岸”
  • 青白石建设开发观点大PK
  • 湿陷性黄土对兰州开发影响有几何
  • 从黄土高原远古建筑看青白石开发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