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抗日旧照
1937年后半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兰州的群众性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主要有甘肃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妇女慰劳会、西北青年救亡读书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甘肃青年抗敌自卫会,以及伊斯兰学会与回民教育促进会。以这些组织为基础和依托建立的各种文艺团体从此拉开了宣传抗日救国的序幕。
1937年11月,青年抗战团、省外留学生抗战团和妇女慰劳会联合组织血花剧团,团长为聂香田(后来加入共产党)。剧团内成 立党小组,党员有樊大畏、邢华、朱芳兰等及一批进步青年。在他们的领导和努力工作下,排演了很多宣传抗日的进步剧目。经常演出的节目有《凤凰城》、《到前线去》、《六年后的”九·一八“》、《卢沟桥血花》等。他们的宣传活动,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
1938年初,在榆中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获得成功的”王氏兄妹剧团“来到兰州。青年作家吴勃也参加了他们的演出活动。在甘肃省民众教育馆馆长柴若愚 的安排下,该闭连演三场救亡话剧,首场演出轰动了金城,整个大礼堂连窗台甬道都挤满了观众。此后该团还应邀为西北训练团、抗日空军部队等单位、团体和学校作专场演出,效果极好。
1938年,是各种进步的文艺团体在抗日救国的大旗下聚集兰州最为活跃的一年。除了上面所提到的几个文艺团体外,还有由教育家陶行知的学生汪达之率领的少年儿童宣传抗日救国的新安旅行团。该团于1938年2月由绥远来到兰州,团员年龄都在12岁到17岁之间。进入甘肃后,受到了我党组织的亲切关怀。途经平凉时,平凉、庆阳特委派共产党员牟永春、苏纯俊到新安旅行团工作,在兰州时受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谢觉哉、伍修权曾多次为他们讲解党的政策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还批准徐元光等人入党,建立了党的组织。他们在兰州活动了三个月,5月下旬去西安。
在共产党和全国进步力量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兰州达到了高潮。处于地下状态的共产党甘肃工委和能公开活动的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利用这种大好形势,提出了”创办刊物、改造舆论“的工作方针,选派和推荐了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创办了一批各有特色的大小刊物。其中有妇女慰劳会办的《妇女旬刊》;在谢觉哉同志指导下进行丁作的《西北青年》,它实际-卜是甘肃工委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个公开刊物;有青年进步作家吴勃主编的《战号》;有伊斯兰学会杨静仁、鲜维峻编辑出版的《回声》;有着名学者顾颉刚创办的通俗刊物《老百姓》;还有共产党员丛德滋、于千创办的《民众通讯》,该刊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和八路军抗日战绩,采访和报道甘肃的救亡运动,鼓励人民为抗战贡献力量; 还有进步作家肖军、塞克分别主编的《甘肃民国日报》副刊《西北文艺》和《剧运》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等。
在八路军办事处和地下党的宣传影响下,各抗日群众团体、进步刊物基本卜按共产党的主张行事,党对它们实现了政治领导。然而此后不久,蓬勃发展的抗日救亡运动引起了兰州国民党当局的恐慌。1938年2月开始,国民党逐渐限制抗日救亡活动,以种种借口把抗日救亡团体”统一“到被他们把持的”抗敌后援会“之下,在重新登记的名义下,大砍进步团体。但这时的抗日救亡运动仍以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为骨干,坚持演出进步剧目和开展各项抗日救亡活动。随着国民党以防共反共为主要内容的各种阻挠和破坏活动日益猖獗,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9年以后随 之转入低潮。1938年下半年,在国民党反动分子的排挤打击下,血花剧团即联合剧团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相继退出。平津学生演剧队被国民党当局以”宣传八路军“而强迫解散,部分队员离开兰州返回延安。西北抗战剧团的王洛宾夫妇去了新疆,王德彰到四川上学去了。朱星南和塞克先后去了延安,肖军和王德芬1938年6月离兰后于1940年回到延安。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的丛德滋由于叛徒出卖于1941年元月初被捕,在狱中死于敌人的残酷折磨,时年32岁。
兰州的抗日救亡运动时间虽然短暂,但写下了抗战初期党在兰州文化斗争史上极有特色的一页,它如同一剂强心针唤醒了兰州人民抗日爱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