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曼纪念馆
“红枪白马女政委”赵一曼1926年进入宜宾市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读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著名的女民族抗日英雄。1936年6月30日晨,赵一曼被追敌二度捉捕,受到残酷的刑讯;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敌杀害。她留有着名诗篇《滨江述怀》等,其故里四川宜宾有“赵一曼纪念馆”.
9月1日,抗日英烈赵一曼的孙女陈红刚刚从宜宾回到成都,几天前她刚刚陪同上海沪剧院的工作人员参观了宜宾市翠屏山赵一曼纪念馆和故居,对方想要以沪剧的形式演绎赵一曼的事迹。9月2日下午3点半,记者见到了陈红,她从一个文件夹中捧出一幅水粉画,并向记者讲述了她心目中的奶奶赵一曼。
1958年12月,陈红出生于北京,不到6岁时她就来到宜宾的姨婆家了。姨婆名叫李坤杰,是赵一曼的二姐。此后,陈红便一直由姨婆和其女肖幼卿抚养长大。
小时候的陈红并不知道自己奶奶就是着名的抗战英烈,她只知道,从没见过自己的亲奶奶,提起“奶奶”这个词,小陈红想到的也只是姨婆的样子。说到这,陈红小心地从一个文件夹中捧出一幅水粉画。这幅画,陈红一直留在身边,纸张因岁月沉淀变得焦黄,上面还布满了折痕,画中一位身着青色短袖旗袍的年轻女子抱着一个男婴坐在藤椅上,“小时候,这幅画挂在姨婆的床头上,我每天醒来一睁眼就能看到。”后来,陈红才从姨婆口中知道,画中的女子就是自己的奶奶,抱着的男孩便是父亲陈掖贤。
追忆 重走奶奶革命之路
陈红的高中时代在宜宾二中度过,这里的前身是宜宾女子中学,奶奶赵一曼也曾在这里读书。“老师、同学都知道我是赵一曼的孙女,一直以来都对我非常好。”陈红说。
2005年是赵一曼诞辰100周年,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陈红才真正“走近”了自己的奶奶。
“当时是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一档关于赵一曼的专题片,他们邀请我一同拍摄。”陈红说,在这次3个多月的拍摄中,她和节目组一起重走了奶奶当年学习、革命到过的地方,一点点了解奶奶,将奶奶的形象从单一的革命英烈逐渐丰富到一个女人、一个母亲。
陈红曾前往黑龙江尚志县赵一曼纪念馆,这里是赵一曼牺牲的地方。“看到她所经历的那些,心里很不好受。”陈红说,“毕竟是自己的亲人,如今尸骨无存,很难受。”听到有传闻说赵一曼的尸骨惨遭野狗分食,陈红更愿意相信另一种说法,当年有好心的老百姓偷偷将尸骨收回掩埋。
陈红轻轻皱了一下眉说,“同样作为女人、作为母亲,我特别佩服她,一个南方女人,独自在东北,不说气候适不适应,她能去打仗、去革命,还这么坚强,真的很不容易。”
讲述 奶奶很聪明也很调皮
因为陈红的养母肖幼卿和奶奶赵一曼年龄相仿,小时候同在一个私塾念书,所以很多关于奶奶的事情,陈红都是通过养母知道的。“听说奶奶上学时很聪明也很调皮。”陈红告诉记者,奶奶是个爱打抱不平的人,别人受欺负,她就会站出来伸张正义,这个“大姐”风范的女子还十分聪明,“每次被老师惩罚背课文,她都能很快背完,常常让私塾的老先生拿她没办法。”
在2005年的走访中,陈红认识了当时给赵一曼疗伤的医生张柏岩的儿子,他提供了一些父亲曾经讲述过的关于赵一曼的故事。“当时她的腿受伤了,在东北天气很冷,血水和棉裤已经完全粘在一起,撕都撕不开。”陈红告诉记者,“后来因为感染严重,张医生建议截肢,她就坚决地说‘如果锯腿,我宁愿死。’”
不想给政府增添负担父亲拒领抚恤金
上初中后,每次寒暑假,父亲都会把陈红接到北京。
到北京家中后,一抬头,发现门上有一块镀金的“烈士家属”匾。父亲这才说,是政府给家里送来的,因为奶奶是抗日英烈,“但是政府让我去领烈士证,我没去,让我去领抚恤金,我也没去。”父亲还很严肃地教育她,“我之所以不去领,就是不想给政府增添负担,我们有手有脚,做什么都能生活,你长大也不能随便提奶奶是赵一曼”.
“爸爸当时教我的东西,我记住了,以至于爸爸去世20多年了,我都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不愿意把自己是赵一曼孙女的身份公布出来,”陈红说,赵一曼的烈士证,还是2005年黑龙江省尚志市委书记亲手送到她手里的。
赵一曼就是这样刚毅的性格,这也被陈红和她的女儿继承下来。女儿大学毕业面临找工作时,有人建议陈红接受领导的“关照”,但被陈红拒绝了,“我一直告诉女儿,你有赵一曼的血,我们必须要自强自立。”
“她的一生只有31年,很短暂,其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革命。”陈红总结奶奶赵一曼的一生时说,“她在最美好的年华遇到我的爷爷,结婚、生子,也算是完整、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