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于西北,沉勇有大略,在征伐匈奴的战役中屡建功勋
年逾古稀毛遂自荐,老骥伏枥统兵御羌,仁义之师降服诸羌
上书朝廷息兵止戈,力排众议罢兵屯田,远见卓识终获皇帝认同
垦田开渠筑桥修路,寓兵于农经营青海,鞠躬尽瘁青史留名……
赵充国,西汉着名军事家。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生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历经武帝、昭帝、宣帝三世,以六郡“良家子”身份充骑士。善骑射,通兵法,为人沉勇有大略,在征伐匈奴的战役中屡建功勋,因而官至上将军。汉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史上大规模开发青海第一人
(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市西南)人,善骑射,通兵法,征伐匈奴屡建功勋,官至上将军,汉宣帝即位后封为营平侯。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大规模开拓经营青海的标志性、里程碑式先驱人物,尤其是他“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良好影响,在青海开发史上做出了杰出的、巨大的贡献。
赵充国在青海仅三年,但他在经营开发青海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良好影响,在青海开发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他对待少数民族不同于同时代的绝大多数官员,他反对滥杀无辜,且以真诚的信义团结当地部众。这在安定社会、发展羌汉民族间友谊等方面也起了很好的作用。赵充国是青海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的开拓者和经营者。
诸羌欲图河陇地,朝廷问计赵充国
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初,居牧于青海东部的先零、罕、幵等诸羌结成联盟,欲图与匈奴相联络,共同进掠汉河陇地。朝廷闻报,向赵充国问计。赵充国生长于西北,对河陇地区的地理、民族等十分熟悉,他立即指出这时匈奴已派使者到羌中作约,到秋高马肥时,必会生变,因此建议立即派使者巡察,以备不虞。于是朝廷遣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前往河湟巡视诸羌。
义渠安国本是一个无远见的庸官,在这之前,就曾经出巡诸羌。先零羌首领向他提出:“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
湟水两岸土地肥美,因此汉羌争夺多年,被汉收其地而置郡县。先零羌的建议其实有着更深一层的谋算,即进而占据湟水北岸土地。但是义渠安国没有察觉这一点,答应了这一请求,赵充国就曾弹劾他“奉使不敬”,后来羌人果然经常渡过湟水在汉管辖区的土地上放牧,郡县无法禁止。这次,义渠安国又奉命行巡诸羌。他到羌中后,先诱杀先零羌大小首领三十余人,并纵兵击杀其羌民,斩首一千余。这一举措使诸羌很怨怒,一些原来降顺汉朝的羌人以及归义羌侯杨玉也对这种无故滥杀十分不满。于是诸羌联合进攻湟中,“攻城邑,杀长史”,汉军不能抵御。河陇告警,朝廷只得派大将征讨。
古稀之年挂帅印,恩威并施平羌乱
当时赵充国年已七十六岁,汉宣帝派人去问他,谁可以为将统兵御羌,赵充国对道:“无逾于老臣者矣!”自荐为将。宣帝又派人问道:“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遥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于是发兵至金城(今民和县下川口)。六月,赵充国也到达金城。
赵充国在北渡黄河时,有骑兵一万,他怕渡河时遭到羌兵截击,便在深夜分三批悄悄渡河,先渡过者扎营,以为防御。一夜尽渡全军。
汉军至金城郡城会集,欲进军乐都,赵充国先派人到四望峡(今老鸦峡)中探看有无羌兵把守。侦察结果无人,赵充国乃乘深夜率兵经四望峡到乐都。他高兴地对部下说:“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峡中,兵岂得入哉!”
不久,赵充国又进至西部都尉府(在今湟中县境内),释放都尉扣押的幵羌首领靡当儿的弟弟雕库,并让他传话给靡当儿诸人:“大兵诛有罪者,明白自别,毋取并灭。”这一举动的目的是要招降罕、幵羌以及胁从者,从而孤立先零羌,最后再降服之。可是,这时,汉军已聚集到六万余人,许多将领按照惯例,主张不论什么羌,一律剿杀。酒泉太守辛武贤则直接上书汉宣帝,要求出兵先征杀罕、幵,后征先零。汉宣帝下诏给赵充国,让他计议。赵充国认为这样不行,他说应让诸羌“悔过反善,因赦其罪,选择良吏知其欲者,拊循和辑,此全师保胜安边之册(策)。”可是,汉宣帝让朝廷大臣们商议赵充国的这一策略时,大家也主张先征罕、幵,后图先零,消灭诸羌。于是宣帝以许延寿为强弩将军,以酒泉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命令于七月兵伐罕、幵,并指示赵充国:“将军其引兵并进,勿复有疑。”
赵充国并没有因为皇帝下诏令他进兵就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又上书皇帝反复陈说不宜攻伐罕、幵的理由,认为不分好坏,进攻罕、幵是“释有罪,诛无辜,起一难,就两害”,并慷慨声称:“(臣)位至上卿,爵为列侯,犬马之齿七十六,为明诏填沟壑死,骨不朽亡,所顾念独思惟兵利害。”汉宣帝终于被赵充国说服,听从了其计。
七月,赵充国引兵至先零羌所在地(今青海湖以东一带)。先零羌众因为聚屯数月,不见汉军到来,战备松弛,突然见汉军大至,惊慌中弃辎重而逃,抢渡湟水时淹死不少,幸赵充国命令慢慢追赶,才使大部分生逃。此一战,杀俘五百余人,获马牛羊畜十万余头,车四千辆。
随之,兵至罕羌地区(约在今海南州北部一带),其部羌民早已逃往他乡,赵充国命令将士不准烧掠其村落,也不准将马放入其田地中,罕羌闻说,高兴地说:“汉军不击我矣!”其首领靡忘派人前来请求使其部落回到原住牧地。不久,靡忘来归,赵充国予以热情接待,并让他回去劝谕部众归降。赵充国手下诸将纷纷劝说:“此反虏,不可擅遣。”赵充国说:“诸君但欲便文自营,非为公家忠计也!”坚持让靡忘回去了。后来靡忘果然率其部众而降。
高瞻远瞩献良策,提出“屯田十二便”
同年秋天,赵充国脚病复发,汉宣帝怕他不能亲自带兵冲杀,命许延寿、辛武贤在年底与赵充国会合,一同进攻先零。这时,羌人已降者达到一万余人,赵充国认为如果贸然进攻先零羌,必然使已降羌人猜疑复叛,所以他主张罢兵屯田,奏表还没送出,就接到了皇帝的诏命。他立即上书,建议“罢骑兵,留步兵万二百八十一人”屯田,以作长期防边。他认为,从临羌(今湟中多巴)东至浩门(今民和享堂),有羌人原种地以及公田、未开垦的田地在两千顷以上,其中沿途驿邮亭站多被破坏,应派这些士兵修水渠,耕田地,并修缮驿邮亭站,以便消息传递。另外从湟峡(今西宁市小峡)以西到鲜水(今青海湖)左右,修建桥梁七十座,以便交通,经过如此屯田,可以“益积畜、省大费”.然而,当时的汉宣帝对屯田并不感兴趣,他下诏质问道:“即如将军所言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赵充国于是上奏,提出了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屯田十二便疏”.他首先明确指出屯田“顺天时,因地利”,意义深远,然后具体陈述了“十二便”.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