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雍武能征战,文能治国,坐镇宁夏十一年,为官清廉,不谋私利,他政绩突出,当地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兵民丰衣足食。为古代吴忠和宁夏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公元430年,北魏灭大夏,据有了宁夏,自然也据有了吴忠。北魏是由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一个政权。拓跋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生活的游牧民族,与赫连氏本属同族,“胡人谓父为鲜卑,母为铁弗”,这是鲜卑、铁弗两姓的来历。赫连氏本姓铁弗。在他自称“天子”之后,“自谓帝王者为天之子,遂改其姓为赫连氏,言其徽赫与天连也”,这是“铁弗”变“赫连”的来历。
由于灵洲是北魏防御柔然(蠕蠕)南下的边防重地,因此,北魏在夺取灵州不久,即太延二年(436年),在此设立了薄骨律镇。“薄骨律”是“白口骝”的音转,正所谓“音之谬,遂乃今称”.
“镇”是军政合一的建置。北魏初期,对边防军镇特别重视。皇帝亲自挑选最有名望和才能的人任各镇长官,不但官阶可以上升,而且还享受免除租赋的特别优惠政策。所以,当时的各类人才,都特别愿意到军镇去服务。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魏任名将刁雍为薄骨律镇将(即军政长官),对当时吴忠乃至宁夏地区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刁雍(390-484年),南朝渤海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人,字淑和。刁雍出身于一个世代高官之家,高祖刁攸是西晋的御史中丞。曾祖刁协是东晋的尚书令。父亲刁畅是东晋司马德宗的右卫将军。刁雍本人在东晋安帝司马德宗元兴末年(公元405年)投奔长安的后秦皇帝姚兴,被授予太子中庶子之官。北魏泰常二年(公元417年)后秦灭亡,又投奔北魏,被北魏皇帝重视,担任要职。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授征南将军、徐豫二州刺史,迁薄骨律镇(今宁夏吴忠)镇将。太和八年(484年)卒,年九十五,赠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曰简。笃信佛教,着《教诫》二十余篇。
刁雍是一代名将。他到薄骨律镇(吴忠)后,发现历年战乱,给当地的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田野上虽有农夫耕作,但历朝修建的水利灌溉设施已崩颓毁废,无法使用,所以种田不多,弄得田园荒芜,当兵的没饭吃。于是,他向北魏皇帝上表请求批准在富平(今金积附近)修建一条新渠,与已毁废的古渠相接。为了保证正常引水,他又在黄河中修建一座长270步的引水坝,将黄河之水引入渠内。这项工程建成后,扩大灌溉面积4万余顷,使因战争而荒芜了的农田重新能够耕种。刁雍对农田水利很内行。他既懂得在何处建坝引水、何处选择新渠路线,又懂得如何灌溉才能利于农作物生长。他根据农民的耕作实践总结出的一套灌溉制度行之有效。他说:“一旬之间,则水一遍。水凡四溉,谷得成实。”刁雍狠抓水利建设的直接结果是使吴忠的农业生产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恢复。仅仅过了两年(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吴忠的粮食不但能供本地军民食用,而且还有余粮供应当时的另一军事重镇--沃野(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南)食用。
刁雍在任薄骨律镇将期间,不但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而且还十分注意发展水上交通运输。在他任薄骨律镇将的第三年(447年),北魏太武帝命令薄骨律镇和高平、安定、统万四镇调集5000辆车将50万斛粮食运到沃野镇,以应军需。当时,从这些地方到沃野,路途遥远(最近距离800里),中间还要穿越一段沙漠地带,十分难走。如果按5000辆车计算,每车装载20石,一次装运10万斛,一百多天才能打一个来回。一年最多运两趟,50万斛得运三年!中间还会发生各种不测事件,5000辆牛车,不一定能全部到达。这种劳民费时、荒废农民耕垦之业的事,刁雍不愿干。于是,他开动脑筋,决定开展黄河水运。经请示魏帝同意,他在牵屯山(今六盘山北段及香山)“河水之次”造船300艘。一次运粮20万斛,方舟顺流,5天便到了。再从沃野逆流而返,只要10天。合计一个往返只用60天。有3个来回即可运粮60万斛,既不费牛力,又不误农田。
薄骨律镇地处防御柔然南下侵扰的要地,原来士兵和军粮散处各地,四周没有屏蔽,非常容易受到柔然的攻击和掠夺。为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刁雍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再次上书魏帝,请求在河西修筑专门用于储备粮食的城堡。这个意见很快被批准。刁雍便利用农闲时间,由官府出资,让老百姓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用两年时间修成了一座可供大量储备粮食和屯兵的城池。修筑这座城池,既未耽误农业生产,又未加重农民负担。为了表彰刁雍的功绩,魏帝将此城命名为“刁公城”.后人亦称薄骨律仓城,具体地址在今河西望洪乡附近。
兴光二年(公元455年),刁雍奉诏还京,被封为特进,仍为将军。
《魏书》评价刁雍:“雍性宽柔,好尚文典,手不释书,明敏多智。”刁雍所撰写的诗、赋、颂论和杂文一百多余篇。他这个人“恬静寡欲”,“笃信佛道”.他还专门撰写了《教诫》20篇,用以训导自己的子孙后代。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刁雍逝世,终年九十五岁高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