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上伯夷和叔齐的千年传奇

时间:2013-11-16 08:22来源:鑫报综合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首阳山

 

  伯夷、叔齐是中国历史上清高、孤傲、不慕虚荣的杰出代表,由伯夷、叔齐而产生的夷齐精神更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伯夷、叔齐高尚人格的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千百年来,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已成为中国公民的精神象征。首阳山也因夷齐二人的名气成为天下闻名的名胜景点。生长在首阳山上的白薇,即蕨菜,也演绎成一种人文道德的象征。

 

 

  首阳山

 


  甘肃省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5年设立县制,名首阳县,归属陇西郡,公元551年改名渭源县。


  首阳山位于甘肃渭源县莲峰镇境内,距县城35公里,南与漳县相接,东可直达陇西县,山上有清圣祠庙宇,内有甘肃省着名雕塑家何鄂雕塑的伯夷叔齐塑像,祠前有伯夷叔齐双冢。首阳山属西秦岭末梢的延伸山脉,属丹霞地貌,境内群峰耸立,林木参天,1998年被命名为“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首阳山伯夷叔齐祭祀”每年农历春秋仲丁日各祭祀一次,以春季为最盛,后演化为农历四月初八日祭祀。


  据渭源县宣传部王钢主任介绍,“伯夷叔齐祭祀”活动就在甘肃省渭源县首阳山清圣祠。《渭源县志》记载:渭源县古称首阳县,是因商末周初孤竹国王子伯夷、叔齐互让君位,不食周粟,采薇隐居饿死于首阳山而得名。从古至今,仁人志士崇尚伯夷叔齐的高风亮节,孔子、孟子、司马迁、韩愈等都评价其“圣”、“贤”、“仁”、“义”,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因此凭吊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群众自发举行伯夷叔齐祭祀,形成了以歌舞、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义不食周粟”

 


  据渭源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渭源县最早称首阳县,因当地名山首阳山而得名。据《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商末周初,地处今河北庐龙县一带的孤竹国远离京都朝歌,但受殷纣王昏庸无道的统治和战乱的骚扰,孤竹国之君墨胎初难以应对这动荡局面,经过再三考虑后,驾崩前下诏传位于三子叔齐。而叔齐认为,伯兄为先,自己不能为君,长子伯夷认为,父命难违,应立叔齐为君,就这样二人各不就位,于是二人各自逃离孤竹,向西而行,途经千里到达西岐。这时周文王已病逝,他的儿子武王姬发用木头雕成文王之像载于车上,东行伐纣。二人见此情景拦住武王进谏:“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武王听后大怒,想杀两人,被姜子牙劝阻。伯夷、叔齐为劝武王差点送命,感叹:“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于是离开周地,沿渭河西上,来到当时未入周朝版籍的戎羌之地--渭源首阳山,隐居起来。


  几年后,周武王灭掉殷商王朝,建立周朝,渭源一带自然成为周朝统治之地。二人于是连周朝土地上长出的粮食也不吃了,只采食蕨菜,直至饿死。伯夷、叔齐死后,被当地人埋葬在首阳山。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饥饿而死”的事迹,深深打动了古今不少贤达志士,孔子、孟子尊称夷齐为圣贤。从此,历朝历代对伯夷叔齐尊崇之至,首阳山因此也名声远播,影响深远。秦汉时期,当地百姓就在首阳山修建庙宇,凿洞塑像,举行祭祀活动。据首阳山一块碑文记载,首阳山享堂沟清圣祠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清圣”是对二位圣贤的美称。据《甘肃新通志》记载,元朝巩昌(陇西)便宜总帅陇右王汪世显曾在首阳山大兴寺庙建筑,道士、僧侣达数百人,祭祀香火日盛。明清以来,首阳山清圣祠历遭兵灾,但民间祭祀活动未断,有时由县官主祭,有时由乡间贤人主持,延续下来,并且伴随人们祭祀夷齐、拜谒先贤的习俗,每年首阳山山会也历久不衰。每到清明节来临,当地百姓自发祭奠,以吊圣贤魂灵。

 

 

  祭祀

 


  据渭源县文化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初七至初九,生活在首阳山周围数十公里的群众,以及方圆几百公里和渭河下游的文人雅士,或乘车,或步行,自带干粮,晓行露宿来到首阳山,住在石窟庙宇或自搭帐篷中,等待四月初八祭祀活动的到来。全县范围内德高望重的文化名人、社会贤达自发联合起来,组成祭祀领导小组,分工负责。歉收年份派出人员向四乡八村收取钱粮,近年来则有社会各界商人政要捐资,准备了充足的祭祀活动经费。而附近村社自发组织歌舞队,届时赴首阳山清圣祠前进行艺术表演,娱神娱人。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要祭祀人员在四月初七日之前就进行充分准备,四月初七日抵达首阳山,同时四邻八乡群众已先期到达首阳山,在山下搭建帐篷,为临时商铺,花儿歌手也先后到来。四月初八上午10时许,祭祀仪式在清圣祠前双冢之后的平台开始,旗手东西肃立,主持人(一般由文化名人担任)宣布仪式开始,宣读祭祀意义,追缅二位圣贤高风亮节。随后,鞭炮齐鸣,仪仗队奏乐,礼宾依次登台阶至清圣祠前,庙前祭祀开始最后在清圣祠前举行娱神娱人的献艺活动,演出的节目一般有根据伯夷叔齐故事改编的《采薇歌》和各村社的传统秧歌戏,以及原生态的师公歌舞。


  在“伯夷叔齐祭祀”祭祀结束后,群众登山观景,部分文人雅士单独祭拜。山上山下,游人如织,有卖小吃的,玩杂耍的,饮酒取乐的,漫花儿对歌的,也有在山林间采摘蕨菜的……纵情山水,放松心情,进香还愿的,各得其所。


  古往今来,在首阳山祭祀活动中,众多名人游览名胜,瞻拜先贤,胡瓒宗、朱燮元、杨恩、王予望、左宗棠、张澍、何嘉瑶、成大猷、吴镇、牛树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文,为首阳山夷齐祭祀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因“伯夷叔齐祭祀”纯属民间自发,传承人主要由当地德高望重的名人贤士担任,另外,娱神歌舞主要由村社社头(社火头人)负责编排,以上两种人都由公众推举,前辈是后辈的师父。有时还有师公跳神舞,这些巫师家族世代相传。凡主祭陪祭官、礼生、社头、师公均为自愿担当,一般不计报酬。

 

 

  传承与保护

 


  夷齐二人身上体现了儒家思想,因此,夷齐祠遍布全国各地,夷齐二人的清风亮节永远影响着中华民族知礼守义的传统精神。


  渭源首阳山自夷齐隐居后而出名,千百年来,凭吊、祭奠者络绎不绝,且延续至今,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碑文。明朝人胡瓒宗有《首阳吟》:“青青首阳草,白白首阳心。岂不恶浊流,至洁亦可侵。伐纣纵有祠,辗转自不禁。长揖谢尚父,洗耳商山阴。周粟亦可食,商祀嗟谁歆?是以竟饿死,清风流古今。”清光绪年间安维峻、左宗棠相继游首阳山后都留下了不朽的诗文。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首阳山上伯夷和叔齐的千年传奇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