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婚礼
维吾尔人把婚姻视为人生中的最大喜事,解放前,男女长到13~14岁,就要男娶女嫁,绝无"独身"之事,稍长不嫁、易生流言蜚语。子女婚姻都由父母包办择偶、阿訇主婚。当时"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道德盛行,男人可以随便遗弃妻子。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国家颂布《婚姻法》后,这些婚姻陋习逐渐革除,"自由恋爱"开始普及,但其婚姻的基本形式却作为风俗习惯被保留下来。
定婚,是以男女父母为主动。一般是男方父母先为儿子挑选合适的媳妇,再请"艾勒齐"(媒人)去女方家说合,女方父母同意后,男方父母要特约几位要好的女友,带四个馕和少量首饰、衣料到女方家订亲。女方在做好招待男方客人的准备之后,在双方约定的日子里,男方家长同好友一起到女方家去。进门后,男方的朋友要以极其欢快的语调在女方院里的中间屋喊话,询问是否欢迎他们去作客,等等。与此同时,女方也要说一些欢迎的语言,并出房迎客。双方在和谐的气氛中坐定后,由男方父母向女方父母直接提亲,女方家长须当着客人面作出答复。女方家长给予基本同意的答复后,男方再第二次送聘礼,主要是送几个肥羊尾巴。然后,还要进行第三次送聘礼,男方要尽量表现出真诚大方。
婚礼,先在女方家举行,然后再到男方家举行。女方操办婚礼所需的费用,多为男方提供。被邀请参加婚礼的来宾,都要用"达司提汗(饭单)包数个馕以及衣物或钱财登门祝贺。婚礼由一名阿訇主持,婚礼开始,新郎给新娘遮盖头,然后新郎新娘分别由各方宾相二人陪同进入婚礼的场所中央,主持人端一碗盐水把一块馕掰成两半浸入碗中,将碗放在新人面前,便诵经祝福。礼毕,再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伴侣,回答同意后双双同吃盐水馕,以示同甘共苦。接着,让新娘坐在红毯子或毛毯中央,由男方四人抬到车上(驴车、马车、汽车),送到新郎家。新娘进男方家门前,要围着"火堆"转一圈。新娘进入新房,在下面铺有棉花、石头的褥子上面坐下后(据说棉花能使新娘温柔勤快,石头能使新娘稳重谨慎),女宾相揭去新娘的盖头,新郎新娘和来宾见面,并致谢意。
婚礼后,一般女方新友中的长者要在男方家住一两天再离去,离去时新郎要给每人送点衣料或其他礼物。新婚夫妇随女方亲友一同到女方家去。过几天,男方亲属也要去女方家回拜,送些礼品,以示谢意,但一般不在女方家住。
二、节庆
维吾尔族群众每年要举行两次大型节庆,即肉孜节和古尔邦节,尤以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小节庆有"撒拉海特曼","巴拉艾提"等。
1、肉孜节 又名开斋节,按伊斯兰教历法,每年10月1日为肉孜节,9月为封斋月。10月1日或2日,见月亮为节日,清晨到清真寺作节日礼拜,随后上坟扫墓,然后开斋。肉孜节,每户人家要炸"馓子",做糕点,打"卡克恰"馕,招待来拜节的客人。
2、古尔邦节 肉孜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为古尔邦节,这是一年一度的最大节日。这天清晨,大家净身更衣先去寺院做礼拜,然后回家宰杀禽畜,或牛,或羊,切大块煮熟,待贺客进门食用。第一天,亲戚互拜;第二天,朋友、同事、邻居等相互祝贺,并致问候"艾提额孜尕木巴来克包里松"(祝您节日好)。在节日里,家里即使来了不相识的或过去有"磨擦"的人,也同样欢迎,往往可以借节消除宿怨。在皮山的古尔邦节期间,家家不锁门,户户不闭户,在节日里,1980以来,第户都摆菜肴,已逐渐成习俗。节日里,人们穿戴一新,载歌载舞,到处洋溢着亲善、友爱、团结的气氛。
3、"撒拉海特曼"节 是一种祈祷活动。每年春耕之前,皮山县维吾尔族居民都要举行一次叫"撒拉海特曼"的集会,多为几户联办,各户自愿献出牛、羊,大家欢天喜地,共同聚餐。餐毕,载歌载舞,朗诵经文,互道吉利。"撒拉海特曼"主要是祈祷家乡和平、农牧兴旺,祝愿家家丰衣足食。
4、"巴拉艾提"节(封斋节) 在肉孜节前的第15天晚上举行,家家户户点燃事先备好的油葫芦,把它挂在高高的杆子上面,犹如火炬,光亮耀眼。小孩或青年手举燃着的油葫芦,成群结队,尽情高喊:"巴拉艾提来到了,你的肚子饱了吗?你看我的油葫芦多么亮啊!"有学问的长者,也要到尽情嬉戏的年轻人中间去,时而放声歌唱,时而赋诗助兴。"巴拉艾提"节,据传是为祈祷真主祝福和纪念亡灵而举办的。每天各户都把炸好的油饼端家门,随意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