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曼江·孜克热亚(中)表演冬不拉弹唱。
经过数万公里的长途跋涉,在这个午后,来自乌拉尔的冷空气开始以骤雨的形式肆虐整个城市。这是一种略带忧伤的方式,在秋与冬之间拉开序曲。库尔曼江·孜克热亚的冬不拉同样以一首略带忧伤的序曲开始,在漫天的落叶与冰冷的雨滴中,他低声吟唱着。雨,反而成为最好的背景。
为《孤女恋》创作背景音乐
纷飞的小雨中,关于他的故事是从冬不拉开始。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人的心爱之物。世世代代的哈萨克族歌手,都用它抒发自己的民族情感,颂扬光明,歌唱幸福……在很小的时候,出生于特克斯河畔的库尔曼江在父母的启蒙下,很早就接触到这一哈萨克族传统乐器,并对这种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音乐有极高天赋的他,七岁时就可以弹奏《黑走马》、《愿望》等乐曲。“那时候练得很辛苦。特别是刚开始练习时,手指经常被磨破,可是只要一拿起冬不拉,就什么疼都忘了”库尔曼江说。
上学后,他参加了学校的文艺宣传队,时常登台演出。在学习之余,他开始不断拜师学艺,在民间著名冬不拉演奏家道来特·麻扎克、加布合巴依·哈塔等老艺人的精心传授下,他的冬不拉弹奏技艺进一步得到了提高,1980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伊犁州艺术学校。在学校里,他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乐理知识、演唱发音技巧及简谱、五线谱在冬不拉中的运用。
三年后毕业时,他已经可以演奏和弹唱上百支乐曲及民间歌曲,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地区歌舞团选中。当年9月,库尔曼江参加了《伊犁之声》歌曲演唱及演奏比赛。第一次登台演奏,他以一曲哈萨克族民歌《百灵鸟》的冬不拉独奏赢得全场观众的掌声。
除了弹奏冬不拉,他也是一名优秀的歌手。1986年,新疆天山电影制片厂正在拍摄一部反映哈萨克族群众生活的影片《孤女恋》。当时,在地区歌舞团工作的库尔曼江及其他乐队成员正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哈萨克族乐曲,录制过程中,《孤女恋》剧组选取了部分乐曲作为影片背景音乐。
哈萨克族音乐家卡德克·克尔柯孜拜建议让库尔曼江试唱由他作曲的《故乡》,仅仅听过一小段后,导演就当场拍板:就是这首歌了!因为旋律优美,影片上映后,这首《故乡》很快家喻户晓,被人们广为传唱。
记录口口相传的“六十二阔恩尔”
哈萨克族民间乐曲一直是通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口口相传的,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乐曲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失传。想要避免这种遗憾,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简谱将散落在民间的优秀音乐保留下来。库尔曼江决定,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完成这项艰苦的任务。
1984年,他开始利用演出的机会深入到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偏远的牧区,挨家挨户收集民间歌曲和民间传说,并用录音机录制下他们弹唱的乐曲。回来后,再将这些乐曲用简谱记录下来。
1987年10月,他打听到昭苏县有一位已经去世的著名民间艺术家阿特汗·伊沙,在他的弟子手中收藏着许多民间及他本人创作的乐曲。10月,昭苏已经白雪皑皑,这位弟子所居住的牧场离县城尚有近百公里,交通极为不便。道路险峻,加上积雪极厚,在行进中,马匹险些滑倒,他却不慎从马上摔了下来。
此后,他又在三年多的时间中,多次走访阿特汗的后代及弟子,完整地搜集到阿特汗·伊沙遗留的大量珍贵艺术资料。
“六十二阔恩尔”是沉积哈萨克族音乐文化的瑰宝,它的形成过程历史久远。其中,每一首乐曲都是在哈萨克族民间长期流传,并经得起一代又一代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检验的精品。“哈萨克族是一个爱好音乐和诗歌的民族,祖先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六十二阔恩尔’,千百年前,一代又一代艺人用手中的冬不拉弹唱着草原、马、天鹅、故乡、亲情……它是音乐,也是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所在。”库尔曼江说。
20多年中,他共收集到二百多首“六十二阔恩尔”,同时,这位年轻的“六十二阔恩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继承前五代继承人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作了《鸟翅》、《风暴》、《心声》等歌曲和铁尔麦。
“哈萨克族是爱好音乐和诗歌的民族,祖先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保护‘六十二阔恩尔’这一哈萨克族民间古典音乐的精华。”库尔曼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