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每到盛夏旅游季节,人们就会到聚在附近某一处山里。支上一口大铁锅,做抓饭或是清炖羊肉。凡事自己动手,等忙得差不多了,肚子也饿了,就着几样简单的凉拌菜,高高兴兴地聚会嬉笑。回到家后,一家人总是会说那么好吃的羊肉,真想再多吃几口。
后来有了经验,让家人先单独坐,事先带好烤肉炉,自己做自己烤。有的孩子就学着卖烤肉的巴郎子,在一根棍子上扎一块硬纸壳,一边烤,一边快速转动,硬纸壳就像风扇一样,煽得炉火旺盛,于是烤肉炉里飘起一股蓝色烟雾,随之诱人的香味,直往人的鼻孔钻。就听孩子高声喊:“烤肉熟了,香喷喷、美滋滋,一串一块钱,快来买呀!”这边是一串串外焦里嫩的烤肉,那边是呼呼翻着白色气泡的大锅羊肉,还没走到锅前,香味已经飘进鼻子。清香鲜嫩的羊肉看着都让人垂涎欲滴,享用之后更有了“荡气回肠”的畅快感。
清炖羊肉飘香
现如今,农家乐和牧家乐像雨后春笋一般应运而生,白色毡房像蘑菇,盛开在每一个沟谷。蓝白相间,或者红顶黄墙的一排排房子,纷纷打出“原生态”的口号,提供包括“游、吃、住”的一条龙服务。只要事先在这里预定好房间和餐食,就可以放心去徒步看风景,到了约定的时间返回,这里会把一切准备完备。
或是清炖羊肉,或是肉和杂碎一锅煮,或是以家常菜为主、再要一盘烧羊排,总感觉味道比城里的饭店还要地道。究其原因,一是山里的水质好,吃了开胃;二是这片如诗如画的天地,仿佛一个天然大氧吧,能让人心情豁然开朗,让人的胃口也变好;第三点最关键,羊肉是当场宰好的,肉质新鲜、肥瘦刚好、大小适中。山水清炖,原汁原味,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美味佳肴呢。
清水炖羊肉,先将宰好的羊依顺序剔好,头蹄和杂碎分出来。需要一锅炖,就拿去洗洗,再和羊肉一起煮;要是单独做,羊肉一种做法,杂碎另一种做法,却各有各的味道。
所谓原汁原味,就是锅里除了放把盐,几乎不放其他任何佐料。有些人老是抱怨煮不好羊肉,一是火候掌握不好,二是缺乏技巧。我的经验是,首先剔肉要有水平,否则尽是骨头渣子,还可能影响肉汤的质量。
再说火候,就是不能大火猛煮。锅刚一上灶,水就沸腾,时间不长肉就老了。必须先小火炖,再调大火,循序渐进。然后就是及时清理掉血沫子,最好用专门的灶滤,一次清不完,反复过滤,直到肉汤里没有残留物,肉汤清亮又好看,才算是煮肉成功。要不然,肉汤看着黑乌乌的,肉也失去了光泽,味道就逊色不少。
有的人喜欢吃肉,有的人更喜欢喝肉汤,尤其是鲜亮白净的肉汤,上面漂一层细小的油花,简直就是挡不住的诱惑。如果上面再撒一点葱花,或者点缀少许香菜,特别是在冬天,晚上回到家能吃到羊肉再喝碗汤,就着热气腾腾的烤馕,真叫一个过瘾。
分食羊肉的意义
以前在县上工作,经常到南山哈萨克族朋友家做客。盘腿坐在炕上,一群人先铺着达斯特汗(桌布)喝奶茶,吃包尔萨克。
如果是夏天,就有上好的马奶子,女主人会先端出一大盆,用勺子边舀边澄清,再把碗递到客人跟前。
马奶子要细细品味,不能一饮而尽,略带咸酸、微沁清香的马奶子凉爽适口,沁人心脾,不仅有助于消化肉食,还能治疗疾患。马奶子是经过发酵的,喝得多了也能让人醉晕。
等腿坐麻了再出去转一圈,羊肉基本也熟透了。一盘肉端上来,摆在尊贵的客人面前,上面放着的是羊头。
客人礼貌地接过刀子,拿起羊头开始削肉,羊脸上的肉送给长者,表示有头有脸的;羊耳朵送给小辈,意寓着好好听话;随后再把羊头还给主人,表示有福同享。
如果是现宰一只羊,主人事先会把那只羊拉进毡房,然后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哈萨克语叫“巴塔”,意为“祷告”和“祈福”,皆由长辈或客人完成,祝福语中充满哲理意义和文学色彩,就像一首感人的赞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