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常昊的手机响了五六次,但他除了第一次看了看号码,"不是老婆孩子的急电",后面再响,他连瞟都没有瞟一眼。
拒绝外界干扰,似乎是运动员,尤其是围棋运动员的一种本能。即便是对生活中别的事情,他也保持着这样的习惯。不过,常昊更喜欢称之为"乐趣",一种投入到某件事钻进去的乐趣,就像他小时候下围棋,"学围棋就是玩,最开心的玩,不给下难过啊!"
今年年初,范廷钰在应氏杯决赛中击败韩国朴廷桓九段,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围棋世界冠军,与之齐名的范蕴若、芈昱廷也纷纷传回捷报,围棋少年又火了一把,大批家长孩子奔着棋坛而来,甚至还有一些家长让上小学的孩子完全请假在家学棋,这让常昊觉得"不可思议",当初自己至少还"每天上半天学"呢。
更为重要的是,常昊说,"让孩子学棋不仅要看天赋,还要看孩子的兴趣。"常昊的女儿已经10多岁了,尽管有一个九段的父亲、八段的母亲,拥有着旁人羡煞的围棋天才基因,却对围棋提不起半点的兴趣。但是,常昊却没有丝毫的不满或遗憾,反而跟着爱下水的女儿一起去游泳。
不能要求每一步都是对和最优的
生活中的常昊,并非完全像他下围棋一样,"凡事追求效率或是尽善尽美".这只是围棋"赢"的哲学,下围棋的过程教会常昊,不能要求每一步都是对和最优的。
以常昊小时候的成绩为例,数学非常出色,但语文成绩却不太好。小学时他最烦的就是写作文,每次写作文都是拖到最后才做,经常是编几句话凑一凑交上去。
不过,他倒是十分喜欢读课外书,尤其是金庸的小说,经常抱着《笑傲江湖》或《天龙八部》,一啃就是半天。
进入小学后,随着棋类比赛增多,学习和下棋之间的矛盾渐渐凸显,但常昊的父母从未想过让他放弃学习。
白天,先上课,再学棋,有时回到家中已经晚上9点,这对还不到10岁的孩子来说"很吃不消","累得不得了,晚上回去写作业,写着写着眼睛就闭起来了。"
常昊十分清晰地记得,父母看到他这个样子太心疼了,就替他写了起来,但仅仅是替他写,而不是替他做--
"常昊,4×5等于多少?""20!"就这样,常昊闭着眼睛听着题,说着答案。
说到乘法口诀,常昊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经历。那是上小学前,常昊跟着教练的围棋班学棋,他和一个小朋友对弈,结果常昊赢了,但由于是对方数棋,做加减的地方还能凑合,但轮到乘法的地方,便胡乱算了一通,结果说自己赢了,常昊便觉得非常委屈,回去和母亲说后,母亲二话没说,把乘法口诀拿了出来,"背吧!"
为了不再冤枉地输棋,等常昊上了小学,课堂里还在教加减法的时候,常昊的乘除法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他还不时和小伙伴们打趣道:"下好棋对学习确实有促进作用吧。"
至于语文,更多地是背课文,尽管不感兴趣,但对这个记忆力超强的孩子来说"应付起来倒是很轻松".每天
早上,母亲骑着自行车送常昊去上学,一边骑一边让常昊跟着自己背,20分钟的路程,学校到了,课文也背完了,这样的方法虽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最终还是把常昊的成绩稳定在班级前10名以内。
至今,常昊都认为父母没让他放弃中小学的教育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校园可能没教会我太多的知识,我的心思也没全放那边,但我喜欢校园生活,它给了我一种同大多数普通的同龄人交流、交往的环境,这是别的地方替代不了的。"
当你的心离开棋盘就离输不远了
回忆往事,常昊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不仅忙于自己的工作,还要为了教他背课文,自己提前背上一遍。
事实上,常昊的父母并不喜欢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更多地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孩子的选择。他依然记得,小时候在少年队,每逢出征围棋大赛,母亲都会带着他去崇文门的马克西姆西餐馆"狂吃"一顿。那时,母亲专门为他来到北京,并辞掉在上海的"铁饭碗"工作。对那个年代的一名体制内工作人员来说,铁饭碗就意味着劳保、分房等等;而木匠出身的父亲,则专门为他打造了一个玻璃展示橱,里面放了常昊一路走来获得的奖杯:"棋童杯"、"神童杯"、"中华棋童大庆杯",等等。
渐渐地,比赛多了,对比赛的结果看得也越来越重了,成败、输赢这些词也常常会窜到常昊的脑子里,这是小时候那个只把围棋当做"玩"的孩子难以体会的。
"小时候读书成绩有好坏之分,但那不是两个人直接的较量,你可以考100分,我也可以考100分,两个人都能考得好。但是下棋不一样,下棋是直接对抗,我赢你,你就得输,并且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下。"
对年轻时的常昊来说,曾经两件事最难忘:一个是13岁时,他成为最年轻的世界围棋业余锦标赛冠军获得者,另一个就是22岁以后连续6次打入世界大赛决赛,却连续6次获得亚军。而后者则给了他一次彻底思考人生成败的机会。
尤其是第一次"亚军"之旅,从整个棋局来看,常昊原本占了绝对优势,当天是8月1日,以至于在现场做解说的聂卫平说"常昊要夺冠献礼了!"然而,在后半盘,常昊的脑子一下子空白了,他说,"那是一种想赢的念头,跑了出来".最后,常昊以微小的目数惜败。
此后5次,每到决赛,常昊都觉得,"想赢的念头"像是一个梦魇,随时跑出来,打乱自己。他知道自己必须要迈过这道坎儿,但是那道坎儿总是横在面前。
常昊给自己放了一个星期的假,随后,他开始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回想决赛时的对决,一次次复盘,一次次"过电影",在棋艺上反复琢磨。当然,他也知道,这更多的是心理的问题,"下棋的时候,一定要战胜自己的内心,不管里面住的是恐惧,是欲望,还是梦想,千万不要让它们成为你前进的阻力。"
很快,在2005年的第五届应氏杯决赛,常昊获得了冠军。
事实上,在常昊打入第一次世界大赛之前,他也体验过一次"失败"的滋味。那是1994年,第九届中日围棋擂台赛,常昊清晰地记得,当时他的状态就如同梦游,换句话说,考虑的净是些棋盘之外的事情。
后来,他告诉自己,"当你的心离开了棋盘就离输不远了".这既是一句教训的话,也是经验之谈。
如今,每每比赛之前,萦绕在他心头的还是这句话。他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有些棋手因为种种原因分心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