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的蓝

时间:2012-08-22 10:52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剑冰 点击: 载入中...




    一

 


    我曾在一个上午三次走过那个门口,那是一个纺花织布的作坊。


    当门一个纺车在晨光中悠悠转动,一缕缕的纱线就从阳光中抽出。


    这是一个像祖母一样老的老人。


    我也确实见到过祖母纺线的情景。但那个北方的纺车是木制的,且比这小的多。这个取材于竹子的纺车大得有些夸张。


    我在纺车前照出的相,老人竟全部进入了那个转动的圆圈圈。


    这是一个怪圈。旧时乡村的女子,不管是躲在闺中还是出嫁夫家,常日里必做的一件事情,便是不停地转动这个怪圈,无休无止,直到终老。


    没有人能数得清纺车转动的圈数,但它却是搅动了人生的年轮。


    乡间喜爱的蓝花布,就是出自于这样的纺车。至今周庄人还在用着这种布,他们用着做床单、做窗帘、做桌布。


    我住的屋子,几乎成了这种蓝花布的天地。进去后有一种归入农家的感觉。


    周庄人最多的还是将这种布穿在身上。划船的船娘、茶馆的服务生,还有导游员,都以这种蓝布着装,让人想到多少年间周庄的模样。

 


    二

 


    在离纺车不远就有布店,这同丝绸店形成鲜明的对照。


    说实在的,丝绸店不是为百姓开的,它的高成本,复杂的生产工艺和不适宜劳作的料子,与百姓的生活总是隔有一段距离。


    问起蓝花布的织染过程,那个说着一口乌侬软语的女子,让我听了好半天才听出一个“蓝”字。


    这是一种叫靛青的颜料染成的,而靛青是从“蓝”中提取的。


    草字头的蓝,原本是一种草,江南极易生长的一种草。


    这是一种水乡人十分喜爱的草,或者说是水乡人十分依赖的草,“根深蒂固”一词不知是否由蓝而来。


    蓝可以成片地繁衍生长,抓地很牢,水乡人依赖它把住泥土,固定堤坝,以保证村庄和稻田不被水浸扰毁坏。


    周庄最早的时候,土地是很少的,也就是水中的一点沙洲,随着人们的迁移,有人开始利用水里的泥土造地。一船一船的泥土在沙洲边沿向外扩展的时候,就有这种叫蓝的草,起着抻拉把实的作用。扩展的速度是缓慢的,无数的的泥土无数的蓝同无数的时光沉入了水底,一个庄子才诞生出来。


    在现实的田地的边缘,蓝总是忠于职守,在乡间,到处可见蓝手拉着手,在风中舞动得无限远去。


    且还开着花,一种并不惹眼的粉红色的小花。暗黄和粉红构成乡间田埂上、水坝上的一道风景。


    蓝,乡间的女子多以之当作自己的名字,是因了它好的形象和好的品格,当然还有好的作用。


    蓝,叫着的时候,怎么就感到是叫着一个周庄的女子。


    蓝色调,其实就是周庄的色调。

 


    三

 

 


    白色的棉布从冒着烟气的染缸中再次提出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块洁净的蓝。


    一个女子用竹竿将它高高地举起,挂在阳光下,那鲜艳的色彩一下子就被太阳喜欢上了,它为这块蓝镀上了无数的辉光。


    老人的纺车还在转着。


    她银白的发与手中的线幻化在一起,让人想到生活走过的痕迹。


    我后来还真的认识了一个叫蓝的女子。她说妈妈生她的时候,正在田间劳作,顾不上回家,就在地头生下了她。妈妈睁开眼睛,首先看到了蓝,她在蓝花丛间愉快地喊着嗓子。她就得了个蓝的名字。


    上海,一群周庄女子身着鲜艳的蓝花布衣,吸引了南京路上新奇的目光。他们是周庄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组成的艺术团,专门到上海举行互动演出。当她们在台上跳起水乡舞蹈,那种纯秀的本色,柔韧的腰肢,闪动的蓝花,让台下欢动成一片潮声。


    现在,这群女子又出现了周庄的夜色中,让夜游周庄的人感到周庄的好,周庄的蓝。


    我在经过一个巷子口的时候,我被如过去三十五毫米电影幕布大的一块蓝布所吸引。


    由于巷子的窄小,人们只能先将它拉展在巷口,而后平扯上去。这块蓝布就变成了一块遮阳挡雨蓬,它的下边,成就了一片阴凉的世界。


    周庄人说,现在很少看到帆蓬船了,有些人家,是用这种蓝布作帆的,蓝色的风鼓动的渔船,在湖水中该是另一番景象。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周庄的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