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
张爱玲
近日,由张爱玲生前翻译的海明威经典名著《老人与海》简体版上市,这本被誉为“第一中译本”的经典作品,刚一出版就引起读者的好奇和热捧。两位不同美学风格的作家,在《老人与海》里“相遇”,当苍凉遇到硬汉,张爱玲有何机缘翻译此书?又成就了怎样的译笔?对此,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张爱玲研究学者陈子善和止庵先生。
张氏译作是在香港完成
据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介绍,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红遍西半球之际,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迫于生计,张氏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老人与海》就在此之列。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中译本1955年由香港中一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天,张爱玲移居美国。至此,张爱玲生前翻译的《老人与海》成为了最早的中译本。记者了解到,这部经典著作至今有海观、吴劳、黄源深、余光中等多个中译本。与其后的译本相比,张氏译本提供了一种更特别的“张看《老人与海》”的方式。
与海明威文风默契暗合
学者止庵告诉记者,从译文风格来看,张氏简洁干净的文风与海明威的电报代码的语言,有着一种默契的暗合。在序言中张爱玲说道,“书中有许多句子貌似平淡,却是充满了生命的辛酸,我不知道青年的朋友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也是因为我太喜欢它了,所以有这些顾虑,同时也担忧我的译笔不能传达出原著的淡远的幽默与悲哀”。止庵认为,张爱玲的译文颇多精彩之处,如形容老人的眼睛,吴劳译作“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余光中则翻译为“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张氏则译为“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优劣姑且不问,张译显然更有精神代入的痕迹,也更确切捕捉到老人的刚毅的一面。”(蔡 震)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