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将“小钢炮”当炮兵司令员
还在1950年年初,中央军委就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军面临的任务,作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军的决策,并决定组建军兵种领导机关。谁来掌舵炮兵?毛泽东幽默地发话:“红四方面军有个陈锡联,外号叫‘小钢炮’,搞炮兵当然是内行!”
陈锡联,1915年1月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詹店乡彭家村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四方面军里,他从战士成长为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副师长、师政治委员等职。1935年9月,刚刚20岁出头的陈锡联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师长,是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爱将”。从大别山转战到川陕苏区再到会师陕北,他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指战员们誉为“小钢炮”,李先念赞誉他“打仗数第一”。
1937年8月,陈锡联参加抗日战争,任八路军129师第385旅的769团团长。当年10月,他率部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一举击毁日军飞机24架,取得129师抗日的首战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受到八路军总部嘉奖。
1938年6月,陈锡联升任129师第385旅旅长.在百团大战中因率部扼守狮垴山而名震八路军。1940年8~12月,陈锡联率新385旅参加百团大战,在正太铁路西段进行破击战,重点破击阳泉至榆次段。战役一发起.他就指挥部队抢先占领了狮垴山。狮垴山高踞阳泉城西南,貌似一头威猛的雄狮逼视阳泉,扼守正太铁路咽喉,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能否控制狮垴山.是129师此役成败的关键。日军为抢回狮垴山,驻阳泉的日军旅团部倾巢出动,几架飞机低空轰炸扫射,不断施放毒气,地面部队轮番猛烈攻击,每前进一段就构筑工事,与八路军展开反复争夺。陈锡联亲临前沿,指挥部队寸土必争,与日伪军血战7昼夜,截断了正太铁路.有力地掩护了破路部队翼侧的安全。后来,陈锡联坚守狮垴山的作战心得发表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
1945年10月起,陈锡联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后为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3兵团司令员,率部跃进大别山、攻宿县、打黄维、过长江、挺进大西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陈锡联历任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和川东军区司令员,为改造国民党陪都重庆立下汗马功劳!
正是由于陈锡联有“打仗数第一”、“小钢炮”之誉,所以毛泽东决定让他掌舵炮兵——陆军中火力最强大的一个兵种。1950年4月,毛泽东任命陈锡联为军委炮兵司令员。
1950年10月20日,陈锡联到中央军委报到.次日正式到炮兵就任。在陈锡联到京之前,中央军委已抽调四野特种兵副司令员苏进到北京筹建炮兵领导机关,并担任炮兵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苏进熟悉炮兵业务,他在华北军区炮兵司令部的协助下,很短时间就筹建起一个二三十人的机关班子,并积极地开展工作。1950年8月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领导机构宣布正式成立。10月初,又召开了有各军区炮兵负责人参加的第一次炮兵会议,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大力发展新的炮兵,同时加强提高老的炮兵”的指示,着重讨论了全军炮兵的建设问题,提出了当前炮兵建设的方针和任务。苏进等人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炮兵今后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领导大规模扩建炮兵部队,负责提升炮兵武器装备
1951年初,为尽快把领导机构建起来。以适应国防和朝鲜战场的迫切需要,陈锡联请求中央军委将四野炮兵机关的大部分人员调京,充实了军委炮兵机关,成立了炮兵政治部、炮兵干部管理部、炮兵后勤部、炮兵军械部等部门。与此同时,在华东、东北、西北军区也建立了炮兵领导机构。
1951年4月,中央军委任命炮兵领导班子成员:彭嘉庆为第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贾陶为参谋长。苏进改兼军械部长。5月9日,中共炮兵委员会正式成立.陈锡联担任书记,彭嘉庆为副书记。炮兵党委的建立,从组织上确立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
1951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了炮兵党委的建议.在步兵军、师两级设立炮兵主任,至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炮兵领导体制,炮兵建设进人了大发展时期。
建国初期的各项工作。都有着服从和服务于战争的特点,炮兵的建设发展自不例外。
为了搞好国内防空和支援朝鲜前线,陈锡联等人受命迅速地、大规模地组建和扩建炮兵部队。
扩建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要数1950年冬、1951年春的那一次。1950年11月。在朝鲜战场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之间,志愿军在朝预备炮兵只有3个师部、14个团3L3个营,战场压力很大。经陈锡联等向中央军委请求,从西北、西南、中南等军区共调给军委炮兵8个“有良好的军政素质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的步兵师,用以改建新的炮兵部队。为使他们迅速掌握炮兵技术,陈锡联等先后在黑龙江、辽宁、河北、山东4省迅速组建了8个训练基地,采取了“紧张的、短期突击的、战时的训练方法”进行改装训练。首先,按照炮兵的组织编制进行整编,各级干部到位;尔后,将各级军事干部集中到军委炮校和防空学校短训。掌握急需的炮兵战术技术,其他人员则留在基地,由从老炮兵部队抽调的干部和技术骨干担任教练,学习掌握火炮、器材的操作使用及有关知识;最后,干部从炮校和防空学校结业回到基地后,再和部队进行必要的合练。在此过程中,陈锡联指示对上述指战员进行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我军宗旨等政治思想教育,使他们认清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心,激发革命热情,自觉服从革命需要,投人到轰轰烈烈的改装、训练热潮中来。就这样,只用两三个月就完成了改装、训练任务……这些完成改装、训练任务的部队.马上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美援朝前线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53年底,全军预备炮兵已达23个师(含火箭炮2个师、高炮6个师)88个团和22个独立营:共组建军、师属炮兵团109个,战防炮营、高炮营各数10个,加上团、营属炮兵分队及机关、院校,全部兵力共计30余万人,为1950年初的3倍多。
在部队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炮兵武器装备也有了质的飞跃,这也要归功于陈锡联。
抗美援朝初期,我军炮兵武器装备的计划和调配工作,由军委炮兵军械部负责,开始由苏进兼部长。1951年秋冬,中央军委决定将总后勤部军械部与炮兵军械部合并,改为军委军械部(曾经是中央军委八总部之一),由陈锡联兼任部长,负责全军各军兵种通用火炮、枪械、弹药等的计划、调配和管理工作。这样一来,军委炮兵的职责更广泛,任务更复杂.工作更艰巨了。在陈锡联统筹下-,“从1950年到1953年7月,我们订购接收了苏式火炮数千门。以及相应的运输、牵引工具和观察、通信等配套装备。这些火炮中。有相当部分是大口径远射程的加农榴弹炮。还有压制集团目标的火箭炮和对付中空目标的高射炮;所有火炮的战术技术性能和配套程度。较之旧杂式火炮都有很大提高。我们按照先满足在朝作战部队.后解决在国防前线和准备入朝参战部队的原则.有步骤地装备了82个炮兵团又177个炮兵营。同时,将堪用的旧杂式火炮进行维修,按炮种、性能进行调整。通过这些措施,使预备炮兵的火炮总数翻了一番,其中仅苏式火炮就达70%以上.摩托化炮兵团增加了8倍。这样,通过短短一两年的努力。使炮兵的武器装备基本上实现了由多国杂式装备向主要使用苏式装备、以骡马炮兵为主向摩托炮兵为主的转变.我军炮兵基本形成了一支既可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又可单独遂行火力任务的战斗兵种”。
领导炮兵院校建设,兼任炮兵学院院长
炮兵既是个战斗兵种,又是个技术兵种。培养造就干部,提高干部的战术技术水平.是提高炮兵部队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在投身抗美援朝战事、炮兵队伍迅速扩大、技术装备不断更新的情况下.这一点尤其重要。军委炮兵机关成立后,陈锡联着力把干部成长的主要途径转变到院校培养方面来。
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炮兵的干部培养和学校建设十分关怀。1951年年初,军委炮校准备办一个校刊.叫《炮兵教育》。陈锡联恳请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题词。报告送去的第二天,军委办公厅就派人把题词送来了,毛泽东的题词是:“为建设强大的人民炮兵而奋斗!”朱德的题词是:“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掌握现代化的炮兵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担负起保卫祖国的任务。”
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怀支持下,在陈锡联的一手筹划下,炮兵的院校建设发展很快:
1951年2月,西北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一炮兵学校;1951年3月,西南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二炮兵学校;1950年12月,华东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1951年5月,以炮兵第5师师部为基础,在郑州组成解放军第四炮兵学校;195 1年8月,以炮兵第32师为基础,在沈阳成立解放军第五炮兵学校;1951年2月.华北军区成立了解放军第六炮兵学校;1952年7月,军委炮兵学校改称军委高级炮兵学校,培养中、高级指挥人才。
在大力建设指挥学校的同时.各类技术、文化学校也有了很大发展。从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上半年,不到两年时间内先后改建或组建了3所技术学校、8所预备学校、10所文化速成中学及1个干部短训基地。短短几年时间,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及各种形式的轮训,全军炮兵共培训出数万名干部和数万名技术骨干,基本满足了炮兵大规模发展的需要。
随着全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央军委决定以南京军事学院炮兵系为基础建立炮兵学院。
1956年5月,中共炮兵党委根据中央军委组建兵种学院的指示,成立了炮兵学院筹备委员会,陈锡联指定由炮兵副司令员苏进领导筹委会工作。次年7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在河北宣化正式宣告成立,学院隶属军委炮兵领导,陈锡联兼任院长,贾陶、高存信任副院长,下设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和高级速成系、地面炮兵系、高射炮兵系,主要任务是培养全军团以上军事指挥员和参谋、教员及外国留学生。
1958年3月1日,炮兵学院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部长肖克、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副司令员刘震等出席了开学典礼,一些兄弟院校和地方党政机关的领导同志也赴会祝贺。陈锡联在开学典礼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要求:
“炮兵学院除了担负培训干部的任务以外.还要把开展炮兵科学研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学院必须以最新的军事科学技术成就作为教学内容。要在研究和发展炮兵学术方面成为全军炮兵的中心。”
在大量创办学校、着力提高炮兵部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热潮中,陈锡联深刻感到,领导一支技术化的兵种,自己的文化知识也要有一个大的提高。1954年春,为了弥补文化基础知识的不足,陈锡联先进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了1年的文化课。1955年5月,经过将近1年的文化学习,陈锡联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成为战役系第一批学员。1955年9月,在军事学院学习的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月。是军事学院建院5周年,陈锡联因为工作积极,学习成绩优异而受到学院表彰。被授予二等奖,刘伯承院长还亲自奖给了他一支刻有自己亲笔签名的钢笔。
陈锡联领导的炮兵扬威朝鲜战场,威震台湾海峡
随着炮兵部队源源不断地投入战场。装备上敌优我劣的差距逐渐缩小,战场面貌大为改观。在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中,志愿军步兵攻击敌1个连的阵地时.通常能得到8至10个炮兵连的火力支援。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防御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强大的火力。支援、掩护步兵作战,打退敌数百次冲击,毁伤敌机数百架、火炮百余门,以及坦克、车辆等大量技术兵器,毙伤敌2.5万余人,其中被志愿军炮火毙伤者达一半以上。当年12月.毛泽东特别指出:“今年秋季作战,我取得如此胜利,除由于官兵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外,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致胜的要素。”
1953年7月。志愿军发动金城反击战役,志愿军集中了上千余门火炮,其中在主要进攻地段,形成了每公里百门以上的火炮密度,同时对敌实施火力突击,半小时内即将敌苦心经营的坚固工事大部摧毁。志愿军步兵占领敌阵地后,“联合国军”在飞机、坦克、大炮的掩护下猖狂向志愿军反扑。此时,志愿军炮兵各显神勇,一面积极以火力支援步兵巩固阵地,一面直接大量杀伤敌人。有的敌人在正向志愿军阵地前沿运动或刚刚集结时,即被志愿军炮火击退或歼灭。
在进行地面争夺的同时.志愿军炮兵与敌人展开空中争夺。敌人依仗其“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后方交通线狂轰滥炸。为此,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10个月的反“绞杀战”。期间,“我高射炮兵共击落敌机264架,击伤1070架。粉碎了敌妄图通过空中封锁,切断我前方供应的战略企图”。当时,美军哀叹:“敌之高射炮火稠密猛烈,几乎难以完成轰炸任务”,“美国飞机在朝鲜通行无阻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在著名的“万炮轰金门”作战中,陈锡联领导的炮兵更是威震台湾海峡!
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民党军不断炮击大陆福建沿海村镇,疯狂叫嚣“反攻大陆”。为打击其嚣张气焰,并牵制美帝在中东的军事行动,毛泽东决定对盘踞在大、小金门的国民党军进行惩罚性炮击。1958年8月20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炮击金门问
题,各军兵种的领导同志都参加了。会上,毛泽东问陈锡联:抗美援朝打了以后.炮弹还有没有?陈锡联回答:炮弹没问题,但是不知道金门有多远的距离。毛泽东说:你要到前线去看看。随即,陈锡联带着一些同志到了福建前线,参与炮击金门的准备工作。
炮击金门,是毛泽东同台湾蒋介石集团及美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军事斗争,同时也是一场绝妙的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炮兵部队担任了重要角色。
炮兵参战部队的兵力部署,是分别组成2个炮兵群和2个高炮群。炮兵群的主要任务,是摧毁金门岛国民党军防御指挥部,歼灭和压制其炮兵阵地,击毁主要仓库.封锁机场和海上运输交通线,杀伤其有生力量;同时,压制小金门、大担、二担岛上的敌炮兵阵地,杀伤其有生力量。高炮群的主要任务,是掩护我地面炮兵战斗队形和集美海堤、厦门市区。陈锡联到了福建前线后,对2个炮兵群和2个高炮群的炮击准备情况进行了详细检查,给参战炮兵部队以热情的鼓励。
8月23日,福建前线炮兵部队近500门大炮一起开火开始炮击金门。在准确、猛烈的炮击下,金门岛国民党军防卫部和2个师部、2个团部及炮兵阵地、料罗湾舰艇目标均被我击中。次日,进行第2次炮击,使金门机场、料罗湾海空运输基本中断。
炮击之后,参战炮兵部队做了调整,增调了一些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将2个炮兵群分编为10个炮兵分群,进一步加强了炮击兵力。
9月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9月7日,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声明,公然派军舰为国民党军舰护航,侵入中国领海。8日,福建前线炮兵进行第3次炮击,重点打击料罗湾靠岸的舰只和金门岛主要目标,击毁击伤敌舰各1艘,迫使美舰迅速离开国民党军舰,停泊在料罗湾12海里之外。
从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福建前线炮兵共进行了7次大规模的炮击和100余次中、小规模的炮击,发射各种炮弹37万余发,毙伤敌6000余人,毁伤敌军舰24艘,击落飞机18架.击伤19架,摧毁敌大批防御工事。达到了惩罚国民党军、警告美帝国主义的战略目的。
牵头负责勘察综合导弹试验靶场
在炮兵工作期间,陈锡联“有一段经历终生难忘.这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我们炮兵组织参与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勘察定点工作,这个靶场就是现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中央军委一次会议上正式宣布了党中央关于发展导弹武器的决定.同时批准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随后开始了导弹研制工作。1957年下半年,为了使导弹研制和导弹试验工作同步发展,中央军委决定筹建导弹试验靶场(基地),并成立了靶场筹建委员会。
1957年10月15日,中国和苏联两国签定《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协定》规定,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地地、地空、空空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协助中国勘建导弹试验靶场。协定签定后,为了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尽快勘选场址,以便于1958年夏开工建设,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指示,靶场的组建和建成后的维护管理由炮兵负责。这样,炮兵就担负起了勘选靶场场址和组建靶场机构的任务。
当时,在炮兵大院专门给了一幢办公楼,内部叫导弹试验靶场筹备处,对外称“炮兵营房工程建筑部”.内外有别,便于保密。1958年春,苏联专家组牵头对东北、华北等地区进行了空中勘察后,认为上述地区不宜建设靶场。在听了勘察组的汇报后,陈锡联向彭德怀报告了勘察组的意见,并提出了重点勘察西北地区的建议。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彭德怀把陈锡联和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叫到他家里,对陈锡联说:要尽快确定靶场场址.由你牵个头,和王尚荣同志一起,再找一些人,到西北去选一个合适的地方;至于将来靶场的建制,可能放在炮兵.也可能不在炮兵,先由你牵头负责勘察工作。
领受任务后,陈锡联和王尚荣在一起商量了几次。确定了参加勘察的人选、需要的飞机、车辆、勘察的路线、大致行程安排、在哪里住宿等具体事宜,并派专人先到兰州军区向军区司令员、政委汇报,请兰州军区协助保障。
1958年1月18日,陈锡联一行50余人组成导弹试验靶场勘察队(对外称炮兵营房建筑场地勘察队),乘伊尔一14飞机从北京飞到兰州。到兰州后,勘察队分别到甘肃银川以西、民勤以北几个地方看了看。考虑到甘肃酒泉有个飞机场,而且这一带是陈锡联原计划勘察的重点地区,他们即沿河西走廊到了酒泉。他们在酒泉周围进行了几天的空中勘察。从空中看,这一带为茫茫戈壁,人烟稀少,地形条件比较理想。随后即进行实地勘察,他们或乘汽车,或骑骆驼,详细踏勘了这一带的邻接情况、社会环境、交通条件、自然资源、气候气象、电力供应、通讯联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还在酒泉以东、以北的戈壁、沙漠和周围几个县都转了转。踏勘了好多天,陈锡联得出个初步结论,就准备把场址定在这里。
初步确定了靶场的选区,陈锡联一行乘飞机向西沿着将来导弹试验航区到了乌鲁木齐,准备在新疆的南疆一带选择弹着区。他们在南疆的一些地区勘察了几天,想选择一块既不是沙漠、又不是山区的开阔地作为弹着区,了解一下当地的人口分布情况.离酒泉有多远的距离。初步确定下来之后,他们又回到乌鲁木齐再飞回酒泉,又仔细看了看。回到兰州后,他们研究分析了各地区勘察的基本情况,经过全面衡量比较,总体感觉:这一带地势平坦、开阔、移民不多,便于保密,水源条件好。从这些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把这个地区作为综合导弹试验靶场的场址。
回到北京后,由万毅起草了勘察报告,中苏双方专家还画了图,陈锡联将勘察报告直接送给了彭德怀。
2月14日,中央军委在京开会,专门听取了陈锡联等的汇报。参加会的有彭德怀、聂荣臻、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中央军委同意后,又将勘察报告呈送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不久,经毛泽东批示,党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靶场的工程勘察和施工,中央军委交给了工程兵陈士榘司令员.靶场机构由孙继先的第20兵团为主组建,但建制还放在炮兵。
1959年10月,陈锡联调任沈阳军区司令员.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炮兵事业。从1950年10月到1959年10月,陈锡联在军委炮兵工作了整整9年。这一时期.正是我军炮兵大规模发展、大幅度提高、大踏步前进的时期。无论建设规模、部队素质还是正规化程度。都比解放战争时期迈进了一大步。在巩固国防、抵御侵略的对敌斗争中,军委炮兵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抗美援朝和保卫祖国的伟大任务。
1999年6月10日,一代名将陈锡联与世长辞。12月11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迟浩田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功臣 英雄本色——深切怀念陈锡联同志》,代表中央军委对他主持军委炮兵工作的业绩予以了高度评价。
摘自《党史天地》2009/4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