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日本新一代(2)

时间:2011-12-23 17:29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在华日本留学生已达1.6万人,位居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第二位。

在华日本留学生:特殊的群体

    他们和日本国内的年轻人不同,喝啤酒喜欢要“燕京”、“青岛”,对于中国不只停留在所见所闻,而是真正用肌肤来感受这片大陆冷暖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 实习记者秦逸发自北京 早上7点,不等闹钟响起,高木就早早起了床。为了达到像中国人一样说汉语的目标,他决定离开暖和的被窝,起来练习汉语发音。
  大约一个小时之后,嗓子有些累了。他拿起水杯喝了一口,目光停在了衣柜上的木吉他上。来中国两个多礼拜了,紧张,兴奋,不安,思念……第一次,他有了手痒痒的感觉,抱起了心爱的木吉他。
  这把琴是高木去年来中国短期留学时买的。作为日本最知名的私立大学,也是与中国开展交流最积极的大学之一——早稻田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高木从今年9月起,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北京大学留学生活。
  记者见到高木,是在北京由秋转冬的10月下旬,北大西南门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高木戴着帽子,穿着蓝格的休闲衫,脸上挂着灿烂而腼腆的笑容——这也是很多日本年轻人初次见陌生人时的共性,彬彬有礼,却又小心翼翼。

 

“朋友”与“兄弟”

  来北京两个月了,从课堂到宿舍,从校内到校外,高木认识了不下50多个中国人。然而,能成为朋友的,只有两三个。“朋友是指能在一起玩,在一起享受的人。”这是以前高木对朋友的定义。
  有福同享,不一定有难同当。在高木眼里,不管在日本还是中国,这样的朋友似乎天经地义。“有什么困难,我经常自己一个人想办法解决。凭借自己的力量,还是没什么过不去的坎儿的吧。”
  但是,去年来华短期留学时,他改变了看法。
  当时正逢新中国60周年国庆期间,高木和中国朋友一起到天安门玩。第一次看到天安门这么美,人那么多,这照照,那瞅瞅,不知不觉间,已经夜里11点多了。
  但由于当天执行交通管制,他和朋友被“困”在了天安门。“打不到车,但是我第二天就要坐飞机回日本了。”高木有些着急,但没有丝毫央求朋友帮忙的意思。“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不给人添麻烦”,从小到大,从妈妈到班主任灌输的教导,让高木必须独立、自立而且有担当。
  可在异国他乡,怎么克服?如何担当?
  “走,咱们一起溜达到能打车的地方去!”中国朋友带着高木大步流星地往前走。这一溜达,就从王府井到了后海。平时也就20分钟的车程,由于他们的不断迷路,边走边聊,竟然走了4个小时。
  终于在后海打到了车,高木顺利回到宿舍,赶上了当天的飞机。
  “我觉得日本人肯定不会这么做。不管是多好的朋友,可能都会说‘太麻烦了,你自己想办法吧,我很忙’。我本人也不会这么去做。但是在中国,朋友真能为你两肋插刀。”高木感觉到了对于“朋友”,中日之间的不同定义。
  当然,和中国朋友之间,难忘的记忆并不全都是快乐,也有一丝复杂的苦涩。
  坐在高木旁边的山田,是早稻田法学部的大三学生。他抿了一口咖啡,讲起了他“几乎快要和中国朋友吵起来”的经历。
  在早大也好,在北大也好,和中国学生的交流中,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是历史。
  以前,山田谈起大陆与台湾时,会称“中国与台湾”。这时,中国朋友就会立刻义正词严地纠正,“这种说法不对。台湾是中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都是朋友之间的聊天,有必要这么较真吗?山田想不通,却也不想为此与对方争吵。这个话题,就这么不了了之。这也是很多日本年轻人的共性,认为一个话题太难时,就立刻转移,不给自己和对方留下尴尬。
  说不下去的,还有领土和历史问题。来中国刚两个月,他们就成了体验中日关系风口浪尖的日本人。
  在课堂上,和山田坐在一起的中国学生问,“你怎么看钓鱼岛问题?”对这个问题,山田真是知道得并不多。“我觉得现在掌握的知识还不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山田的回答,只能到这里。
  这些日子,他从日本国内父母打来的电话中,感觉到了他们的焦急。“他们担心中国爆发的反日游行会殃及我们。但是我告诉他们,在北大很安全。很少有人对我们有过激的言行。”

 

追求第一,更看重唯一

  “当不了第一也没关系,我们只要成为特别的only one就好”。日本年轻偶像组合“SMAP”的《世界上唯一的花》,很多日本年轻人都耳熟能详。这句话,也正好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高木和山田成长之路有所不同。高木初中是在一所公立学校,一般来说,日本的公立学校没有私立学校教学严格。高中,他考上早稻田大学附中,没经过高考,就保送上了早大。但是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高木都感受到一种压力。“我老是觉得自己在学习上差人一等,每次换了新环境,总觉得自己不行。虽然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高木始终没有因学习放弃自己的吉他。
  “我这么一路输过来,还是挺想得个第一的。”虽然在高木看来,第一没什么了不起,也不用争到头破血流。
  山田也曾想过追求第一。中考时,他想考开成中学,然后上东大。开成相当于北京的人大附中。进了开成,相当于坐上了精英直通车。但是,山田经历的人生挫折之一,就是中考的失败。
  如果考上东大,再参加公务员考试,肯定是另外一种人生。“我算是典型的日本人吧,追求‘唯一’。当然,我也有上进心。不过不是第一,比如第三第五我也会很满足。”
  高木和山田都没想过要过上什么上流的生活,“一亿人中流社会”这个词,用在现在的青年人身上,仍旧不过时。
  对于竞争,中日之间的情况不同。“在日本,竞争哪有中国这么激烈?”让高木感触很深的是大学生的“占座”。日本学生都是从后往前坐,而中国学生却都是去占第一排。
  “中国人口太多了,想出人头地很不容易。我感觉中国的学生都很有野心。”对于中国学生的“更勤奋、更刻苦”,高木和山田都很佩服,但他们认为日本新生代也有绝对不会输给中国学生的地方。
  “日本的年轻人不仅重视学术、社会交际等方面的能力,在发型、服饰等流行时尚领域也很积极活跃,大家都在追求独特的自我,所以可能比中国年轻人更有个性。”接着高木的话,山田补充道,“日本的年轻人是在相对自由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可能点子更多,而且由于竞争不那么激烈,在心理上比较轻松。”

 

衰落与崛起

  和父辈、祖父辈不同,山田和高木没有经历过战败初期日本的一无所有,也没有体验过六七十年代日本的高速崛起。作为日本的80后、90后,他们赶上了日本高速成长期的尾巴和泡沫经济的崩溃。在经过了太多“得到”的几代日本人看来,近20年被称为“失去了的20年”。但从高木和山田身上感受到的是,日本当代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这20年“中流的富裕中”,无忧无虑地成长。
  今年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了。这则新闻,让一些习惯了“亚洲龙头,世界二哥”地位的日本人有些不适应。而在两位日本留学生看来,中国的崛起很正常。
  “我们在高中都要学习中国的古文,对中国一直怀有敬意。这样一个值得尊敬的国家却因不发达而受到过轻视。现在中国变成GDP第二大强国,我们并不自卑,也不觉得这是对日本的威胁。中国的人均GDP还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超过日本)是势不可挡、理所应当的。”高木说。
  如果说中国是冉冉升起的红日,日本也不一定就是斜落的夕阳。
  对于日本的“绝对优势”,山田是这么理解的,“高度秩序性还有社会的安定性是日本的优势。在日本,很少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严格遵守法律的意识。”
  对于未来,两个人都有梦想。“我想开一个公司,做社长。”高木说完就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当社长是他的长期目标,明年回到日本后,他想先进入一家综合商社,从事与中国贸易相关的工作。
  而山田对企业法和刑事审判很感兴趣,做律师是他的梦想。“我对日本社会警察和检察院的调查方法有很大意见,他们的调查方法不好,也不能保障人权。我担心自己亲近的人某一天也会受到不公正待遇,所以想要通过法律保护他们。另外,我从高中到现在学了5年中文,如果成为律师,我希望能为中日企业之间的贸易交流出力。”
  和很多喜爱中国古文化所以来中国留学,哪怕退了休也要拿退休金交学费的老一代“中国迷”不同,新一代年轻人更多的是看中了中国未来的机遇。中文是他们谋得好职位的工具、愈发激烈的竞争中的“护身符”。
  据统计,像高木和山田一样的在华日本留学生已达1.6万人,位居在华外国留学生人数第二位。每天,在各大高校的校园,都会闪耀着他们的身影。他们与日本国内的年轻人一样,喜欢吃中国菜,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但他们又和日本国内的年轻人不同,喝啤酒喜欢要“燕京”、“青岛”,对于中国不只停留在所见所闻,而是真正用肌肤来感受中国的冷暖,用自己的实际经历体验着中国的苦辣酸甜。(应被采访者要求,本文中的高木、山田、新井为化名;北京大学徐博晨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日本的教科书如何“大换血”?
  • 日本对外侵略的鼻祖竟是一个带孕出征的女人
  • 民国高官们的东洋诱惑
  • 毛泽东当年为何决定不向日本索赔?
  • 民国高官们无力抵抗的东洋诱惑
  • 石牌保卫战拼了3小时刺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