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民编纂家谱悄然升温

时间:2015-01-23 19:1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王志俭文/图 点击: 载入中...
  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让普通人也能“青史留名”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人们愈来愈重视精神生活的提升。由此,家族文化建设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编纂家谱则是家族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让普通人也能“青史留名”,我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之后谁知你?家谱是每个家族的根,如今这些编纂家谱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而伴随着编纂家谱理念的传播,兰州人编纂家谱热也开始悄然升温。
  
  兰州家谱研究会呼之欲出
  
  进入2015年这段时间后,兰拖厂退休职工张天东显得格外忙碌。几乎每天奔波在市区各处。“经过几年不断打听,我已经得知兰州市区有十几个编纂家谱的好家,刚好利用这一段时间到这些好家家里走走,一来切磋一下编纂家谱的经验。二来近期我申请的《兰临刷》文化商标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颁发的商标注册证,我想借这个东风成立兰州《兰临刷》家谱研究会,让兰州家谱研究再上一个台阶。”
  
  56岁的张天东从小喜欢书法和摄影艺术,后这些爱好在工厂不景气时段,成了他养家糊口的技艺。近几年他又步入家谱编纂行业,不仅完成自己家族的编纂,还帮助十几个家族完成了家谱编纂。
  
  张天东在编纂家谱的同时,还注意搜集家谱和了解兰州编纂家谱的好家。他仔细研究过不少家谱,发现每个家谱都有各自的编纂特点。而各家对家谱人物编纂也看法不一。比如,对家族人物报了功报不报过?“这几年兰州家谱编纂逐渐兴起,我把成立《兰临刷》家谱研究会的想法告诉这些编纂家谱好家后,得到他们的一致赞同。预计春节过后兰州家谱研究会就能成立。”张天东信心十足地说道。
  
  退休老人14年写家谱寻根
  
  今年82岁的周世琨老人,1996年退休后,一直致力于修撰和寻找兰州地区周氏家族的文化。他从乾隆年间周家第十一代先祖国字辈写起,一直修撰到今天的第二十二代,也就是周氏家族的昌字辈,历经14年,直到2009年底,两本记录周氏300多年历史的家谱终于完成。这里面几乎倾注了退休老人的全部心血。
  
  老人编写家谱中发现,在始祖为“圣”字辈时,兰州地区周氏家族是大户,桑园子周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始祖明初自陕西同州大荔县仕宦携眷定居桑园子,由于历史原因,周氏家祠及祠堂中的碑、匾、族史、族规、典籍等文物资料完全被毁,就连周氏族谱和坟墓石碑也无一幸免。近十多年来热心人士不辞辛苦,找回道光八年(即1828年)《兰郡周氏先祖墓表》等残碑数块,还找到1939年11月5日《金城周氏重兴家规遗念凭据》等珍贵资料,老人经过查阅有关史志和《兰州古今碑刻》等资料印证核实,终于完成《金城学普堂家谱》。与此同时,老人还修撰了周家西津唯一的宗谱——,兰州市七里河区周氏家族《金城西津堂家谱》。
  
  张天东编家谱5年没歇过一天
  
  张天东讲,早在1997年他就萌发过自己写家谱的愿望,不过当时只做了一些搜集工作。2005年春节,张天东借回老家之际,和家族老人们进行了沟通,家族人们都赞同重编家谱。于是,张天东开始着手编写家谱。他在图书馆看过不同版本家谱,发现上面只有先人的名字,而没有先人的照片,这就给后人留下遗憾,他们不知道自己祖先是什么模样。张天东想,他编纂的家谱要有先人的简历,还要有他们的照片。并且,后代家谱也要有简历和照片。同时,家谱中还应有家乡的照片。
  
  张天东的家谱从太爷写起,一直写到现在共六代。家族统计人数140多人,33个家庭,大多分布全省各地,他需要凑齐所有人照片。为寻找青海省一个本家弟弟,张天东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当时对方在外地打工,答应回青海即给他邮来照片。可一月过去依然不见对方邮来照片,电话联系对方又关了机。没办法张天东乘火车去了青海,可当他赶到这个本家弟弟家时,对方又去外地打工了且没带手机,家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最后,张天东只好从这位本家的舅舅那里要了他的一张照片。“为编写家谱,5年时间里他每天晚上趴在桌上修改,从没休息过一天。”张天东妻子朱惠琴对记者说道。
  
  为编家谱3年春节回老家
  
  张天东向记者介绍,这些年农村人们大多都去外地打工,要想找齐他们非常不易。而每年春节是人们集中的时候。为寻找族人,张天东3年春节都在老家过。1998年三十晚上他回到家乡,初一早晨按名单到各家拜年,收集各家照片和资料。20多人都很顺利,可到最后一个本家时家人说下地了。张天东走了几十里赶到地里时对方又回了家里。待他再赶回这家时,对方已坐火车去外地打工了。没办法第二年春节,张天东再次回到老家,年三十晚上到这位本家屋里将其“擒获”。
  
  去外地张天东坐火车、汽车,兰州附近县区他都是骑自行车。一次,坐长途车去永靖县找一个本家,下车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时至酷暑季节,山路上没几棵树,张天东只好举起挎包遮阳。还有一次,他弟弟用摩托车载着他去永登找一个本家,半路上突降倾盆大雨,他和弟弟浇成了落汤鸡。回来后感冒发烧连续输了几天液体才好。2009年1月15日,家谱二房的一个孙子结婚,张天东拍了录像。至此家族所有成员资料全部收集齐全,后家谱九易其稿,终于在2009年4月成稿。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新式张家家谱问世后,市区先后十几人找上门,请他要给各自家族编写新式家谱。
  
  男子两遭奚落修家谱
  
  张天东向记者介绍,自从他花费5年时间编纂出本家的家谱后,这些年又陆续编纂了十几家的家谱,而且他发现近几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兰州人也越来越重视编纂家谱了。“不过,李勇是在众人场合之下,受到两次奚落后才开始编纂家谱的,”张天东笑着讲了一个编纂家谱的故事。
  
  今年53岁的李勇在兰州市有一家企业,他是张掖人,老家在农村。前年他回老家参加一个亲戚的婚礼。农村院子大又是春节农闲时节,吃完流水席人们一边磕着瓜子喝着茶,一边坐在一起唠嗑。“李勇啊,你今年也50多岁了,是咱们村到城市混得最有出息的一个。可你不能忘了你的根啊,你的老家是咱村。你老李家在本村也传了几代人了,今天叔问问你,你爷名字叫啥?太爷的名字又叫啥?”
  
  一位本家叔叔当着众人面询问李勇,其实他那位叔叔当时也不是有意为难他,只是聊天随便问问罢了。没成想就是一个唠嗑的话题,差点让李勇下不了台阶。说到爷爷名字李勇脱口而出,而说到太爷时李勇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说不出来。看到李勇面红耳赤,本家叔叔赶紧替他打了圆场,不仅说出了祖上太爷的名字,还说出了太爷的父亲和爷爷的名字。并且,连先人们曾经干过什么事也说得头头是道。当时,李勇羞得恨不得地上有个缝钻进去。
  
  无独有偶,一年后李勇在兰州市参加一项传统文化活动。会后几个朋友聊天时无意说到各自先人,在座的几位都能说出自己太爷和以上先人的名字,而李勇说完太爷名字就“卡壳”了。看到李勇尴尬,几位朋友说他们也是从家谱上看后才知道的。经历了这两件事后,李勇觉得自己应该有个“根”了。于是在去年底,他专门找到张天东要求帮助编纂家谱。
  
  修家谱可为传统文化补课
  
  兰州地方志专家邓明讲,家谱记载着一个家族的渊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的全过程,一部家谱就是一个家庭的生命史,亦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同时亦是一个家族的文化和业绩的典范本。家谱是文化传承,而并非完全是血脉传承。
  
  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家谱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其实修家谱由来已久,早在周朝就有,但多为官修,直到宋代,民修家谱才普遍繁盛。家谱在过去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
  
  对当代人来说,传统文化经过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断代,修家谱可以为传统文化补课,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这对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益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而社会是由每一个细胞组成的,只有每一个细胞和谐,才会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而建设和谐家庭,就需要和谐的人格,家谱可以补充法律制度所涉及不到的内容,通过家族、家规、家族的凝聚力来解决很多问题。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有限,而家谱可作为历史研究的补充。如果我们现在能修好家谱,那么,这将是未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窗口。
  
  家谱能让我们每个人留住根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兼职教授、社会学家臧海群说,对于个体有限的生命来说,还有比有人能记住你的名字更令人欣慰的吗?然而,茫茫人海,芸芸众生,除了伟人和对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各界精英,大多数凡人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除了最亲近的人,没有多少人能记住你。而几十年或几百年后就更没人知道了,漫漫历史长河中,你几乎像流星一闪而过。
  
  唯有家谱,能让最普通的草民得以在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留下曾生存过的印记,给你一个位置,让人知道你曾经来过!有了这个位置,不管再过多少年,哪怕你再平凡卑微、默默无闻,总有一群人承认你、认可你。家谱是家族历史文化积累的体现,一个家族的辉煌或平淡历史,必须通过文本来展示。只有文本才可以超时空流传。没有历史记载的家庭,是一个文本中不存在的家族。有了家族历史的文献积累,才有资格称为文化家族。家族文化有一个积累过程,需要有几代人的积累,
  
  家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中华大家庭是由千千万万个家族组成的。我们不能成为只知道三代的人,没有根的家族就像无源之水。而普通人面对修家谱,第一反应是“吃饱了撑的”。此话没错,一个人解决温饱后,如果只想物质享受将会变为碌碌无为之人。如果参与做些文化事业,那就是一个高境界的人。我辈今日不修谱,三代之后谁知你。只有你记住你的祖辈,子孙也才会记住你。同时,修谱也是公民修史权的回归。公民社会公民成了国家主人。因此,理所当然地有资格书写自己的家族的历史,这是历史书写权的回归,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