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何必 跟风“莫言热”

时间:2012-10-16 07:11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张贵峰 点击: 载入中...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13日表示,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现在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完全消化得了莫言。(《京华时报》10月14日)
 
 
  尽管笔者并不反对“中学生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完全消化得了莫言”的看法,但对“莫言作品入教材”过程,还是有些想法。就在莫言获奖后的第三天,便迅速“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如此亦步亦趋的入教材过程,是否显得太过仓促、“巧合”?
 
 
  莫言作品并不是得奖之后才写出来的,其文学价值也不是得奖之后才突然具有的,可为什么在得奖前莫言作品长期没有机会入教材,而一旦获奖,便迫不及待地被收录进教材?有理由追问:这样的“入教材”,所依究竟是莫言作品本身的内在文学价值,还是因诺贝尔奖而来,更进一步,就算是因为诺贝尔奖,这究竟是出于文学敬仰,还是趋势媚俗心理?
 
 
  是否该入教材,不完全是一个单纯的文学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教育问题。文学与语文教育关系密切,但二者并非一回事。有中学语文教师指出,“把优秀的文学作品作为读本推荐给学生是可以的,但是决定将其纳入教材则需要慎重研究”。
 
 
  强调这些,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莫言作品缺乏教育价值、不符合“入教材”的标准,只是有疑问,这样匆忙的“入教材”,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评判与审核?是否真正有利于莫言作品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并能够充分对学生、对教育负责?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莫言热”,可谓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如“各地书店莫言作品被疯狂抢购”、“股市文化传媒板块上涨”、“莫言旧居将被整理打造为文化景点”等等。
 
 
  不得不承认,在如今“名人经济”、“眼球经济”大行其道的时代,这种由诺贝尔奖催生并不断蔓延的“莫言热”,有某种现实必然性。但如此追逐热捧,是否值得反思?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别急着唱衰“莫言经济现象”
  • 莫言旧居将成另一个“雷峰塔”?
  • 如果请莫言指导高考作文
  • “莫言效应”下的愚乐与愚陋
  • 莫言获奖苦了萝卜
  • 莫言出生时,莫非祥云缠绕?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