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期间,在山东高密平安庄,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涌向莫言旧居沾“文气”。记者注意到,从去年的“拔萝卜”到现在的“抠墙皮,挖砖块”,持续的人流对莫言旧居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4月7日《京华时报》)
杭州西湖边上的雷峰塔倒掉之后,鲁迅先生在其《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记录了该塔倒掉的原因,即“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於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挖之久久,便倒了”。于是,鲁迅先生感叹道:“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也肯对於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一个创伤。”
近百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对“大物”的破坏,仍然在不断上演,破坏的原因虽然各不相同,究其实质,却没有什么区别。正像把雷峰塔的砖挖回家里也避不了凶化不了吉一样,无论是拔莫言家的萝卜,还是抠莫言旧居的墙皮,挖莫言旧居的砖块,也不可能沾上什么“文气”,否则,整天沾“文气”的邻居们,沾了这么多年,怎么没有成就如莫言者?
九十多年前从雷峰塔上往下挖砖的人,对于这砖的“逢凶化吉”功能可能是深信不疑的,但在科学知识普及的今天,那些从莫言旧居上“抠墙皮,挖砖块”的人,也未必真的相信这么做就能沾上什么“文气”。只是,这种到哪里都要留下点什么或拿走点什么的习惯,这种“仅因目前极小的自利”,便“对於完整的大物暗暗地加一个创伤”的恶习,近百年来却没有什么改变。正如鲁迅先生在同一篇文章中所说的那样,“龙门的石佛,大半肢体不全,图书馆中的书籍,插图须谨防撕去,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即很不多。”
所以,我们可以在全国各地、各种各样的文物上看到“某某到此一游”之类的或写或刻的留言,可以看到各色人等骑跨在文物上拍照,可以看到各种名贵花木被攀折后的断枝残叶。这些陋习,不是普及多少科学知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决定着这些陋习是否存在的关键,不再是是否迷信,而是人的素质。
莫言的家乡,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乡村,他的旧居,也不过是普通乡村里的普通老屋而已,原本并无特别之处。纯粹以观景而论,任何一个景区都比这里要好看得多。所以,游客们选择到莫言的家乡一游,看看旧居,沾一沾“文气”,显示了人们对文化的重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一件好事。
只是,文化如果只是进入了一个人的大脑,而没有化为他的行为,这样的文化便是虚的“文”,而没有“化”,更没有“气”。 或者说,很多人对文化的看重,还只是停留在“叶公好龙”的阶段。对文化的追求,对文人的崇敬,对旧居的看重,更多的应该化为提升自身修养的行动,使自己的素质、品味得到提升。而这种提升,最基本的,就是从不乱刻乱画、乱抠乱挖做起,做一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人。(张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