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名员工在4年多时间募集了2364万元的善款,这样“疯狂的高效”曾让浙江金华的网络慈善平台施乐会广受赞誉。施乐会承诺“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的手中”。不过,当施乐会“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的消息一出,上述承诺被网民指责为“骗捐”的伎俩。(8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任何组织的运营都需要成本,慈善组织也不例外。如果要求慈善从业者不求回报,甚至还要慈善从业者自掏腰包,这样的慈善运作其实不可能走向专业化。现实中,慈善组织的运营经费从募集善款中划拨,的确也是个惯例。从这个角度来看,“募资提成”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和运营成本扣除,倒也没必要大惊小怪。如果这一激励机制能够带来慈善事业开展与运作的更高效率和效益,更无可厚非。
不过,这边厢向募款社工承诺了15%的“募资提成”,那边厢却又向捐款人承诺“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的手中”,两个承诺显然自相矛盾,这之间差出来的15%究竟由谁来填补,显然需要有个交代。否则的话,慈善组织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的承诺,会不会意味着善款管理的更大漏洞,又是否存在“骗捐”的可能,公众的指责与质疑,显然并不多余。此外,慈善组织专业化运作,当然需要有专职人才,这些人才也可以获得有竞争力的回报。不过,这显然并不意味着高达15%的“募资提成”就无可指摘。事实上,慈善组织的管理费占比,恰恰是衡量一个慈善组织效率与效益的最关键指标。而按照国际惯例,公益事业对于管理开支占公益经费中的比例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那么,募资提成便占去了15%,整体管理开支的占比究竟多大?这个比例又展示了怎样的慈善效率?在同行中又处于怎样的水准?也不妨都拉出来亮一亮。
基于上述视点,慈善组织运作其实不必拒绝市场化,但是,慈善事业管理开支比例却必须公开透明,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一旦慈善组织自身的承诺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必然损及对慈善组织而言最重要的信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