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旅游法草案对旅游安全作出一系列相关规定,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旅游安全工作,景区实行旅游者流量控制制度。(8月27日新华网)
这是治理景区“超载”的理性且进步的举措。一方面减轻景区的接待压力,另一方面也让游客充分享受旅游的乐趣。与此同时,对保护景区也有着较为现实的作用,乃多赢之策。
从全国来看,每当在黄金周期间,景区普遍出现游客“暴涨”的态势,景区“超载”后果很严重。不但造成景区接待服务水平大打折扣,也败了游客的兴致,蜂拥的人群埋下旅游安全隐患,无疑会影响到景区的对外形象和社会效益。
如何理性面对景区游客“超载”的严峻现实,决定着一个景区是否有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也决定着景区旅游品质能否提升。如果把眼前既得利益看得更重,景区“超载”未尝不是赚个钵丰盘满的好时机,因而“门票经济”的大棒可以尽情挥舞起来也找到了绝好的理由。
对景区来说,游客多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游客,一味地追求数量和眼前的效益,“超载”的后果使得游客对旅游的价值产生更多的质疑,也影响到景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立景区“限客”的流量控制制度显得尤其迫切与必要。
香港迪斯尼乐园自开放之日起就实行了限客制度。在国外,景区“限客”已成为一种制度惯例。而故宫也曾在国内先人一步实行“限客”制度,但建立景区“限客”的流量控制制度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理性有序发展,无疑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标本价值。
当然,有人认为,景区“限客”失去了赚钱的良机。其实,旅游业是个综合产业,不能仅仅以门票收入来论“英雄”。旅游业能一业带来多业的发展,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文化等服务行业。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旅游业称之为“酵母产业”,其能让与之相关的行业“兴奋”壮大。
相较诸多景区在旅游旺季纷纷打出涨价牌,“限客”做法有点“傻”。但从旅游业的综合效应来讲,景区“限客”是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一次“转身”。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