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15-07-30 08:01来源:大西北网-科技鑫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今日张掖

 

今日张掖

 

  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地理位置非常显要。从军事地理位置看,它是连接东亚和中亚的要冲地带,也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和咽喉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时期,作为大后方的张掖,充分发挥了东连兰州、襟带新疆、苏联的作用,成为西北抗战的军事战略后背,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维护了西北抗日动脉的畅通


  早在汉、唐时期,通过张掖的古丝绸之路已中外有名。但当时仅为驼马之道,其道并不固定。时至明朝,兰州以西的大道也才通过姑藏(今武威)、番和(今永昌)、删丹(今山丹)到张掖西北,称"甘凉大道".清朝政府在"甘凉大道"的基础上,陆续修整向西延伸。光绪元年(1875),因讨伐阿古柏、平定新疆,收复伊犁的军事需要,作为清朝廷钦差大臣的左宗棠,发动陕甘民众,修建了自陕西、甘肃经河西走廊至新疆的甘新驿道。这条简易驼马牛车道,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沿海各省相继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铁路、公路、码头等实行军事封锁,内外交通运输中断,国际援助无法进行。鉴于这种情况,从陆地上打通国际通道,并以主干线公路连接国内各地的联系,便成为打破日本帝国主义经济封锁,支援抗日前线的重要途径。1937年8月,中苏签署《互不侵犯条约》,通过该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援助。于是,国民政府要求苏联帮助修建从苏境内萨雷奥泽克到中国新疆迪化(乌鲁木齐),再经河西走廊到兰州的公路。


  1937年9月底,为了了解迪化至兰州公路桥梁的实际情况,苏领事馆组织苏联专家开始考察迪化(乌鲁木齐)至兰州的公路及桥梁,中共驻新疆代表陈云派谙熟河西走廊地理交通形势的西路军电台台长徐明德与西路军战士王玉衡参与考察。


  公路桥梁考察小组从迪化出发后一路向东,每遇重要路口、关隘、河流、桥梁及城镇,苏联工程师都要进行地理方位的测绘、标注及拍照,为绘制迪化至兰州的交通道路地图搜集数据及资料。到驻地后由徐明德和王玉衡通过电台与苏联领事馆进行例行的通信联络,报告一天的行程并接收领事馆的各种指示。到达甘州(张掖)时,考察小组停留一天,县长马鹤年为了表示敬意,特地为考察团举办了欢迎酒宴。11月初,考察小组抵达兰州,历经一个月的考察结束,为甘新公路修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为了尽快将苏联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国民政府采取边运输边修路的方式。1938年元月,苏联给中国赠送的第一批物资,500辆吉斯五型三吨半卡车,并载有卖给中国的1500多吨汽油等开始运往中国抗日前线。运输车队从新疆入境,沿着古丝绸之路的驿道进入甘肃,经安西、玉门、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到达兰州。这批大卡车在茫茫沙漠戈壁上的甘新驿道压出了一条"大道".由于这条道路崎岖不平,行走困难,根本不适于军事物资和商贸物资的运输。


  为了尽快修通这条交通要道,苏联负责修筑从苏境内萨雷奥泽克到中国新疆迪化的公路。国民政府负责修建从迪化经河西走廊到兰州的公路,即甘新公路。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组织甘新公路工程总队具体施工,马步青任甘新公路督办,粮草全由河西17县供给,经费由八战区长官部负责转拨。1938年5月,甘新公路开始动工修建,国民政府在兰州设立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甘肃省驿运管理处,组建汽车、人力、畜力等各种运输队,调骑5军士兵、民工2万余人承修。还邀请东北大学毕业、流亡来甘的土木工程师罗永忱、郑恩荣等10余人在武威成立了工程处,在各县设工程段,另有军官作监工,并抽调工兵当测地工。沿途所需土方、石料、砂子均摊派给沿途各县运送。1938年11月,甘新公路全线修通。全长2925公里的运输公路,其中,约1000公里穿过茫茫河西走廊,在张掖境内的路段长252公里。


  张掖人民为修建甘新公路作出了巨大牺牲。有些路段过小河沟要修涵洞,因没有"皱纹管"而用石灰浆砌石块修成,沙漠地段要下挖半米深,用石块填平,再用沙填入索引缝,用泥浆浇灌。一些沿路的农民为了修路,将土房的屋顶拆除,椽子檩子用于工程建设。农民用大车、骆驼、骡马等运送工程需要的土方、石料、砂子。还有许多农民套上自己的牛车、毛驴车到杳无人烟的星星峡一带施工。据资料显示,仅民乐一县,当时赴星星峡修路的大车30辆,牛车30辆。


  甘新公路的修建,引起了日军注意,他们派出间谍在甘新公路进行调查和地质测量,绘制地图,伺机破坏这条道路。为了保护这条运输大动脉,甘新公路督办公署养护处在张掖设立养路总段,同时成立了一种准军事组织的护路大队进行日常养护,沿线群众又承担起了艰巨的护路任务。护路大队有3个中队、11个分队,56个道班。每个道工养护公路1公里,10公里一个小道班房,20公里一个大道班房。道工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路基完整和路面平坦,严格控制铁木轮车和各种牲畜、羊只在公路上行走。张掖各县设立运输站昼夜服务,数万张掖儿女不分酷暑寒冬,日夜守护在近千公里的甘新公路上,确保抗日大动脉的畅通。


  这条苏联援华交通线全线贯通后,运送汽油、炸弹、高射炮弹等军用物资和饼干、糖、纸烟、香肠、黄油等生活物资的汽车分批进入这条通道,每次一个队,大的队有汽车三四百辆,小的队也有百余辆。每车有司机、助手各一人;每队有医生一人,医务助理三四人,并配有修理车辆人员数人;每队有大队长一人,大队下分小队,小队有小队长。为了保证运输顺利,国民党西北公路运输管理局又在河西走廊成立了武戚、张掖、酒泉汽车站,办理接待过往苏方汽车的加水、加油。沿途在安西、玉门、酒泉、高台、张掖、武威、古浪、定西、静宁、平凉等县都设有招待站。在山丹县南关设招待所,留苏学生张任之(河北人)任所长,供应援华物资车队人员食宿。


  1938年12月,约有6000吨援华物资由苏联汽车装载经过甘新公路运往抗战前线。其中,有军械、汽油、药品等。仅各种飞机就有985架,炸弹82300颗,坦克82辆,火炮1317门,炮弹190万发,机枪14025多挺,枪弹16450万发,汽车1550辆,担任向中国运送军事物资的汽车多达5260辆。


  借助甘新公路,张掖物资贸易也兴盛起来。抗战时期,进入张掖的苏联货物有布匹、瓷器、煤油灯具、百货杂品等。苏联运输车队返回时,在张掖装载羊毛运往苏联。用羊毛换回的苏制老式汽车,群众把它们叫做"羊毛车"或"老羊毛".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甘新公路仍然是张掖进行对外物资交易的唯一通道。


  甘新公路修建也极大促进了玉门油矿的开发,抗战爆发后,汽车成为支撑战争的主要运输工具,"一滴汽油一滴血",玉门油田开发被急速提上议程,在国共双方共同努力下,经周恩来同意,1939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属的延长油矿两台钻机通过甘新公路运输至玉门,一批专家和32名熟练的技术工人也通过甘新公路到达玉门,1939年5月6日,老君庙一号油井正式开钻,8月11日探到油层,投产后日产原油10吨左右。从1939年8月到1940年8月,钻成的3口浅井,共生产原油327100余加仑,炼成汽油51200加仑,柴油39200加仑。在整个抗战时期,"除飞机的汽油经盟部供给外,其它液体燃料供给均有该局努力,赖以不匮。"玉门油矿生产的珍贵的油品,通过甘新公路,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大大缓解了中国油荒,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战时经济发展给予极大支持。

 

二、是全国抗战空中战场的辅助屏障


  作为西方援华的重要通道,在抗战初期,每月有上千吨苏联以及英、美、印度等的援华物资,通过汽车、马车、驼队经甘新公路运到兰州,再向各地中转。仅1937年秋至1938年夏,就有装备20个陆军师的武器,经过甘新公路运往各个抗日战场,同时,许多国际友人、八路军将士也通过这条国际交通大动脉东来西往,到达抗日前线。苏联支援中国的歼击机被分解开来,用汽车经中亚秘密运往中国的新疆伊宁、乌鲁木齐,有的在哈密装配好后,再由中国和苏联飞行员驾驶飞往兰州。


  为了完善迪化到兰州及中国内地的航空运输线,保证这条空中通道的畅通,中国政府还在兰州设立了兰州空军司令部,统一指挥、保证空中安全。1937年12月,为防日机轰炸,国民政府在张掖设置防空监视队,使用军用话线单线与"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联系。甘肃省政府组织动员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日夜赶修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的4个飞机场,2000多名被俘红西路军战士参加了张掖机场的修建。张掖机场选在离城区较近的大满,飞机跑道为东西走向,沙石水泥罩面,1938年开始起降飞机。这四个飞机场专供苏联援华作战飞机中转加油。飞机如果在机场降落,地勤人员马上给飞机加油,作例行检查,负责飞行员吃饭、休息,然后升空飞去。有些飞机因需装卸货物,有时要在机场停留好几天。


  1939年初,甘肃省配合苏方技术人员在嘉峪关、张掖、武威、高台等地又修建了航空站。以哈密空军基地为中心,包括河西走廊直至兰州的空中战场建立了起来。当兰州遭到日机轰炸、河西走廊上空发现日机侦察时,张掖机场立即可以做出反应。据《甘肃文史资料》记载,1938年至1939年的两年中,日机共出动500架次对兰州、永昌等地实施轰炸,我空军与之进行空前惨烈的激战,共击落日机28架。其中,张掖大满机场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1939年3月7日,日军出动飞机12架,从山西运城出发,轰炸张掖以东的永昌,投弹40枚,民众死亡22人,造成严重损失。日机在张掖上空进行骚扰,虽未投弹,但企图从心理上消磨人民抗日的斗志。为了防止敌机轰炸,政府动员民众在大满机场周围挖了许多防空壕和飞机掩体,上面盖上伪装网,机场的高杆上扯起紫色旗,防空鸣笛一响,当地百姓和机场工作人员立刻躲进防空壕。


  1937年至1941年,苏联经这条航线向中国提供支援1562架飞机、602辆牵引车及辅助器材,累计派遣空军志愿队2000余人。1942年,苏联援华志愿队的36架飞机,又经武威、张掖、嘉峪关撤回。经过一系列的设施建设,使得武威、张掖、嘉峪关成为当时重要的中国空军基地和训练场地,张掖的战略地位也陡然提升。陆地和空中一体的甘新国际交通线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为抗战胜利起了保障性作用。

 

三、为全国抗战提供了物力、人力、财力、军力的支援


  张掖作为河西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资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张掖成为抗战中的后方基地。生活在这里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抗战爆发后为抗战提供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军力支持。1941年,国民党组织"中央特派西北宣传慰问团",到张掖宣讲慰问为抗战作出贡献的当地民众。1942年8月,蒋介石为了解西北军事运输情况,亲自视察河西来到张掖。在大衙门内中山堂召集军队副团级以上军官、地方党政官员及区大队以上的三青团骨干训话,要求驻张部队充分认识张掖的抗日后方战略地位,和民众齐心抗战。随后,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对河西的工业、农田水利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优先发展甘肃河西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支援抗日前线。1942年开始,国民党政府每年拨专款1000万元用于建设河西水利。同时,一些技术人员开始在张掖推广农业技术。1942年,张掖出现了农业推广所、农业试验场、张掖中心苗圃、张掖农校等农业科技机构,开始进行品种改良、防治病虫害和农业生产技术试验推广。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国民政府对张掖的工业、农田水利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为抗战前线提供了大量的物力、财力支援。张掖各族人民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配合全国抗日斗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时,张掖外来过往人口不断增加,外地文化不断流进,部分不愿做"亡国奴"的知识分子进入张掖,各种新思想随之涌入,对鼓动青年一代的抗战情绪起了重要作用。面对亡国危机,无数张掖儿女投笔从戎,仅民乐就招收征集了一个营的兵力,300余人,有些人家十六、七岁的孩子也当了兵。


  1943年,张掖各县一些有志青年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有180名青年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青年军,赴汉口集训参战;有12名青年参加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前线。


  据资料记载,抗战期间,张掖各县有近千名热血青年积极参军参战,或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他们奔赴抗日前线或后方,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157人血洒抗日疆场。


  抗战期间,张掖人民省吃俭用,不仅通过献金、踊跃认购"救国公债"、"同盟胜利公债"和"建设公债"等活动积极出资出力,支援抗战。还积极献纳抗战军粮、战马和款项,特别是提供运送苏联援华物资、汽油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据民国32年(1943年)统计资料显示,为了支援抗战,仅临泽县一县,在"七·七"献金活动中献金3759元,认购"建设公债"、"军需公债"6.5万元、慰功捐2万元(均为旧币)。饲养骆驼1800峰,饲养最多的户有380峰。1937年10月至1945年抗战结束国民政府在张掖实施征兵,共征得壮丁15947人,马骡986匹。为供应过往军队等方面的支出达3322万元(旧币),各种临时紧急支出1796万元(旧币)。


  抗日战争时期,张掖不仅是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支援中国的重要通道,还为抗战前线提供战略物资,为支援抗战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在抗日战争这一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凿凿青史上也有张掖儿女用热血丹心谱写的壮歌。


  据《张掖日报》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张掖2人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人员
  • 张掖万家便民市场助农增收
  • 甘州区北街小学举行防震减灾安全演练活动
  •  张掖华辰国际大酒店网络评分位居全省酒店行业第一   
  • 东风奕炫上市及试驾团购会张掖站完美收官
  • 张掖萤火虫公益为学生发放400套健康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