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古龙小说,在《武林外史》里看到的一段,突然让我出了戏。
那是第二十九章,沈浪和王夫人商议如何找到“快活王”,王夫人胸有成竹地说,兰州城外百余里,有座兴龙山,那座山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兰州附近的山,全都寸草不生,就像是一个个土馒头,只有这兴龙山林木茂密,溪泉环绕,可算是西北第一名山”,她就在那里开了家“快活林”,修筑园林,储藏美酒,还从江南选了二十多个绝色美女送到哪里,为的是把“快活王”诱去。
沈浪随后去了兴龙山,过了山城榆中,“忽然天地一新,苍翠满目”,两山对峙,一个叫兴龙,一个叫栖云,栖云山“挺拔秀革,超然不群,曲折盘旋”,兴龙山山势雄浑,如“气概轩昂的英雄男儿,顶天立地”.
之所以心念一动,是因为书里写的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古龙显然从没来过这里,但对这里地理环境和风貌的描绘,却非常逼真,除了两处错误,一是这座山名叫“兴隆山”,二是它距离兰州只有三十公里。
这座山海拔2400米,因为山上云雾缭绕,被称作“栖云山”,清朝时候,把东山改名叫“兴隆”,西山保留了“栖云”的名字。黄土高原,难得有这么一块青翠之地,所以,西周时候开始,就有人在山上修行,后来,洞窟和道观越来越多,它慢慢成了道教名山。
两千多年时间,会发生很多事,难免有大事和它迎头相遇,1226年,属于它的那件大事来了,给它身世添上显赫的一笔,这一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榆中成为战地,他也在兴隆山屯兵休整,在这里住了整个秋天和冬天,第二年夏天,他又到这里避暑,在去宁夏海原打猎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伤重而逝。1929年,日军打到了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内蒙古伊金霍洛,人们为了保护他的灵柩,考虑到他曾在兴隆山休整,喜欢这个地方,而这里又是抗战后方,受到战乱侵扰比较少,于是把灵柩迁移到了兴隆山,在这里停放了十年,后来又迁到青海,直到1954年,灵柩才被迎回。
但对我们来说,这些历史,都似真还幻,只有那座山的四时美景,才是真真切切的。整个少年时代,我们都是在山下的小城度过,我们的青春,都和这座山有关。体育课,长跑训练,目的地是兴隆山,春游秋游,是在兴隆山。还有每年的庙会、花儿歌会,也都在兴隆山。
少年时代最重大的离别,也是在兴隆山。那一年,高中毕业,同学朋友各有去向,即将离开这座小城,我们决定,在去异乡之前,再去一次山里。凌晨四点,我们从家里出来,在同伴家的楼下打口哨或者唱歌,把他们唤出来,然后,沿着城外的公路,走到山里。正是初夏,清晨的微光里,路两边的果园里,梨花和苹果花正在 盛开,被光线染成蓝紫色,到了山里,路边照旧有白花,不过变成了野栗子花和珍珠梅。
我们一直在山里游荡到黄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有一片平坦的草地,开满野花,我们就在草地上躺下,用帽子半遮着脸。山谷里一层层变幻着颜色的春天的树,最下面是墨绿,然后依次是翠绿、淡绿、鹅黄、鲜红、粉 红、米白,我们躺在山谷里,听着郑智化的《让风吹》,想着遥远的台北的夜、黑社会、《将军族》、《孽子》、火车站、流浪的少年。整整一天,我们在山里游荡,把山谷里树木颜色的变化,草地上的野花,还有山林里的浓雾都一一记在心里,然后告别这座山,随后告别那座城。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那种让人心颤的光线里,那一簇簇白花。
但我从没想过,多年后,我却在走过许多地方之后,再度回到这里,在这座山下,在我成长的小城里,又静静地生活了五年。重返小城,我才发现,这里的天特别蓝,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有那么蓝的天,大朵大朵的白云,从早晨到黄昏,排着队从天上走过去。黄昏的时候,天上还有晚霞。白天,小城似乎被一种金黄色的光线笼罩着,四野树木青碧,麦地金黄,而兴隆山青翠葱茏,晚上,月亮又大又圆,从小城背后的群山升上来。 直到五年后,我再度离开。
还是在古龙的另一部小说《楚留香》里,在《大沙漠》那一集,姬冰雁在和楚留香、胡铁花一起经历了大沙漠的冒险之后,回到了兰州,因为那是他的家,有人在那里等他。
古龙或许知道,他仅靠资料描摹出的那座山,的确存在,但他不会知道,那座城那座山里,有比小说更多的离合悲欢,以及似真还幻的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