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盛魁》剧照
清派驻外蒙军政人员的一切用品取自于商号,大盛魁占据驼道优势赚钱比别家更容易更多
我曾经在呼和浩特郊区的厂汉板访问过一位名叫阎万山的老商人,那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他与我谈话到激动处不自觉地就讲开了蒙古语。他用熟练的蒙古语背诵中药药名,速度之快就像是相声里的贯口。
他自14岁进入草原在一家药铺做伙计,到60岁退休回到呼和浩特。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光也是最为精华的时光是在草原度过的。漫长的时光早已经把他的生活习惯固定下来了,那就是草原牧民的生活习惯。吃羊肉,喝奶茶,讲蒙古语。改变的还不仅是这些,就连思维方式也改变了。其实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山西农村的人了,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草原人了。
在呼和浩特商界同时期崛起的商号还有两大号天义德和元盛德,和大盛魁被业内人士称作通司商号中的三大号。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大盛魁和其他中国商人可以直接与俄罗斯商人接触了。从西到东3000余公里长的漫长边界线,许多秘密的通道为两国商人提供了方便。刚刚确定的国界线在很多人的眼里还是模糊不清。住在边界两边的人们历史的往来绵延不断。就是后来被称作是走私并且遭到政府严厉打击的商业行为。那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市场。她铺展着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即西伯利亚和整个俄罗斯。
乌里雅苏台位于外蒙古西部,1733年(雍正十一年),清廷在这里设置了定边左副将军,又称乌里雅苏台将军,统辖喀尔喀蒙古四部(后从土谢图汗部析出赛音诺颜部)的军队。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又在这里修筑城池,使乌里雅苏台成为漠北蒙古军事要塞,时称前营。相沿日久,前营就成了乌里雅苏台的别称。前营在归化城的西北方向,相距4000余里。沿途除沙漠戈壁外,还有雪山、峡谷。归化通往乌里雅苏台的道路颇为艰难,一般驼队从归化到乌里雅苏台单程要3个月。像大盛魁这样实力雄厚的商号在驼道沿路设有多处自己的驼场,可以更换具有生力的骆驼。因而他家的驼队从归化到乌里雅苏台只要两个半月即能到达。时间就是金钱,这道理古今相通。大盛魁占据驼道优势赚钱比别家更容易更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科布多又东距乌里雅苏台1000余里,1727年(雍正十一年),这里始设参赞大臣,统辖阿尔泰山南北两麓厄鲁特蒙古诸部和阿尔泰、乌梁海两部,也是一座军事重镇,俗称后营。
大盛魁在过春节时曾贴出这样的对联:戴月披星似鹏程,历尽沙漠极边路;栉风沐雨若豹变,鸿开乌科万世基。从这一对联中,可以看出归化城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驼路的漫长与艰难,也说明乌、科两地重要的商业地位。大盛魁在这两地设有分庄,还曾将货物远运到哈萨克斯坦进行贸易。
清初,外蒙地区主要是靠牧业经济支撑社会,居民所需的生活日用品,完全依靠旅蒙商的产品交换而取得。清朝政府派驻外蒙的军政人员的一切用品,也是取自于商号。随着清朝军政部署而来的乌尔屯(驿站)徭役,以及各部、旗派驻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的值班人员和应差兵夫的开支,会盟和清查等各项浩繁的费用,全由旅蒙商支垫。各旅蒙商所支垫的货物款项,最后由札萨克在票据上加盖官印,转为"印票"帐。
清朝派驻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衙门和参赞大臣衙门,除官俸兵饷按照规定由户部发给外,关于办公、杂费、伙食、马乾、车驼、旅运、燃料和器具以外其他一切由地方支应的人工、物品和款项等等,甚至处罚犯人用的刑具、装殓死人的棺材等项都在内,统由三大号--大盛魁、元盛德、天义德预先支垫。事后再按地方七成商号三成或地方八成商号二成分别负担。这些支应,十分浩繁,由大盛魁垫付的最多。
抗日战争前,大盛魁前任大掌柜段履庄同《大公报》记者杨令德的一次谈话中曾说:"大盛魁在外蒙供应浩繁,如前后营将军、参赞衙门,一切日用食品,统由大盛魁供给。旧历年前,水果、鸭鱼之类,以数百骆驼由归化城运载而去。每年招待王公及支应官差,仅饺馅用肉一项,即需羊4000余只,诚为惊人。"
大盛魁一方面代理地方办理供应,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做些生意。凡是摊派到地方的部分,大盛魁就在收"印票"帐的时候,同时收讨。如果当时不能收清,就转为"印票"帐,按月行息。
志锐曾为革除值月支差奏请朝廷:"……查承平之年,乌、科、塔三城各大臣日用之需,皆有各商家轮流支应,谓之值月。兵燹后,商号歇业大半,而值月仍未革除,贵至钟表绸缎,贱至米盐酱醋,无不立摺支取,年终归商号清偿,甚至例进马匹亦归采买,每年总在八、九十匹, 概以八两官价付之,每马非数十两不能入选。此外,狐皮、猞猁、狼皮、羊皮每年均有定章,应交之数,统归商号应差。……昨至科城调查,每年总有一万四、五钱金……"从这也可以看到大盛魁旅蒙商支差放贷的情况。
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处,喀尔喀部、旗都派驻不少官员和应差兵夫。据姚明辉《蒙古志》记载:"喀尔喀之乌里雅苏台住班如下:副将军、参赞和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一人,札萨克公台吉四人,协理台吉四人,管旗章京副章京四人,听差台吉二人,向导兵六人,以上每季一更;协理台吉一人,管旗章京副章京一人,骁骑校一人,骁骑二百人,以上每年一更;驻牧场札萨克一人,协理台吉一人,管旗章京副章京一人,骁骑三十五人,以上每季一更;驻孳生驼场土谢图汗左翼中旗札萨克一人,管旗章京副章京一人,骁骑七十二人。驻马场三音诺颜部中右旗骁骑二十二人。以上常住不更;共计三百五十八人。"
以上所有的开销都需大盛魁来垫支。由此可以看出大盛魁在蒙古的分量,和在朝廷眼里的地位。
本文学习和参考了先辈学者荣祥、郭象亟、刘映元、巴伊科夫、珠荣嘎、卢明辉、马逵英、代林、曹梦麟、郎正之、白燎原、甄可君、邢野、尹世华、沈世德、贾汉卿等人的文章。在此一并致谢!这些先辈和同代学者专家做出的贡献应该被历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