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新月形的沙兵链和鲸脊状的沙垄,纵横交错。向西翻越几道山梁,就能见到真正的阳关遗址。脚腕高低的墙基隐约可辨,碎瓦破砖零星散落。1972年,酒泉地区文物普查队曾发现大型板筑遗址,经过试掘,连地埂、水渠也明显可见,分布面积有十平方里。可见,这儿在古代曾是个人烟密集、经济繁荣的地方。
为什么说这里就是汉唐时代的阳关呢?这是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地理形势作出的判断。《旧唐书·地理志》寿昌县条下,“阳关,在县西六里。玉门关在县西北一百一十八里。”巴黎藏石室本《沙州图经》残卷记载:阳关“在县西十里,今见毁坏,基迹见存”.文中的“县”,指唐代寿昌县澡。上列史料,尽管有六里、十里的出入,大体指南湖乡西隅,却时无疑的。
由于频繁的战争,大规模的开荒屯垦,破坏了这个地区的植被和水源,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难挡风沙的侵独。风沙自西南来,逼使人们向东后撤。宋辽以后,人们迁离阳关;元朝以后,阳关和寿昌县城终于被流沙吞没了。昔日阳关附近,今天一排排防风林带,一片片果园,筑成绿色屏障;田野上渠水淙淙,阡陌纵横。阳关一带建成碑亭、廊阁和陈列馆,前来凭吊古迹的游人不绝。人们品尝沙乡水里,甜在心头,有谁又能会吟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