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巴扎和维吾尔族巴扎看上去没什么区别,当街交易黑黑白白的羊皮,沿路边有馕摊、莫合烟丝摊、干果摊、帽子摊、首饰摊、修鞋摊、旧鞋摊、铁器摊、“面肺子”摊……“面肺子”是很多人爱吃的小吃,将面灌进清洗干净的羊肺里,蒸熟了,切成薄片小块,蘸着辣椒面和醋等调着吃,就像肖开提的歌里唱的那样——“馋得你直流哈喇子!”这样的小吃还有米肠子和面筋。
巴扎最热闹的时候是正午,千家万户的驴车都奔驰着汇拢来了,卖上一点,买上一些;或者就男人只喝两口小酒,女人吃上一碗“面肺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谝上一谝”。
这里的风俗是店铺子“巴扎天”可以关门上锁,巴扎是雷打不动都要赶的。到了赶巴扎的这一天,306国道的左一半全是驴车、马车、摩托车……这时候你才明白:有一种风俗可以让人上瘾。
逛巴扎的外乡人,看啥子都新鲜,虽然风尘写在边民脸上,交易的物事也不太会让我有开动荷包的欲望。可站在亚曼苏的“大十字”看着这近处擦肩而过的驴车,驴车上的笑脸和娃娃;看着这脚边还带着污血的羊皮;那不远处一堆堆的馕、莫合烟丝和辣椒粉;看着流动的纱头巾和白毡帽或小花帽;看着远处的干打垒和杏花海,感受着这个巴扎在正午的时候逐渐升温,渐次沸腾,内心却很平静,白亮亮的,充满敬意,对这里的每一个边民,每一个“哨兵”;对这里远迈汉唐的历史,不远处的“别迭里”烽燧和口岸,这里的老乡和香妃、李白有血缘;这里的古道和玄奘有纠缠;这里的耕地与林则徐勘地有渊源;这里从徐州出发的西汉就开始热闹,这里在唐代就盛况空前……这里还不富裕,这里很安详,很宁静,很美丽,很大方。
巴扎上,有一个举“炮筒子”的,诧异地问频频摁下单反快门的我从哪里来?我说是乌什本地人。反问客从何处来?言说阿克苏。笑。
摆摊的老汉有认出我的,绽放出热情笑脸。和旁边的老乡歪着头谝,虽然听不完全,亦真心回报,用笑脸向他们致意与交汇。真诚的笑脸,任谁都读得懂。我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