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书中所见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2)

时间:2012-06-05 18:55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大中四年(850),归义军相继收复甘、肃二州。五年,张议潮遣兄议潭奉天宝陇石道十一州图经户籍入京,进献朝廷(注:《唐会要》卷七《州县改置》下陇右道沙州条载:“大中五年七月,刺史张议潮遣兄议潭将天宝陇右道图经、户籍来献,举州归顺”。《通鉴》卷二四九大中五年、《旧唐书·宣宗纪》记议潮兄为义泽,误,应为议潭。)。其时河西除凉州外均已光复,故议谭很可能趋甘州居延路而行。《新唐书·地理志》甘州删丹条云:“删丹(山丹)……北渡张掖可西北行,出合黎山峡口,傍河东壖,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故同城守捉也。天宝二载为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鹘衙帐”。自甘州沿张掖河(额济纳河)北趋居延海,经花门山堡而达回鹘衙帐,正为唐代北通回鹘之一道。议潭若从甘州北出居延沿回鹘旧路而行,中途必然与大中二年使者所走路线相合。据此,我们可以勾勒出议潭此行路线的大致轮廓。即沙州——甘州——居延海——天德军——灵州——长安。

    大中十年(856)十月,唐遣使诣安西镇抚回鹘,使者至灵武,会回鹘可汗遣使入贡。十一月,唐以卫尉少卿王端章充使册立回鹘可汗。十一年十月,道为黑车子所塞,不至而还。关于此次王端章充使,敦煌文书P.2962《张议潮变文》也有所载(注: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81页、第192页。),其文曰:

    “……先去大中十载,大唐册立回鹘使御史中丞王端章持节而赴单于。下有押衙陈元弘走至沙州界内,以游奕使佐承珍相见。……元弘进步向前,启仆射:元弘本使王端章,奉敕持节北入单于,充册立使,行至雪山南畔,遇逢背逆回鹘一千余骑,当被劫国信及诸敕信。……”

    按:雪山,孙楷第先生认为即祁连山,山在河陇境内皆以雪山为名(注:孙楷第《敦煌写本张议潮变文跋》,载兰州大学历史系编《敦煌文学选》,1983年,193—204页。)。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藤枝晃、前田正名则比定为伊州及纳职北方之山脉,即折罗漫山(天山)(注:〔日〕森安孝夫《ウイダルと敦煌》,《敦煌の历史》,东京,1980年,第301页;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二)》, 载《东方学报》(京都)12卷4号;前田正名《河西历史地理学研究》, 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年,231页。),颇与使节出使路线相合。黑车子, 本为北狄室韦之别种,据会昌三年(843)武宗赐黠戛斯敕,其地在沙漠之中, 族帐远在天德军之极东北境,去汉界一千里。其在伊州地区阻挠通道,劫夺唐使,殊难理解。唯《变文》所记在“雪山南畔”劫夺唐使的背逆回鹘或许为西迁回鹘散众之一,当不属于安西庞特勤部。然从“押衙陈元弘走至沙州界内”、“行至雪山南畔”诸字及唐与安西回鹘使节在灵武相遇一事判断,大中十年十月,灵州西逾河西通达西域的道路已经开通。时河西重镇凉州尚未光复,唐使北至灵州,只能西逾沙碛沿额济纳河(黑河)至甘州,经肃瓜沙一线而达西域。

    咸通二年(861),归义军收复凉州, 这对于唐与河西及西域交通的根本改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一,河西东通长安驿路复通。P.3451《张淮深变文》有赞云:“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此言河西旧路指由长安出发,经萧关而入凉州,西行经甘、肃而至瓜沙一路。《变文》对此亦有所载“初离魏阙烟霞静,渐过萧关碛路平,盖为远衔天子命,星驰犹恋陇山青”(注:张涌泉、黄征《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181、192页。)。长安西通河西旧路似可畅通无阻。又《新五代史》卷74《四夷附录·吐蕃》载:“吐蕃陷凉州,张掖人张议潮募兵击走吐蕃,唐因以议潮为节度使,发郓州二千五百人戍之。唐亡天下乱,凉州以东为突厥党项所隔,郓兵遂留不得返,今凉州汉人皆其戍人子孙也”。此段为后人追忆之词,或有错漏,但于唐末史实记载仍不失真。史料首先追忆沙州人(张掖应为沙州之误)张议潮击走吐蕃,收复凉州,唐调郓州兵二千五百戍守凉州,度当时形势,郓州兵西援凉州,当沿河西旧路而来。“唐末,天下乱”盖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及农民起义特别是黄巢之乱而引起的唐末危机四伏的政局。“凉州以东为突厥党项所隔”,考虑到突厥早已衰落的史实,突厥实为吐蕃之误。《新唐书·地理志》原州条云:“广德元年没吐蕃,大中三年收复,广明后设吐蕃”。同卷武州条云:“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萧关置。中和四年侨治潘原”。随着僖宗中和年间原州及萧关(武州)的再次陷蕃,河西东通长安旧路在畅通二十余年之后复归阻绝,郓州兵遂留不得返。

    其二,凉州的光复,促成了灵州西域道特别是灵州西通凉州道路的畅通。其时归义军辖境东抵灵州,西达伊吾,控瓜、沙、甘、肃、伊、凉六州之地,势力达到极盛。S.6342《张议潮进表》云:“今凉州之界,咫尺帝乡,有兵为藩垣,有地为襟带,扼西戎之冲要,为东夏关防,捉守则内有金汤之安,废捐则外无墙堑之固”(注:《释录》第四辑,363—364页。)。凉州自汉魏以来为河西军事重镇,唐初又是横断吐蕃和突厥的河西节度治所,地位倍受尊崇,因而光复后的凉州成为归义军和唐王朝关注的焦点,双方都力图采取各种措施来经营和控制凉州,而双方频繁的联系和交往也正是从经营凉州开始的。P.3643《咸通二年三月八日齐像奴出租地契》是敦煌最早的咸通纪年文书,时距大唐改元仅四月余,我们可以视其为张议潮东征凉州吐蕃的产物。咸通三年(862)散居河陇的吐蕃奴部嗢末遣使入唐。四年唐筑凉州城置凉州节度使,并调郓州兵二千五百戍守凉州。同年凉州僧人法信在得到本道节度使张议潮的允许后入唐进献释乘恩撰《百法论疏》等经。(注:《宋高僧传》卷六《唐高师西明寺乘恩传》。)总之,咸通二年后的凉州,成为归义军与中原王朝联系和交往的交通枢纽。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在太原遇到敦煌,如此耀眼!如此灿烂!
  • 敦煌壁画中佛国世界的人间社会
  • 用木刻画弘扬敦煌文化
  • 敦煌壁画欣赏(一)
  • “丝路敦煌”文化艺术展在上海开展
  • “中国文明的前夜”——石峁遗址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