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张智 中国彩陶网总裁 兰州历史文化的研究者
曾经何时,兰州握桥如长虹卧波,如诗如画。(翻拍)
握桥曾经是兰州最具有民间气息的地方。(翻拍)
老兰州人逛兴隆山握桥时,会有种找着失散孩子的亲切感。
1952年,兰州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兰州人引以为自豪的握桥被拆掉了。一道桥梁消失了,一道让兰州人自豪了近600年的风景“虹桥春涨”也从此消失了。
兰州握桥,又名卧桥,修建在兰州城西一公里处的阿干河上。1952年拆除时的实测得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
这座桥始建于唐代,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清代由于战火、洪水等原因,曾三坏三修。整座桥用圆木和方木纵横相间垒起,层层向河心挑出,每层挑出数米,纵向圆木的前端稍向上挑起,以便承受桥梁受压变形后能平直而不是向河心凹曲,两头向河心靠拢到相距五六米时,用木简支梁搭成桥,因为整个造型像两手相握故此人们又称之为握桥。
整座桥由28根朱红大柱组成桥廊13间,中间3间,两侧各5间,桥头修建有亭子,四角飞檐,顶上覆盖有黑色的琉璃瓦。东亭前额“空中鳌背”,阴额“彩虹”;西亭前额“天上慈航”,阴额“新月”。
由于桥身隆起,如同一道美丽的彩虹,所以人们把桥称之为“虹桥”。
握桥究竟为何被拆,12月12日,长期致力于兰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张智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兰州握桥拆除的故事。
水车博览园的握桥只得其形,算是对历史的缅怀吧!
“人们喜欢《金城揽胜图》,是它在有限的空间里留住了当年的兰州,留驻了当年兰州人的生命状态。”(翻拍)
曾被误读的风景
说起握桥,就不能不说兰州雷坛河。雷坛河是兰州阿干河的下游。阿干河源自马衔山,沿途汇集了马坡、银山、铁冶、阿干、石佛沟、后五泉等众多支流,在白云观西侧流入黄河。
阿干河流程短,只有44.6公里,然而它的水量并不小。在我的记忆力,阿干河的水大得很,可以用“水势汹涌”来形容,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时,雷坛河上还有不少的水磨坊。
解放前,兰州八景,其中一个景点名叫“虹桥春涨”,说的就是握桥一带的风光。这个风景就是雷坛河河水形成的。每年春末夏初,雷坛河上游马衔山、阿干镇一带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开始冰雪融化,结果引发了山洪暴发,滚滚河水携带者冰块奔腾而来,在握桥这里汇集,河水激流四溅,冰块相互碰撞,声音震天,水汽升腾,远远看上去握桥好像在云雾中一般,有些如梦如幻的感觉。
明代就有人写过诗,万历年间荆州俊曾任临巩兵备道,他写了一首诗,名叫《浩亹春涨》“塞外春融消积雪,浩亹千里猛回头。天涯砥柱于何觅?二月狂澜未可游。”
其实,历史上浩亹河指的是大通河。明清时期,人们不了解情况,将发源于兴隆山的兴隆峡河误认为是浩亹河,又将源于马衔山的阿干河也误以为是浩亹河。因而,明代所说的“浩亹春涨”和清代所说的“虹桥春涨”是同样一处风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