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为中心、全国范围内多种文化 相并存和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彩陶也先后发生于这些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文化之中。共同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决定了不同地域之民族文化,普遍经历了彩陶文化的发展阶段。
一、甘肃彩陶
甘肃最早的彩陶,是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距今约八千年,是老官台文化的一个重要遗址,是中国最早的彩陶之一。继续大地湾一期文化,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彩陶以及仰韶晚期彩陶的发展。中原地区在仰韶文化之后,进入以素陶为主的龙山文化阶段,甘青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仍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的发展推向前所未有的阶段,代表了中国彩陶发展的最高水平。马家窑文化有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相承发展的阶段。马家窑文化之后,又有辛店文化、四坝文化的彩陶一直延续到殷周时代。甘肃的各类文化彩陶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发展,不仅花纹繁丽、制作精美、而且数量极多,形式也极为丰富,许多花纹都经历了产生、发展与衰亡的历程,形成完整的序列,为认识彩陶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彩陶的花纹形式
各类文化彩陶,因地域与时代的不同而各具风采,最早的彩陶以宽带纹为特征。宽带纹是彩陶的起源,但几乎存在于所有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存在于彩陶发展的始终。宽带纹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内容与形式的、繁复的花纹带。即使在彩陶走向衰亡的阶段,宽带纹仍显示了在花纹形式中的重要位置。彩陶花纹发展的历程,说明了宽带纹始终处于核心的位置和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与作用,花纹带作为宽带纹意象的延伸与再现,从而构成琳琅满目的各类彩陶花纹形式。
彩陶花纹有抽象几何形纹与像生性花纹两类形式,但更主要以几何纹形式而存在。像生性花纹主要 有鸟纹、鱼纹等动物花纹,也有人形纹、日月纹等形式。像生性花纹虽然再现了物像形象的基本形态,但却并不刻意追求形象表现的深度,它们更多的是以简约的符号形式而存在。彩陶花纹中的日月纹以象征性的剪影形式而出现,即与抽象几何形花纹中的圆点纹、圆圈纹特征相一致。半坡类型彩陶的鱼纹与 庙底沟类型彩陶的鸟纹,都有具象形式和儿何形三角纹的象征表现,几何形花纹成为彩陶花纹形式特征的核心与基础。三角纹、点纹、圆圈纹等儿何形花纹,可以以单独的形式而存在,也可以为二、四方连续形式组成纹饰带,还可以与其它纹饰相组合构成花纹带。点的移动以积点成线的意象,构成了直线纹的形式基础。直线纹的扩展就是宽带纹的形式特征。点的上下移动产生的行进意向,便是三角纹连续组合形式中上下起伏波动运动意象以抽象形式表示的、波折纹与波浪纹形式。彩陶花纹形式中有波动运动的意象,有“鸟飞鱼跃”的深层内涵,所以,由鱼纹与鸟纹演变而来的、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勾连形三角纹组合成的花纹带中,花纹形式总是以斜列的形式,以具有旋动运动节律的意向特征而存在,这一特征的基础之上,产生了马家窑文化彩陶连续四大圆圈纹、螺旋纹的发展与演变。
人面纹是早在半坡类型彩陶即已广泛流行的奇特花纹。人面纹、人形纹更多的见于马家窑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人面纹、人形纹有众多的形式与变化,但也多以几何形纹状态而存在。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彩陶上的人形纹,头部形象多为圆圈纹、点纹或圈、点纹相复合的形态,驱干部位多为一道竖列的直线纹,肢、臂形又以波折纹形式向左右两侧对应展开。这类纹饰的发展,在马厂类型彩陶上形成被肢解的、以肢臂的局部形态,为人形纹的象征性表现,使人形纹演变为几何纹的变体形态。彩陶文化发展历程中,人形纹与抽象几何形纹相纹相组合,人形纹的发展也被几何形花纹形式所取代,使人形纹完全脱离形象表现的需要,成为特定象征需要的产物。半山、马厂类型彩陶上被肢解的人形纹,过去被误解为“蛙纹”。蛙纹也早见于半坡类型彩陶,又通过庙底沟类型彩陶在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延伸发展,它们有各自的特征与文化表现的需要,也有不同的演变历程与作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