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岭原本叫“狗脊岭”
古迹岭,位于今西安城东门外东关南街古新巷一带。不少人初听古迹岭的名字,都会想当然地以为能在历史悠久的西安城以“古迹”命名,想必一定藏有许多文物胜景。这种臆想其实并不成立,古迹岭虽然可说是从唐代延续使用下来的地名,但它的写法是根据谐音雅化而来的,一开始,它的名字和“古迹”并不沾边。
在唐代,古迹岭原本被叫做“狗脊岭”,因为那一带地形特别,沿东西方向地势明显高起,好似一条狗的脊梁,因此形象地得名。据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李令福教授介绍,关于“狗脊岭”这个名称,在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中都有提及。后来,在古人经年累月的称呼中,大概是觉得“狗脊岭”太不好听,于是将它根据谐音雅化,才写成了现在看上去很有文化色彩的“古迹岭”三个字。
除了“狗脊岭”,也有人以为古迹岭是由“枸杞岭”的说法变来的。“枸杞岭”与“狗脊岭”这两种叫法的读音非常接近,极有可能是出自同源,只是在民间的口头流传中,经过了不同演绎,生成了两个版本。“枸杞岭”一说认为,在那一带脊岭中,曾经成片地生长一种叫野枸杞的小灌木,旺盛的枸杞成为一道风景,于是便以这个特点得名。
不管“狗脊岭”也好,“枸杞岭”也罢,虽然都与名胜古迹无关,但不约而同的是,两种说法都认可了“岭”的含义。也就是说,这里的地势应该相对较高。“岭”,才是这处地方的内涵所在。这条“岭”,查阅《明清西安词典》可知,正是龙首原隆起的一条支脉。西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师张永禄教授介绍,这条支脉大致位于长安城六道高坡的第四坡道,根据解放后的考古测量显示,当时古迹岭的海拔在415米,高出周边十来米。
作为龙首原隆起的一条支脉,在一千多年前,古迹岭为自然脊岭地带,岭呈西南向东北走势,隆起的岭地东起今兴庆宫公园西侧,西至西安城东南角,长约550米,宽200多米。
再往后到明清再到民国年间,古迹岭一带逐渐开辟成道路,建成密集的居民区,岭脊陆续被铲低、铲平。
所以,历史上的古迹岭和现在通常理解的古迹岭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历史上的古迹岭更多是指地理概念,而后来岭地渐渐不复存在,但古迹岭的名称仍被沿用。现在的古迹岭既是东关南街东侧与曹家巷之间一段巷道的名称,也指东关南街中段西侧古新巷一带直到环城东路的这片区域。
临近大唐东市,成为“东市附属”
一般来讲,脊岭地带相对平地会偏僻、荒凉一些,但是,古迹岭这个地方却是个例外。
唐时,今古迹岭一带属长安城胜业坊范围。西北大学历史系退休教师张永禄教师介绍,那里靠近太极宫等三大宫,因而贵族官僚宅院密集,尤其以王府居多。唐玄宗李隆基的兄长宁王宪的王府、五弟薛王业的王府都曾在胜业坊。
除了王府集中外,在古迹岭的南边,还有盛极一时的大唐东市。东市的北界在今天环城南路东段至咸宁西路一带,古迹岭差不多紧邻东市北墙。
繁盛的东市聚集着从各地来长安经商的商旅,临近这样的交易市场,古迹岭的繁华自不必说。正因此,西安地名专家葛慧表示,要说古迹岭的历史,绝对不能不说东市。他甚至认为,用“东市附属”来定位古迹岭也一点不为过。
作为长安城最著名的两大商业贸易集散地之一,规划整齐的东市里店铺毗连,商贾云集,繁荣兴旺。那里酒肆、饭馆林立,铁行、笔行一家接一家,善卜者、卖胡琴者、琵琶名手各显其能,丝、茶、米等各类货品应有尽有,分门别类的工商业多达二百二十行,并都具有相当的经营规模。区别于西市的国际性交易,东市主要是国内货物的交易,这些货物多产自江淮等地区,汇集着来自中东部地区的商旅。
唐代对于商业地区的划分和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东市的繁荣,是否能够影响到周边坊里?对此,葛老先生解释说,经济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是夯土垒筑的高墙能围起来的。不论是远道而来的商旅,还是赶来挑选商品的百姓,都不会是从各地空降东市,只与东市发生关联,他们必然在一来一往间,增加着东市周边的人流量,让这些区域成为东市的外延。特别是在唐中后期,东西两市的商业发展达到极盛,商业的无形扩张在地区上突破了两市的范围,同时在时间上也突破了宵禁的限制。大大小小的工商业在临近东市的周边各坊发展起来。如对东市西北方的崇仁坊有记载,描述称“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而事实上,相较于崇仁坊,古迹岭所在的胜业坊紧贴东市北界,距离更近,地理位置更优越,应与崇仁坊的场景不相上下,也是商旅集散的一个自然选择地。
曾经扮演过刑场的角色
然而,古迹岭可不只有欣欣向荣的一面,特殊的地理位置,还令它扮演过刑场的角色。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中原大地上出现多支农民起义军。一次,起义领袖王仙芝派重要将领尚君长为代表,前去同唐招讨副使杨复光谈判,想求招安。不料,途中却生变化,领重兵的招讨使宋威眼看大功将归杨复光,心生忌恨,于是派兵在途中将尚君长诱捕,并奏称是与尚君长激战,而生擒对方。尽管后来杨复光上奏说出实情,但是,朝廷也未查实,所以背信将尚君长等谈判代表十余人斩首于“狗脊岭”(即今古迹岭)。
朝廷为何要将尚君长等人斩首于古迹岭呢?这是有特别用意的,和那里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葛慧老先生介绍说,这次斩杀义军将领的举动,不能一般性地理解为此地荒芜,所以被作为行刑之地,而是受当时的时局影响,还与附近的东市关系密切。对此,他解释道,作为经济贸易的市场,东市每天迎来送往的人流量很大,特别是从中东部地区来的商旅特别多,信息流通快,地势又高。朝廷斩杀尚君长等人于东市,就是希望借助它的地利,向中原各地起义军传递出朝廷对农民起义军的强势镇压信息,对起义起到威慑作用。
不过,结果却适得其反,朝廷粗暴镇压的做法更激起了起义军的愤怒,在尚君长等人被斩的四年后,即公元881年,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攻破了长安城。相传,之后黄巢还亲自到古迹岭祭奠过起义军死去的将士。
而事实上,古迹岭作为刑场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公元844年,唐武宗就曾将山西叛军杨弁及其党人50余人斩于古迹岭。
唐末新城改建后,古迹岭逐渐冷清。明清时成为东郭城内的一部分。东郭城有北郭门、南郭门等5座城门,古迹岭位于东郭城的西南隅,靠近南郭门。南郭门在今天东关南街南口与咸宁西路交汇处,名称至今沿用。
古新巷还留存着“岭”的痕迹
在历史进程中,古迹岭的岭脊陆续被铲低,直至铲平。位于东关南街中部路西的古新巷一带,是岭脊留存最久的一处地方,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基本上全部铲平。
如今,来到古迹岭,并不会觉得这里和西安的其他地方有明显不同。东关南街上市井气热闹十足,行道槐树撑出片片绿荫,列队而站。道路在前些年经过了拓宽改造,两边矗立着一栋栋居民楼,楼房的一层大多开成沿街店铺,餐饮店、服装店人进人出。
古新巷的东口与东关南街相交,西口通到环城东路。站在东口向西望去,古新巷是一条东低西高的坡道,就在这一转弯间,竟比东关南街安静许多。遥想千百年前,眼前的坡道就是岭脊起伏的一部分。
站在这里,不禁让人好奇,岭地铲平前此地该是什么样子呢?听附近的居民们娓娓道来……
71岁的老住户刘永江大爷说,以前,古迹岭地区是一片高地,地势起伏很大,从东关南街北口进来,走到古迹岭附近,路两边就变成了高坡台子,有六七米高,居民的房子都建在台子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古迹岭还比较荒凉,它的东南边有一段城墙,“窄窄的,也不高,是黄土墙,我们还爬上去玩过。没过几年,大概由于修路、盖房、建公园的缘故,城墙就没有了。”葛慧老先生分析,刘大爷所说的城墙,应该是明崇祯年间陕西巡抚孙传庭重葺的东郭城城墙留存的墙体,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兴庆宫公园时,公园的西围墙还借用了东郭城的墙体。
74岁的朱淑贤阿姨一直住在古新巷里。她回忆说,在以前,古新巷一段地势陡然增高,有一层楼多高,路上的人都得使劲仰着头和高台上的人喊话。台子上是一家一户的大院,这在西安其他地方比较少见,算是岭地的特色。曾经,古新巷东口还有座旧的木制门楼。从门楼进来往西走,路很窄,两边都是门口摆放着石墩的深宅大院,平时居民要出入,得从土台子边上的两条小坡走。小坡坡道很窄,过一辆三轮车都很紧张,等再往后发展,汽车渐渐多了,都只能绕到古迹岭西边,从环城东路进出。门楼也不知不觉拆掉了。
古新巷一段是古迹岭地势最高的地段。古新巷,是明清西安东郭城巷名,大约形成于明初修筑东郭城后,东西走向,位于东郭城西南隅,因为是古迹岭侧新开辟街巷而得名。在古新巷东口对面不远处,至今还有座民房建在高出地面数米的台子上,出入者需拾阶而上。
现在向附近居民打听古迹岭,大部分人都会以古新巷作为地标介绍,而不太会说起东关南街路东与曹家巷之间那条200多米长的小巷子。有趣的是,那条小巷子才被叫做古迹岭,当年它也是古迹岭岭地的一部分。探究它常被忽略的原因,大概一是因为地势早已平坦,特征不显著;其次,以古迹岭命名的小区、社区都在东关南街以西古新巷一片,更广为人知;再加上巷道太过短小,与曹家巷紧连,近日甚至连巷口路牌都不知所踪,被不少人误以为是曹家巷。
而古新巷虽然没有古时的数米高的脊岭起伏,但却算是今天唯一能寻找到古迹岭“岭”痕迹的地方。它附近的居民楼地基较高,路边商铺普遍设有三四级的台阶,和完全夷为平地的周边相比,那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留存的倾斜坡路,便是古迹岭消逝在历史中的依稀影子。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