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县朝阳湖镇境内的蒲江河和临溪河岸岩壁上,有个著名的飞仙阁。飞仙阁纪念的是西汉莫将军在此隐居潜修,功成而骑仙鹤飞升而去。蹊跷的是,飞仙阁的建筑中很突兀的有一个严颜亭;距飞仙阁不远,同样在朝阳湖镇境内的石象寺里,有一清咸丰9年(1859)的《重修石象寺碑记》,记载了石象寺的由来,为当地人追慕严颜“高风”而“建寺于巅”.
严颜,东汉末益州牧刘璋的巴郡太守,镇守江州(今重庆渝中区)。因与张飞大战被俘誓不投降而闻名。无论是被称作正史的《三国志》,还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都有对严颜忠烈形象的精彩描写。遗憾的是,严颜后来情况如何,两书都没有交待。
严颜是否归降了蜀汉?蒲江县为何出现纪念严颜的亭子和寺庙?细究起来,我们发现,严颜是否归降蜀汉,仍是三国的一大谜案。
飞仙阁与石象寺对严颜的记载
蒲江县朝阳湖镇的飞仙阁,包含了3个修道飞仙的传说故事。
清乾隆《蒲江县志·方外》记载:“汉莫将军,河南人,佚其名。文帝时征云南,凯驻节莫佛镇山下,见石山状如苍龙出洞,凿断之,流血。夜,闻空中人语:’将军既识破此地,能舍官出家,后必成正果。‘莫如其言,于此修行成仙。”
莫将军被后人称为莫公。他修炼成仙后,在白天驾鹤飞升。当地人为纪祀莫公,陆续在此修阁建祠,遂成今天所见的飞仙阁。
莫公飞仙的故事,在五代杜光庭《题莫公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明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等作品中,均有相关记载。
第二个飞仙故事,是关于明朝僧人性醇的。《蒲江县志》记载,性醇曾在飞仙阁的飞仙洞修炼,后来云游海外。
一天,性醇突然思念起碧云峰(飞仙阁古称),认为那里才是他的最终福地。性醇“采千叶沉香木,刻观音像”,运回碧云峰供奉。数年后,他果然羽化飞仙而去。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严颜骑象飞升的。
清光绪《蒲江县志》收录了清朝丹棱县人彭端淑在乾隆44年(1779)写的一首诗,诗前有一段题记:“汉将军严颜从武侯南征,归隐蒲之南隅。访莫将军胜迹,慕山水奇珍,挂弓汗马泉边,结庐紫燕岩后。里人建祠于巅,今圮。”
在今石象寺内的清咸丰9年(1859)《重修石象寺碑记》也记载说:“有后汉将军严公讳颜,南征凯还,弃官归隐于此,访西汉将军河南莫公之胜迹,慕山水之奇珍,遂结庐于紫燕岩后,挂弓于汗马泉边,请工人凿石狮、石象以壮大观,后成正果,跨象飞升。里人追慕高风,建寺于巅,而石象之名自此始。”
结合上述两篇文献的记载以及当地的传说,我们可以知道,严颜归降蜀汉后,跟随诸葛亮南征。回到蜀地,严颜到飞仙阁游玩,听闻莫公飞仙的故事后,萌发了追随莫公飞仙的想法。
因莫公隐居修炼时曾雕刻石羊、石虎,严颜根据在南征途中所见的狮子、大象,雕刻了石狮、石象。最终,严颜修炼成功,骑着石象飞升而去。
当地人为严颜修建了祠堂,祠堂垮塌后,在原址修建寺庙,取名石象寺,寺内大殿也称严颜殿。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就能理解在纪念莫公的飞仙阁中有严颜亭,石象寺因严颜而得名的原因了。
行走在飞仙阁,驻足严颜亭,眼前青山绿水,疑问盘旋脑中:严颜真的归降蜀汉并跟随诸葛亮南征吗?他真的到过蒲江吗?真的在蒲江“飞仙”的吗?
张飞大军压境,严颜誓死不降
小说《三国演义》中不少故事包括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虚构成分。由于其在民间传播广泛,不少人把其中的故事当成了真实的历史。
不过,在对严颜与张飞交锋的描写上,《三国演义》与信史《三国志》却很是一致。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各自为政,战乱连绵。益州牧刘璋性情柔弱,原本依附于其父刘焉的汉中张鲁不听刘璋号令,刘璋杀掉张鲁的母弟,双方成为仇敌,交战多次,刘璋都没占到便宜。
建安16年(211),为对付张鲁,刘璋听从别驾从事(州府中总理众务的官职)张松的建议,邀请同为宗室的刘备入蜀以壮大力量,派使者法正去请刘备。
刚与东吴联手在赤壁打败曹操的刘备,驻守在荆州,手下有庞统、诸葛亮等一帮名士相助,事业发展迅猛。
接到刘璋这一单大“业务”,加上法正、庞统一个劲儿地鼓吹应该图取益州,刘备欣然接单。
刘备把诸葛亮、关羽等人留下镇守荆州。毕竟在没开拓出新天地前,荆州还是自己的根据地,丢不得啊。刘备带领大军入蜀,要从巴郡路过。
严颜,字号、生卒年月不详,益州巴郡临江县(今重庆忠县)人,东汉末着名将领,巴郡太守,镇守江州。擅使硬弓和大刀,有万夫莫敌之勇。
严颜岁数比较大了,人称老将,不说70多岁,60多岁应该是有的。
对刘璋请刘备入蜀一事,饱经世事的严颜是很不赞同的。但没办法,上级的决定,下级只有遵守照办。
《华阳国志》中说,看着刘备的精兵强将如饿狼般进入蜀地,严颜痛心不已,悲愤地说:“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也!”这是一个比喻,但很恰当,说明严老将军并非一介武夫。
刘璋邀请刘备带兵入蜀,好比是独自身处没有出路的深山里,为保护自己,把老虎放了出来。老虎找不到吃的,自己不就成了老虎的食物了么?
果然,第二年,刘备和刘璋翻脸。刘备一路向南朝刘璋所在的成都进发,结果在围攻雒城(今广汉市)的战斗中,庞统战死,雒城久攻不下。
刘备事业发展受阻,向荆州求援。诸葛亮命关羽镇守荆州,自己带兵入蜀增援。
诸葛亮叫张飞先带一万人马向西进发,张飞所到之处,没遇到任何抵抗,来到严颜镇守的巴郡地界。
既然老东家都与刘备翻脸了,这次刘备的增援大军要路过巴郡,严颜无论如何是不会那么好说话的了。
张飞叫严颜投降,严颜誓死不降。解决办法只有一个:打!
张飞生擒严颜后,又义释严颜
张飞要想把巴郡打下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这个过程,《三国演义》第63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写得很详细。
张飞亲自披挂上阵,到城下叫战,遭到城上严颜军士百般痛骂。张飞毛了,几次冲到吊桥边,都被乱箭射回。
第二天,张飞又去叫阵。严颜在城楼上,弯弓搭箭,射中张飞的头盔。张飞气得哇哇大叫,远远地指着严颜,咬牙切齿地说,我要是抓住你这老匹夫,一定要吃你的肉!
第三天,张飞仍是无功而返。张飞回到寨中,心生一计,叫三五十个军士去城下叫骂,想把严颜引出来,自己好趁机杀过去。结果,叫骂了3天,严颜仍按兵不动。
张飞又生一计,派军士出去砍柴,寻找过境捷径,不去叫骂了。
一连数日不见张飞有动静,严颜很是奇怪,也派了一些军士出去,扮作张飞砍柴的军士,混入张飞营中打探消息。
老谋深算的严颜这次中了粗中有细的张飞的计谋。
张飞叫外出打柴的军士故意说已经打探到一条可以绕过城池的小路,决定第二天凌晨就出发,不跟严颜玩下去了。
严颜得报,满心欢喜,决定连夜出发,半路埋伏,截杀张飞的粮草辎重。果然,三更后,严颜看到张飞带兵走了过来。不久,粮草辎重也过来了。
严颜一声令下,伏兵尽起,大家正准备冲过去抢东西,不料,背后一彪人马杀到,正是张飞。严颜自知中计,只得交战。两人交战不到10个回合,张飞生擒严颜。
张飞攻进城池,坐在大堂上,叫人把严颜推上来。张飞叫严颜下跪,严颜不肯。
张飞吹胡子瞪眼睛,大声吼道:“我的大军到来,你为啥不向我投降,反而还跟我对着干仗?”
身为败军之将的严颜,面对张飞的斥责,毫不畏惧,大声呵斥张飞:“是你们无情无义在先,入侵我的领地。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大怒,叫人把严颜推出去砍了。严颜面不改色,一边往外走,一边大声呵斥张飞道:“贼匹夫!你要砍我脑壳砍就是,那么怒气冲冲干嘛呢?”
张飞哈哈大笑,走下来解开严颜身上绑缚的绳索,取来衣服让严颜穿上,把严颜扶在正中坐下,低头拜地说,刚才言语冒犯,请老将军不要见怪。老将军啊,俺老张向来听闻您是豪杰,今天见到了,果然不凡耶!
张飞把高帽子使劲地往严颜头上戴去,严颜哪里能推脱,觉得张飞这个小伙子真不错,心里一软,归降了张飞。
张飞趁热打铁,虚心向严颜请教如何能快速地到达雒城。严颜说,从这里到雒城的关隘守将,都是他的部下。只要他出马,部下都会归降。
于是,严颜在前,张飞在后,所到之处,严颜都叫出来归降。遇到不想投降的,严颜说,我这么厉害的人都投降了,何况你呢?
就这样,一直到雒城,沿途守军都望风归顺,张飞顺利与刘备大军汇合。
刘备当上益州牧后,封严颜为前将军。严颜后来跟随刘备攻打汉中,屡立战功。再后来,严颜就没有出现了。
这是《三国演义》中对严颜的记载,与之相同记载的还有元朝的《三国志平话》。而在《三国志》中,尽管严颜与张飞交锋的情节基本相同,但个中细节却值得玩味。
相关证据表明:严颜没有投降
《三国志·蜀志·张飞传》中记载,张飞义释严颜后,“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这里有两个信息很关键:一是张飞把严颜引为上宾,但并没说严颜归降了张飞;二是此后张飞继续向成都进发,一路上是“战克”,也就是说,张飞是通过武力征服沿途关隘的,并非《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由严颜带路叫降。
遗憾的是,《三国志》中,严颜被张飞义释后,后来的情况如何,就再也没了记载。
但民间有关于严颜的记载。重庆忠县石宝镇石宝寨的文字资料显示,严颜被张飞义释后,虽然成为座上宾,但严颜并没有归降,而是回到了老家。益州易主的消息传到严颜耳里,严颜自刎而死,践行了“断头将军”的誓言。
石宝寨的文字记载是否真实,难以考证。但如果说严颜没有归降张飞,还是可以找到一些证据的。
《三国演义》中说严颜参加了汉中大战,并屡立战功。但在《三国志》中,汉中大战没有出现严颜的名字。以严颜的名气,如果真的参加了这么大的战役,肯定会留下名字的。
作为武艺、智谋仅次于蜀汉“五虎上将”的一代名将,《三国志》没为严颜列传,只是在《张飞传》中提及,这也是很奇怪的事情。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刘璋手下与严颜同级甚至级别低的人投降刘备后,都获得了赏赐,并受到重用,《三国志》里也有他们的传记。
第三是忠州的得名。《太平寰宇记》中说:“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严颜,并着忠烈而名。”唐太宗贞观8年(634),为褒扬历史上巴蔓子刎首留城、严颜宁死不屈,“以地边巴徼、意怀忠信为名”,改临州为忠州。
这里有个典故。战国中期的巴国,有个将军叫巴蔓子,为平息巴国朐忍(今重庆万州区一带)内乱,向楚国求助,承诺事成后送给楚国3个城池。
楚国出兵,帮助巴国平定内乱,要求巴蔓子履行承诺。巴蔓子对楚国使者说,巴国的土地不能给楚国,巴国人民也不想做楚国的奴隶,只有我的头可以给楚国。
巴蔓子把自己的头砍下,使者带回楚国。巴蔓子如此忠烈,楚王很是敬佩地说,这样的一个忠臣,为什么不忠于我呢?然后以上卿的礼仪厚葬巴蔓子。
正是因为家乡有巴蔓子这么一个忠臣的影响,严颜在面对张飞的劝降时,大义凛然地说出“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的话来。
所以,有学者认为,严颜并没归降张飞,而是后来自杀殉节。不然的话,在古代那么重视气节的环境下,投降了的严颜,何谈忠烈?何以成为忠州命名的决定性依据之一?
第四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面对劝降时,写下了《正气歌》。其中写道:“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4句诗分别写了古代4位着名的忠义烈臣,为首的就是严颜。如果严颜投降了,文天祥会把他作为榜样吗?
第五是,苏轼曾到古忠州游历,看到严颜碑,写了一首诗《严颜诗碑》。其中写道:“国亡君已执,嗟子死谁为。”刘璋的益州已被刘备所破,严老将军啊,你到底为谁而死?
还有,关于严颜墓,清嘉庆《四川通志》说:“汉将军严颜墓,在(四川巴中)城西蒙外,有庙在墓后。”这里的汉将军,并没明确说严颜是蜀汉的将军,因为东汉的巴郡太守也是汉将军。
严颜墓有3座:一在忠州(今重庆忠县),一在巴州(今四川巴中市),一在蓬州(今四川蓬安县或仪陇县)。
据《重庆晨报》2008年1月11日报道,2001年,忠县乌杨镇枞树包墓地出土的乌杨汉阙(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已经找到阙址。
专家根据忠县地方志记载“有多位忠州刺使重修严颜墓”、当地有严颜葬于乌杨的传说进行推断认为,严颜是乌杨人,枞树包墓地是严颜及其族人的墓地,乌杨汉阙的主人就是严颜。
但主流观点认为,清嘉庆《四川通志》记载的严颜墓是真身墓,其他地方的是衣冠冢。
回头再说蒲江飞仙阁和石象寺有关严颜的遗迹。种种迹象表明,严颜似乎最终并没有隐居在蒲江,或许是古人仰慕严颜的忠义,自发修建相关建筑以怀念严颜。
严颜是否归降蜀汉?是否隐居在蒲江?仍是留给世人的一大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