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嗓音,往往超乎任何器乐之上,最能表达人的内心,那才是好声音真天籁。如此说来,魏晋的名士们,动不动就要来一嗓子的长啸,仿佛就是魏晋版的“中国好声音”.
魏晋名士大多懂得长啸,就像如今的企业家,大多要有个商学院的“学历”一样。那时,喜欢长啸的名士很多,比如阮籍、谢安和刘琨等。并留下了关于啸的集大成之作《啸赋》,甚至被唐代大理寺评事孙广发展总结成《啸旨》,俨然是把啸当作一种名士入门必练的专业技能。
可惜今天的我说到啸,最先联想到的还是齐秦所唱的《狼》里的“一声长啸”,张学友所唱的《饿狼传说》MTV中的狼啸前奏。这与魏晋名士长啸的文化含量,恐怕不可同日而语。
魏晋名士常身处高山之巅,举目四望,视野大张,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长啸,其声清厉悠远,其情畅快淋漓。按成公绥在《啸赋》中的说法,就是“将登箕山以抗节,浮沧海以游志”.
我们都曾见过无数登山穿林的兄弟姐妹们,或为壮胆或为发泄,常常发出些不着四六的高呼乱叫,估计那就是远古长啸的变种。总之,啸是一种让人激情燃烧的原生态声乐。
魏晋名士阮籍拜访隐士孙登,跟他谈玄论易好半天,孙登就是不理,阮籍于是长啸一声准备离去。这时孙登却吭气了:“不妨再啸一声。”阮籍再啸,可是孙登又不理他了。
阮籍无奈下山,行至半山腰,忽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在山谷久久回荡,原来是孙登在山顶长啸。后人评说两人“长啸相和”、互为知己--后来,文化人都解释说,这就是名士做派。
其实真正令我对啸发生兴趣的还是金庸。《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深入少林寺救父未遂,败退之际索性一显身手,于是一声清啸绵绵不绝,“有若一条长龙行经空际”,令“千余僧众齐在梦中惊醒”,可谓慑敌攻心。
更牛的是《神雕侠侣》里的杨过,“龙吟般的啸声”,能令动物摔倒,大小便失禁。能令敌人神经受损,非战斗减员,确实够嚣张够有型,难怪首次见面还暗嫌杨过长得难看的美女郭襄,后来却对他念念不忘。
金庸笔下的啸声堪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并不夸张,曾和祖逖一起闻鸡起舞的西晋刘琨,就掌握过这种撒手锏般的功夫。那年刘琨被匈奴围城,某夜他登楼清啸,结果敌人听得失魂落魄,后来他又于半夜和拂晓两次吹胡笳,终令敌人弃城败走。
这是史上少有的靠音乐退敌的战例。即使是诸葛亮那样精于战略战术的牛人,也没有靠音乐退敌的技能。要知道,诸葛亮年轻时“常抱膝长啸”,说明他同样是懂啸的,只是技艺不够精湛而已。
仔细想来,刘琨的声乐底子还是比较厚的,不但曾经以啸声退敌,而且他笔下那首《重赠卢谌》中的结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时过一千七百多年后,对今天张宇的那首《月亮惹的祸》,亦有较大贡献。不然,张宇何以唱出“再怎么心如钢铁也成绕指柔”.
成公绥的《啸赋》所记载的啸,“声不假器,用不借物”、“动唇有曲,发口成音,触类感物,因歌随吟”.啸有蹙口啸、指啸、相和啸三类,展现出魏晋名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多姿多彩的外在风仪和内在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