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存宝最多的建福宫反而没有染指?
在神秘而辉煌的紫禁城里,有一处自成体系的宫殿花园式建筑叫建福宫。建福宫这个南北狭长的院落,在紫禁城众多的宫殿中的知名度并不高,历史上亦乏突出的事件引人注目。
然而1923 年6 月27 日,建福宫突然烧起了一场神秘的大火,整个院落的花园连同无数珍宝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使建福宫名闻中外,引起了世人的高度关注。人们知道了建福宫这个宫殿,更想知道这场大火的起因,还想知道这场大火究竟烧毁了多少宫中的珍宝。一时间,建福宫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溥仪所盗运出的国宝,主要分贮在乾清宫、养心殿、重华宫、御书房等处。那么他为什么对建福宫所藏文物珍宝没有染指呢?
溥仪的回忆是最好的说明:“我十六岁那年(1921 年),有一天由于好奇心的驱使, 叫太监打开建福宫那边一座库房,库房封条很厚,至少有几十年没有开过了。我看到满屋都是堆到天花板的大箱子,箱皮上有嘉庆年的封条,里面是什么东西,谁也说不上来。我叫太监打开一个,原来全是手卷字画和非常精巧的古玩玉器,后来弄清楚了,这是当年乾隆自己最喜爱的珍玩。乾隆去世之后,嘉庆下令把那些珍宝玩物全都封存,装满了建福宫一带许多殿堂库房,我所发现的不过是其中一库。”
乾隆喜欢古玩文物珍宝,他看过之后满意的珍品就存放在建福宫,使这里成了一座珍宝库房。特别是嘉庆将这里封存后,谁也没有启封,更没有查库,谁也不知道,乾隆在这里收藏了多少珍宝。另外,在溥仪结婚前,为了修饰储秀、长寿两宫,把这两宫珍玩也移过来不少。溥仪结婚时所收的全部礼品,也都储藏在这里。因此,里面的奇珍异宝堆积成山,是清宫存放珍宝最多的地方。
形容建福宫收藏珍宝的用词有:“皇家收藏宝库”、“藏宝的院落”、“存放珍宝最多的地方”.可见建福宫收藏之多、之精,怎么形容也不为过。
溥仪当时没有将建福宫纳入清理和鉴赏的目标,主要是因为此处珍宝太多,账目又不详尽,是耗时费力难见成效的,故将建福宫的清理放在了后期。建福宫的珍宝躲过了溥仪盗运出宫这一劫,但其后却遭到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溥仪、溥杰盗运宫中珍宝从1922 年9 月4 日开始一直到1923 年1 月28 日,前后有四个多月的时间。存放在宫中各处的法书名画、善本秘籍,能盗运出去的基本差不多都盗运出去了,溥仪是没有忘记建福宫珍宝的,恰逢此时宫中的偷盗之风日盛一日,也促使溥仪加快了对建福宫所藏珍宝的清查。
消防队初到宫中救火时曾闻到煤油气味很大
1917 年张勋复辟后,民国政府支付的优待费进一步下降乃至拖欠,逊清皇室的内务府是债台高筑,只好在克扣太监的薪俸上打主意,自然引起了太监的不满。
因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宫内的太监开始监守自盗,偷偷地将宫中所藏的珍宝一点点地向外搬。当时宣统小皇帝在紫禁城内,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大内管理松懈,太监和侍卫们纷纷联手偷盗宫内宝物,出去换成银元。琉璃厂一带古玩业兴旺,御用宝物不时出现,大家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些宝物大多出自宫内太监之手。溥仪回忆说:“这时我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究竟有多少财宝?我能看到的,我拿来了,我看不到的又有多少?那些整库整院的珍宝怎么办?被人偷去的有多少?怎样才能制止偷盗?庄士敦师傅曾告诉我,他住的地安门街上,新开了许多家古玩铺,听说有的是太监开的,有的是内务府官员或者官员的亲戚开的。后来,别的师傅也觉得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盗患,最后我接受了师傅们的建议,决定清点一下。”
建福宫大火前,溥仪的另一个举动,也可以说是主要诱因。当时溥仪的伴读溥佳的回忆言之有据:“在建福宫起火的前些天,庄士敦还向溥仪建议,把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取出拍照。当时溥仪正苦于无所消遣,听此建议当然很高兴,于是庄士敦就和一家美国照相馆接洽,每天下午由一个美国摄影师到宫里拍照。这些画像都储藏在建福宫里,拍摄时就叫太监到建福宫去取,每天拍摄十来张。溥仪经常让太监到各宫去取古物来玩赏,太监们见了早就有些心虚;现在又拍摄这些画像,他们有时竟取不来了。大概是那些监守自盗的太监眼看自己就要暴露,就不得不用火来消踪灭迹了。”
溥仪下旨清查建福宫的所藏珍宝,这样一来,麻烦更大了。“首先是盗案更多了, 毓庆宫的库房门锁给人砸掉了,乾清宫的后窗户给人打开了,事情越来越不像话,我刚买的大钻石也不见了。为了追查盗案,太妃曾叫敬事房都领侍组织九堂总管,会审当事的太监,甚至动了刑,但是无论是刑讯还是悬重赏,都未获得一点效果。不但如此,建福宫的清点刚开始,六月二十六日的夜里便突然发生了火警,清点的和未清点的,全部烧个精光。”
正所谓贼偷之后必有火烧。当时对火灾的原因有多种猜测。溥仪、溥杰、庄士敦等都怀疑是内务府太监监守自盗,是宫中偷盗珍宝的太监放火灭迹。尽管溥仪的猜疑有道理,但火灾后又由内务府负责追查火灾原因,拘押了电工和看守太监,他们一口咬定火灾是由电线走火引起的,但又无确凿的证据。为了平息溥仪和外界的猜测,内务府以神武门电线短路走火造成建福宫内的德新殿起火来敷衍塞责,又发通电,又登声明。电线起火是非人为的自然灾难,这样责任自然就不在内务府了。当时对火灾的原因,就没有一个明白准确的说法,使火灾的原因成为了一桩悬案、一个难解之谜。
溥仪在其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对建福宫大火一事委实着墨不少,又将其归入“遣散太监”一节中。他说:“起火的原因和损失真相是一样地查不出来。但我疑心这是偷盗犯故意放火灭迹的。过不多天, 我住的养心殿东套院无逸斋的窗户上又发现了火警,幸好发现得早,一团浸过煤油的棉花刚烧着,就被发现了,未致成灾……事实上,偷盗和纵火灭迹都是事实,师傅们也没有避讳这一点。”
溥佳对起火的原因也曾提及:“建福宫大火以后,据消防队说,他们初到宫中救火时,还曾闻到煤油气味很大。溥仪听说,就更认为是看守自盗而故意放火了。”
从烧剩的灰烬中拣出金块金片1.7万多两
1923年6月26日晚9 点多钟,建福宫花园内的敬胜斋突然发生神秘的火灾。紫禁城的西北角红光满天,火焰高至十余丈,迅速蔓延的大火一直烧了十多个小时,虽经扑救,但直到第二天早晨7 点左右才被完全扑灭。“火警还是紫禁城外先发现的。东交民巷的意大利消防队的救火车开到紫禁城叫门,里面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场大火经各处来的消防队救了一夜。”
大火烧得建福宫花园的建筑几乎全部化为焦土,大火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仿佛一条黑色的巨龙,狂野地掠过了这片美丽的宫院,留下一片黑色的污秽不堪的印迹。
庄士敦亲眼目睹了大火过后的废墟场景,他描述道:“6 月27 日黎明,仆人把我唤醒,告诉我,皇上要我立即进宫。我的汽车被大街上拥挤的人群耽搁了一段时间。我一到神武门,就看到了紫禁城有一处发生了火光。建福宫周围已经戒严,它已被猛烈的大火焚毁。有些临近的建筑也着了火,如果不是意大利使馆的灭火器及时赶到,皇上自己的宫殿和皇后的宫殿也可能化为灰烬。我看到皇上和皇后站在一堆烧成焦炭的木头上,沮丧地注视着这惨景。几位王公也站在那里,内务府官员们来回穿梭,在尽力协助训练有素的意大利消防人员扑灭大火。”
在这位苏格兰老夫子笔下,这场大火的惨烈之状,以及溥仪和婉容等人当时的神态,被勾勒得活灵活现。在建福宫火灾现场,一个奇怪的场面是难得见到几个真正奋力救火的人。溥仪对此的描述是:“在救火的时候,中国人、外国人,紫禁城里的人、城外的人,人来人往,沸腾一片,忙成一团。除了救火还忙什么,这是可以想象的。”
进进出出的人们,眼睛放着贪婪的绿光,从火堆中抢出一些珍宝,据为己有。内务府的官员们在抢,军警也在抢,消防队员也在抢,甚至外国人和有身份的外国女人也在抢,抢夺着能抢出的各种珍宝古玩和宫廷秘籍。在皇宫的大火中,争奇抢宝这一历史瞬间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火灾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大火过后,内务府派人清理火场。内务府写给溥仪的奏文中说:“会商清理火底办法,由警察厅、护军管理处派官兵刨挖捡拾,并由臣遣派司员逐日前往监视。现在清理完竣,所有捡拾熔化佛像、经版、铜、锡等项共五百零七袋,金片铜片及残伤玉器等项共四十三箱。”
溥仪和溥佳等事后也都曾回忆说,到了八月初,内务府的人找来一百多人清理火场,虽然灰烬里已经找不出字画、古瓷,但是金佛、金塔烧熔后有的成了碎块,有的化成金水,结成的半土半金板块还有很多。内务府曾经找来北京各个金店投标,一个早已打通关系的大金店以50 万元的价格买下了灰烬处理权,从中拣出金块金片1.7万多两。
金店拣完了,内务府的人又把余下的灰烬装进麻袋,分发下去;据说有人后来施舍给雍和宫柏林寺的黄金“坛城”就是从麻袋里的灰烬中提炼出来的。烧剩下的尚有这么多,真难以想象损失到底有多大?!
溥仪对此曾有回忆:“这里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究竟在这一把火里毁掉了多少东西,至今还是一个谜。内务府后来发表的一部分糊涂账里,说烧毁了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画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书几万册。这是根据什么账写的,只有天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