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去世第六子袁克桓推迟婚期

时间:2013-10-26 08:44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王碧蓉 点击: 载入中...

袁世凯

 

  在袁世凯离世的这一百年里,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什么?身为袁氏后人,家族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


  袁世凯的五夫人杨氏是一位严母,给儿子们立的门风家规相当严格。她去世后,没和袁世凯葬在一起。


  袁克桓出生于农历丁酉年腊月十一,公历1898年1月3日,是袁世凯第六子,是五夫人杨氏的第一个孩子,字巽安,后改名心武。


  1898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值得感慨的一年。这一年,袁世凯三十九岁,百日维新期间被光绪帝召见三次。而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和袁世凯夜访荣禄,袁世凯到底有没有告密,维新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成为百年谜案。1898年,袁世凯躲过了戊戌变法这一劫,成为中国近代历史政治舞台一颗上升的新星。


  袁克桓是杨氏的长子。长子在父母面前,必须要"孝",父母死后,他必须承担起"长兄如父"的责任,所以杨氏对他的管教和期望是同步的,既爱又严。


  1909年,袁世凯开缺回籍,携家眷在河南彰德洹上村赋闲,表面上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对自家孩子们的事也常常挂念在心。袁世凯沿用旧式家馆的办法,将众多的儿女分在男馆和女馆学习。


  袁克桓此时学习的大部分是四书五经、孔孟儒学。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几乎整天都在家里"办公"和会客,忙碌极了。有一天,袁家忽然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说是有人要派人杀害他们全家。这时候,全家上下惊慌万分,毫无办法。在这次事件之后,袁世凯考虑到,今后全家如果还住在彰德,很可能发生同样的事件。


  于是11月初,袁世凯即命全家分批自老家迁居天津。


  又因为天津的住处是临时的,故在天津不设家馆,袁世凯四子克端、五子克权、六子克桓、七子克齐、八子克轸都到新学书院读书。


  袁世凯早在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时就向朝廷递交了着名的《遵旨敬抒管见上备甄择折》,包括"重游历""办民实"等十条建议,他奏请清廷派遣王公大臣出访考察欧洲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国情,以广见闻;同时选拔人才出国留学。1900年,清政府开始派遣大批留学生赴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又先后派出数批留学生,多数成才,其中任鸿隽、宋子文、张竞生、谭熙鸿、杨杏佛、李四光等人更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


  袁世凯既然如此重视委派学生出国学习,他也一定会想到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


  民国二年(1913),袁世凯送五子克权(十六岁)、六子袁克桓(十五岁)、七子克齐(十四岁)出游欧洲各国,由严修领队,同行的有家庭教师徐毓笙,也有严修之子严智崇。严修一行人于7月4日晚11点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启程,途经北戴河、满洲里,取道俄罗斯出洋游西欧诸国,所到之处都由当地大清公使接待。而他们一路途中的感觉用香山诗集中的一句描述恰到好处:"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


  他们一路游历了俄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法国和瑞士,几乎参观了每个地方的博物馆,雕塑、油画、瓷器必看,甚至中国的古画、古铜、漆器、玉器和日本的器物等等也都看。袁家三兄弟也喜欢看电影、游动物园、观花园、逛市场、坐旋轮、乘飞车,凡是当时欧洲的经典和时尚他们都领略过了。


  游毕欧洲,7月31日,严修偕袁家三位公子渡海又返英国,住在离伦敦十里许的徐子璋家。


  两个多月的游历,严修对袁家三位公子备加照顾,言传身教,而此时游历欧洲开眼界的目的已达到,袁家三兄弟也愿意留下来继续在英国留学。接下来严修和徐毓笙以及英国公使商讨选择学校制作衣服等等事宜,同时也与袁世凯几次函电相商,最后于1913年9月帮袁家三兄弟选择位于英格兰的齐顿汉姆学院(Cheltenham College)读书。


  这个学院具有很深的英国皇家军事学院背景,袁世凯的初衷是希望他们通过学习陆军知识,让他们日后管理军队、掌握军队,从军事上来继承父业。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2月,他们接到家人书信,考虑到安全问题,要求他们辍学回国。此时,袁世凯已是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全家也搬入中南海。袁世凯在北海静心斋作为外交部宴请宾客的地方,同时设有教育专馆男馆,袁克桓和兄弟们继续在北海静心斋读书。


  袁世凯的得力助手王筱汀认为,袁世凯最宠爱的就是六子袁克桓,因为他聪慧正直,才把他送去英国学陆军,以后可能是陆军总长的接班人。


  在北海静心斋学习期间,袁克桓经常单独陪伴父亲袁世凯散步。 袁世凯身边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根从不离手的藤手杖,下端包有铁皮,边走边敲,发出"梆、梆、梆"令人发憷的声音。


  有一次深秋晚饭后,落叶满地,寂静无比,袁世凯对身边的袁克桓说,想知道我这根手杖的用处吗?还没等袁克桓回答,袁世凯举起手杖对着天空"砰"的一声响,惊动了北海公园歇息在树上的大批乌鸦,天空上方顿时黑压压的一大片,而袁克桓低头一看,满地都是红顶子。原来是袁世凯的警卫听到枪声,不出一分钟就全副武装下跪在跟前听候命令。


  我们无法去揣摩那个时刻袁克桓的心情,但是我们知道袁克桓不久看到了其父高处不胜寒的状态以及病故前后的景象。袁克桓没有也不可能成为陆军总长,而是听从了他母亲"不要从政"的教诲,完完全全投向了实业。


  在婚姻问题上,袁世凯也早就为宠爱的第六子袁克桓订下了"门当户对"的一门亲事--娶江苏巡抚陈启泰独生女陈徵为妻。


  江苏巡抚陈启泰(1842-1909年,字伯屏,湖南长沙县人),同治六年(1867)举人,光绪三十三年(1907)升任江苏巡抚。陈启泰以直言规谏着称,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官员,刚直不阿,而且交友广泛。


  1916年,袁克桓十八岁,陈启泰独生女陈徵十六岁,当他们准备完婚时,袁世凯正好病逝,按照袁家家规,父母亡故,儿子必须守孝三年。守孝期间,百日内不准饮酒、赴宴、理发,三年内不准纳妾。所以他们的婚期就这样延迟了。


  随着袁世凯的离去,袁家大家庭分家,五夫人带着自己的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另一女儿一出生就夭折了)搬到天津小白楼大营门袁家大院内。


  两年后,袁克桓结婚,五夫人杨氏派火车专列迎接新人,陈徵的陪嫁装满了这一列火车。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袁世凯曾向顾维钧请教:中国怎样才能成为共和国
  • 袁世凯称帝气得章太炎“发神经”
  • 1912年后春节曾一度遭到封杀
  • 慈禧御用汽车并非奔驰牌
  • 袁世凯军事化管理一妻九妾 姨太太月薪80至100元
  • 袁世凯饮食极讲究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