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厂的四次搬迁

时间:2013-10-11 08:04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北影厂

 

  2012年8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最后一批部门将搬迁到怀柔杨宋镇设施先进的中影影视基地。位于北太平庄的原厂址将成为历史。


  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于1949年,是新中国电影的三大拍摄基地之一。北京电影制片厂最早的厂址在现在新街口"科影"的位置,后来搬到了安定门外小关。"文革"后期再度搬到了北太平庄,先是在"中央新影"的位置,在1971年年底最终搬到原总参测绘学院旧址处。如今北影厂再度迁往怀柔,这是它的第四次搬迁。中影集团老总韩三平曾说,北影厂作为一个企业已不存在了,但是作为一种制片资源或者说一种精神还是存在的。中影集团不会丢掉这块金字招牌。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厂里的主要部门已经陆续迁往怀柔,不少楼房已暂时租给了别的公司,过不了多久,北影厂内包括荣宁二府和明清风情街在内的旅游城和主楼、摄影棚等都将消失,这座北京电影的地标建筑将湮没在历史的记忆中。为此,本报记者特意采访了一些"老北影",听听他们讲述北影厂的往事。


  盛夏时节,位于北太平庄的北影厂门前一如往昔聚集了很多等戏拍的群众演员,而这一幕已经进入倒计时。随着北影厂全部搬迁到怀柔,明清风情街等外景地将陆续拆除,8月之后,这些"追梦人"又将去寻找他们的下一个落脚点了。


  十多年前,中影集团成立,作为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影厂的一些部门开始陆续向怀柔的中影影视基地搬迁。如今北影厂的那些苏式老建筑依旧伫立,但当年鼎盛时期的熙熙攘攘已一去不复返了。


  今年76岁的李新导演已退休多年,如今这位老北影人还是像以前一样,每天都会到北影厂的主楼走一趟。主楼中的一些房间租给了一些影视公司,他常到其中一家,跟那里的人谈谈创作,看看有没有拍片的机会。李新说,自己的身体还棒着呢,精力无处发泄。就在去年,他还拍摄了两部小电影,一部是《OK大爱》,一部是《真爹假娘俏媳妇》。前一部是反映老年人临终关怀的题材,后一部反映现在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早在1964年,李新导演就来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71年年底搬到北太平庄后,他就一直在主楼里面搞创作。他说自己对于这座建于1952年的主楼非常有感情,因为他的艺术成就都是在这座楼里取得的。尽管主楼的拆除已经被制片厂提上日程,但是从外表上看,这幢红墙的苏式建筑仍然坚固如初,楼前"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在阳光下依然熠熠生辉。对于这座建筑的坚固,李新印象深刻,因为他在1998年前住过的宿舍就是1952年建的同一批建筑,拆房工人说,这些建筑很牢固,用推土机都推不动。


  跟李新相比,60多岁的郑会文是小字辈,他是1974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但是由于他的身份是美工师,后来还当上了摄制办的主任,相比李新导演,他对这个院子的了解反而更加全面。


  郑会文说,算起来,自己陪伴过的厂长有6位,其中包括汪洋厂长。加上临时过渡的,实际上有8代,是真正的"老北影".他说,对于这里的一切,很多老人说起来都津津乐道,因为承载了很多人的美好记忆。


  对于像陈怀皑、管宗祥、张华勋等北影老导演们来说,这个院子有着一种生命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传承,他们的儿子陈凯歌、管虎、张杨


  都在这个院子里成长生活过,在长大后,他们都成为了着名的导演,并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职工。父子两代一起见证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变迁。


  郑会文对北影厂大院的感情很复杂,因为这里的不少建筑都有他的心血。1987年为了拍摄《红楼梦》而搭建的荣宁二府就在北影厂大门的左侧,当初厂里本来是想让长春电影制片厂给搭景,但是对方要价1000多万。后来北京电影制片厂经过商量后,决定自己搭建。郑会文当时负责全厂的生产环节,是搭景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记的这块位置原来是一个果园,里面种着不少桃树,为了搭景,就把这些桃树砍了,"为此,我儿子还骂了我一顿,因为再也吃不到桃子了。"最终,这个占地12000多平方米的荣宁二府只花了400多万就搭建了起来。


  当时的电影环境并不是很好,电影不景气,加上香港、台湾和日本等游客来北京,要求来这里参观,希望按照好莱坞的模式,对外开放电影的拍摄,在汪洋同志的提议下,成立了合资的电影旅游城。"到目前为止,电影旅游城既宣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养了人,还负责厂里的垃圾处理费、水费等。还有群众演员的问题,当时很乱,也由旅游城统一来管。"


  尽管马上就要拆除,但是旅游城里不时有游客来参观,一进"荣国府"的大门,一棵高大的核桃树的树荫将整个院子都遮盖了起来,绿荫蔽日,很有王府的神韵。荣宁二府中间只隔着一条几十米长的窄窄的巷子,郑会文说,当时87版《红楼梦》中,贾瑞勾引王熙凤"被泼粪"的戏就是在这里拍的。这里的每一处布景,被很多电影取过景,贾政住过的"荣禧堂",《末代皇帝》、《戏说乾隆》、《康熙微服私访记》等影视作品都在这里取过景。


  除了荣宁二府,1979年就开始搭建的"明清风情街"更是在电影中反复出现。1979年拍摄《骆驼祥子》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为了搭建祥子进城看到无轨电车的场景,就尝试在这里搭景。后来,包括《茶馆》、《武林志》在内的电影都陆续在这里搭景。到现在为止,明清风情街有14000平方米左右,分为正街、北街、南小街、西斜街、南北街五条街。街道两旁建起各类电影拍摄需要的布景,甚至,这些布景中还保留有拍摄《骆驼祥子》时给虎妞搭的家。到目前为止,将近1000部电影的拍摄在这里取过景。


  除了布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摄影棚也非常大,当初搬来后,摄影棚就是在原来的一个足球场上建起来的,包括两个小棚,一个中棚,一个特大棚,其中特大棚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被认为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大棚".


  谢铁骊拍摄《大河奔流》的时候,一个村庄下雪时的全景,都是在摄影棚中搭的景。


  在郑会文眼中,这里是电影人才拍摄的起源和扩散地。"文革"以后,中国电影的技术并不是很发达,这里建起了摄影棚和不少拍摄用的场地,给了中国电影事业以发展的机会,同时,锻炼了很多电影人。到目前为止,包括刘晓庆、赵薇在内的众多电影人,仍然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职工。


  而对于李新导演来说,北影厂历经风雨,却没有失去人情味,在"文革"时,他因为"红五类"的出身,一度管理着田方、谢铁骊、于洋等诸多被打倒的老领导,也正是他对这些老领导的暗中关照,跟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去他们家中拜年,在每家喝一口酒,回来就醉了。"


  1993年李新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但是他发现自己在艺术方面能够做到自如,但是在经济方面却一窍不通,工作室的经营过程就像国产电影的发展进程一样,一波三折。面对着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建筑,他有点惆怅地说,"说句心里话,是有点舍不得,但是又不敢太确定,因为,或者这也是发展之道。"

 

 

  北影厂曾多次迁址

 


  原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祖绍先告诉记者,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49年成立后,历经了3次搬家,最后才搬到现在的位置。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接收北平后,在新街口原来的国民党中央电影制片三厂的位置,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其中不少人都是从东北电影制片厂抽调过来的,其中就包括田方先生(田壮壮父亲),他后来成为了北京电影制片厂的第一任厂长。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