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访古(3)

时间:2013-10-10 08:17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宏荣 点击: 载入中...


  狮山镇境内的这9座石拱桥,那时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分布的9座金桥,这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9座金桥,使川滇茶马文明古道更加繁华,是武定经济流向各地的金桥。而今,这9座石拱桥都荒凉了,荒凉的石拱桥成为当地人们牧羊和上山下地劳作的便道。那9座石拱桥虽然似位饱经沧桑的古稀老人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沉默了,但从他那双还有一丝丝有神的眼光里,欣慰地透露出了曾经有过辉煌灿烂的昨天,因为这9座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石拱桥,曾经给狮山镇各族人民带来了安康幸福的生活,也给狮山镇各族人民带来了文明的喜讯。

 

 

  武定古城

 


  就因武定一词地名沿用至今有千年的历史,所以武定古城也有久远而厚重的沧桑岁月。武定建造古城始于宋代,因种种原因而使武定古城几经迁都,至今在史书中记载着有五次迁都筑古城的史迹。


  宋易龙城,在今天的禄劝县云龙乡一带,在宋淳熙年间,由罗婺部酋长阿而"治纳涕昵共龙城于共甸,又筑城名曰易龙","昔罗婺部大酋居之,为群酋会集之所",易龙,彝语称水为易,城为龙,义为"城水"之意。元明南甸城,在今天禄劝县城北3公里的南甸村。《大明一统志。武定军民府。南甸县》载:"在府城内,旧名涕陬笼,又名瀼甸,讹曰南甸,元至元间置南甸县,为武定路附郭。"彝语涕陬笼义为"居水分岔处的城,"它是罗婺万户府、武定路、南甸县和武定军民府前期的治所。


  明五凤山府城,在今天狮山镇东北3公里的旧城村,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落成,在五凤山之东。同年,土酋凤继祖叛乱。当时统治者认为"本府坐向不正,南北因限于地势,而衙门独居乎污下","府治欹斜,三面受敌……迁城移府乃可长久"(均引自《武定府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闰六月废。故和曲州城,在今天狮山镇西北8公里的九厂旧州村,和曲州原彝名叵簉甸,宋段氏时属罗婺部,蒙古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改为和曲(甸),后升为和曲州。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原旧城的基础上进行改建,辟新街道,故《明史。地理志。和曲州》说:"倚旧城在南,元州治于此".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废。


  武定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改设流官知府,二年择地狮子山东麓建筑石城,共费布政使公帑一万二千余两。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闰六月至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武定军民府、和曲州随迁于此。从旧城迁至狮山脚以来,直到民国38年(公元1949年),虽然经历届官绅努力经营380年,也只形成一个简陋的小集镇,县城内外商贾集中的街道,仅二三百米,高矮不等的瓦房,歪歪斜斜的草房交错排列。而今笔直的大街,那规划后的高楼大厦鳞次节比。此后,武定府、武定直隶州、武定县、武定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均驻此地。


  历史一去不复返,武定古城每一次迁都却有一个传奇色彩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却成为一部厚重的历史。因不同的历史朝代而修筑不同的古城,每座古城的建筑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展示出不同朝代的建筑文化博览。而今虽然武定古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早已荒凉或不复存在,但从那尚存的古城石脚等一些可考的遗址中,可以看到那时曾经宏伟壮丽的古城建筑格局和繁荣的经济文化缩影,每一次迁都筑古城都是历史发展向前的归宿,它谱写着武定历史发展的壮丽史诗,它记载着武定社会、经济、文化等厚重而灿烂的历史足迹。

 

 

  珍稀古树

 


  狮山座落在滇中乌蒙山余脉那气势磅薄的金沙江南岸,自古以来川滇茶马文明古道穿过境内的群山峰峦之中,使那群山峰峦中树林茂密,据《武定府志。形胜》称:"四维千里……密箐丛林,道路险阻".康熙年间武定知府王清贤在《维辟峰记》中写道:"俯视山川,林壑苍茫,灏渺杳无涯际".檀萃在《滇海虞衡》中说:"尝行环州乡,穿林数十里,花(指杜鹃)高几盈丈,红云夹舆,难入紫霄,行弥日,方出林。"


  狮山镇境内地形复杂,气候立体分带明显,树种较丰富,所以素有"云海松涛"、"古林掌天"等美誉。《徐霞客游记》中说:"武定有狮子山,丛林甚盛".清光绪年间,武定知州郭怀礼在《游狮山记》中这样描写:"一路老树参天,晴不见日,松针铺地,香风袭人,穷其巅,树林深密".


  狮山镇植树造林历史悠久,在今天的九厂姚铭村尚存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仲月立碑一块,记述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村民捐谷15石,捐购松子7石的人名和数量,撒播云南松子17块山地名称、保护措施、奖惩办法。还记:"箐洒(撒)松秧,一以供薪,二则以培水源,一举而两美!"在积极造林的同时,武定历代政府都注重保护森林。民国时期,据《武定地志》载:"全属多有用之材,但人民妄砍滥伐,现令各团甲认真保护,不准砍作火把及年松".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武定实业所呈请县府告示禁止盗伐狮山森林,并请分令警团认真保护以兴林业。在今狮山镇九厂姚铭村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所刻碑中记载:"日后如野火烧山,凡碑内有名之家,无论松子多寡,每家一人计开,倘有一家不到,甘认罚银三钱无辞".


  据《武定地志》载:"俟实业所试验场秧苗长成,刚移植各处栽植……地方长官认真造林,饬由各村就荒地隙地点种松、栗、桧等,以重林业。"民国17年,政府将孙中山逝世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武定于民国36年,划五凤山100多亩为"植树节"纪念林场,将青龙山划为"中山"林场,并举行植树纪念活动。与此同时,据《武定县民国36年度,农村推广计划》中规定:"每人植树5棵,以成活4棵为原则,最低3棵,预计全县学生及公职人员约10000人,每人种活3棵,本年可造林30000棵,以后扩大民众造林,逐年推进".


  就因狮山镇有如此厚重的造林和护林新风尚的历史,所以狮山镇境内珍稀古树有柏树、柳杉、茶花、樟木、槐树等很多。柏木:据《民国地志》中记载:"狮子山正续中殿侧有松柏亭一座,亭前翠柏(刺柏)2株,生长如龙似凤……故有龙凤柏之称";现2株树干已腐烂空心,左为"龙",胸径31公分,高187公分;右为"凤",胸径38公分,高238公分,树龄达520多年。武定一中大门内外,尚存300多年以上的扁柏树林共96株,其中最大1株高16米,胸径169公分,树干中心基部至树顶已空心,树龄达420多年。柳杉:狮山正续寺大雄宝殿前有2株,在《民国地志》中载:"名曰乾隆双桧……6人牵手尚围不过。惜乎本年(公元1923年)阴历二月二十六日末刻,左1株被雷击去一半,复被电火燃烧20余日,"现存右侧1株,高有27米,胸径212公分,树叶茂盛,树龄达500多年。另外狮山石牌坊附近有26株,正续寺大门外2株,狮山小学二株,均属明清时代所植。古樟木:武定一中内有1株,胸径172公分,高12米,树干空腐,树龄均有300年以上。茶花:狮山正续寺原有茶花1株,相传为明惠帝亲手所植,花有九心十八瓣,在七十年代末枯死。狮山大村有1株,高9.5米,胸径57公分,树龄500多年,枝叶茂盛。


  狮山山高密林,使层层叠叠的连绵群峰被翠绿的树林点缀得更美丽,象狮子山样的原始森林遍布于狮山境内的辽阔大地上,站在狮山镇这方美丽的天地里,一眼望去却永远望不穿古树新枝的绿波,那山风中送来的永远是醉人的绿味,使狮山镇成为了一个绿色之镇,使狮山镇成为了一个生态之镇。

 


  狮山诗楹

 


  狮子山,位于狮山镇西3公里处,距离省会昆明70公里。天下名山,或以形胜,或以名传,武定狮子山则兼而有之,故能驰名滇中,有"西南第一山"美誉。


  明朝时狮子山就是滇中着名的游览胜地,不少达官贵人、名人雅士为狮子山撰写的诗文楹联,曾广为流传;狮子山还有多处明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年间的碑刻和摩岩石刻;孙髯翁多次游览狮子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近700多年来,狮子山游客不断,经久不衰,游客们在观赏"雄、奇、古、秀"的狮子山自然风景时,还可以尽情品赏狮子山的精美诗文和楹联,而使游人百游不厌。


  狮子山的壮观,尤以八景为胜。古往今来,不能不称八景。如果把狮子山比作一颗发光的宝石,那么八景就是它闪射的光芒。虽然狮子山以八景为胜,但狮子山的诗楹是八景的命脉,登游狮子山的游客,没有一个不赞美狮子山的诗楹,自然灿烂多彩而有厚重历史的诗楹,成为狮子山最亮丽的一道人文景观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