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访古(2)

时间:2013-10-10 08:17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宏荣 点击: 载入中...


  那块10米高的峭壁左边是"大圣北方多闻天王",高有3.06米,宽有1.4米,身躯粗壮,双目圆睁斜上。横眉怒目,高鼻阔嘴,头戴宝冠,耳佩璎珞,身着甲胄,裳裙翻动,线条疏密有致,身子微斜。右手执戟,左手叉腰,而两足各踏一狮头水牛怪角兽,两角间挂一骷髅,狮头下有数颗骷髅。这二幅摩崖石雕像,却是按彝族的形象而塑造的,狮头牛角怪兽变形雕刻,是彝族罗婺部凤氏对狮与牛崇拜的神奇化的艺术表现。三台山凤家古城的如此宏伟壮观,摩崖石刻雕像的如此气势雄伟,象征着当时罗婺部凤氏土司的强盛标志。


  南诏石画历经500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今依旧气势雄伟,于1987年12月21日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石刻画中的一道亮丽文化风景。

 

 

  古塔文化

 


  古时,狮山镇所在地是宋时罗婺部强盛的故地,又是佛教文化最活跃的地方,至使狮山境内古塔列立,而今尚存的古塔成为狮山镇的一道文化景观。


  白塔,又名文笔塔,位于狮山镇东南7公里处的白塔山顶,据民国资料中记载:"宋时罗婺部长建",意在"镇风水";白塔用规则石块砌成,四方形,实心,共7级,高15米,塔基每方4.5米,塔顶为宝盖式,四角挂有铜铃,于1986年2月1日被武定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室,位于狮子山顶,曾是高僧无穷和尚的塔室,塔建筑优美,至今保存完好,与周围青松盘地相衬托,更显得别具风姿。石塔,位于狮子山正续寺北侧一块平整的灌木林地内,系元代"净土庵"遗址,现存石塔3群,共18座,石塔外貌似古代鼎盂,造型优美,雕工精致。塔林,又名"海会塔林",位于狮子山正续寺东南角下侧,有明、清石塔3群16座,是受过具足戒(又称大戒)的僧人圆寂后埋葬的墓穴,各塔有印度和缅甸风格,高3至5米不等,塔形粗细相间,方圆齐备,上部纤细秀丽,下部浑厚稳沉,塔上浮雕,表现佛祖舍生度众,以及犀牛望月、白鹤远引、腾龙卧狮等,其中一冢为智空和尚塔,在中心位置有一塔形公墓,塔底有方形墓穴,进入塔龛,龛内有方格120个供放骨灰,人们可进入内观赏,塔林四周,林木密布,山花灿漫。


  一座座造型独特而具风格各异的古塔,展示出了宋时罗婺部的强盛,以及佛教文化活跃的标志,是狮山古塔文化的一道亮丽景观,这些古塔不仅为考证那时的古塔文化具有很多的史料价值,而且成为今天人们品赏古塔文化的休闲好去处。

 

 

  "七。七"茶馆

 


  恒古以来,狮山镇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古城。据《经世大典》中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间,辟昆明经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驿道。方国瑜先生按:"此为川滇交通之重要线路".


  就因狮山镇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重镇古城,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马帮和商人们云集,所以至今还有命名为中马街的古街道,那里是最繁华的茶马客栈。然而,茶马文明古道的重镇古城中,自然少不了茶文化的韵味,有了茶文化韵味的飘香,才使狮山古镇里更有几分魅力。


  在茶马文明古道重镇的狮山古镇里,而茶馆正是编织着狮山古镇文化的魅力,茶馆是弘扬传承着茶马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映象,是一种民间文化的产物,不论是在茶马文明古道重镇要津的古城里,还是茶马文明古道延伸到的崇山峻岭间的客栈中,茶给一方经济带来了活力,狮山古镇也是如此。


  那时,川滇茶马文明古道重镇要津的狮山古镇里,一家挨一家的茶馆是狮山古镇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每天南来北往的马帮客商们赶到狮山古镇里后,自然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满意的一家老茶馆,让店小二泡上一壶醇香的雀嘴茶,他们一边有滋有味地品茶,一边不露声色地藏茶,一边志同道合地玩茶,一边津津乐道地斗茶,试比谁是茶中高士,谁是茶中狂人。


  就这样每天有成群的马帮在狮山古镇里息脚,每天有成群的赶马人喜欢钻进老茶馆里品茶,使茶馆的老板们送走了一群老茶客,又迎来了一群新茶客,送走了一批老马帮,又迎来了一批新马帮。清朝时期,由于战火不断,使狮山古镇内西南角的几条大街毁之于旦。东门外是一片荒芜,后来修建了三条大街,即东街、北街、南街。那时,狮山的老茶馆大多在南街和北街两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上,而最有名的还是数"七。七"茶馆。


  当狮山古镇的三条新街道形成后,由于南面吹来的风特别大,就在南街口修建了一座照壁,意为挡风避邪。照壁宽10丈,高11丈,厚1丈2尺,墙脚高6尺,均用五面石砌成。墙身两边用青砖各砌6尺,中间用土筑就,飞檐翅角,十分壮观,故称"大照壁".而"七。七"茶馆就座落在狮山古镇那条最繁华的南街上。就如老舍先生撰文回答有关《茶馆》的提问时说道:"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七。七"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每天南来北往的茶客们云集在"七。七"茶馆里,用南腔北调的浓浓乡音谈茶文化,谈世事的沧桑巨变,谈生活中的奇闻怪事,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自然"七。七"茶馆成为了人们品茶和传播大众趣闻的公共场所。


  那时,南街上有10多家老茶馆,那些老茶馆原名叫莫、张、李氏茶馆,一家挨一家的老茶馆座落在南街上,后来由姓氏名挂牌的老茶馆一律更名为"七。七"茶馆,而"七。七"茶馆的由来还有一个史藉典故哩:那是1940年,武定人民为了纪念抗战3周年,进一步动员全民抗日,年初开始修整大照壁。时任武定县长的张祖荫题写"自力更生"四个大字,每个字长宽各9尺,字大无笔挥毫,就用报纸铺地,用大米在地上堆成字形后,再用毛笔勾画出来,托镶在照壁中央。"自力更生",白底篮字,异常醒目。7月7日这一天,武定县政府在南街大照壁前,召开"七。七"抗战3周年纪念大会,抗日救国的爱国人士们聚在大照壁前,会上县长张祖荫作了讲话,号召抗日救亡,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日前线。群众情绪激昂,盛况空前。从那天开始,把南街改名为"七。七"大街以示纪念,所有在南街上设的客栈、茶馆更名为"七。七"客栈和"七。七"茶馆,"七。七"茶馆由此而来。


  而今,虽然大照壁和"七。七"茶馆早已消亡,荡然无存,但"七。七"这个抗战的日子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站在繁华的狮山镇所在地的武定大街上,替代"七。七"茶馆的是一家挨一家的新茶馆,成为武定的一道茶文化景观。北街那条还有几分古风格的小街上还有三家大众茶馆;南街口依然还有一家大众茶馆,但不在命名为"七。七"茶馆的招牌了,这些老茶馆就似一个沉默的古稀老人,后生们没人知道它们曾经谱写过茶文化的灿烂历史,老茶馆里依然每天都有人在品茶,他们在老茶馆里品茶、藏茶、玩茶、斗茶,在老茶馆里他们弘扬着"七。七"茶馆的史藉。每每走进南街口的老茶馆里时,望见一群群的人聚在一起悠闲地品茶,我仿佛又看到了抗战的烽火岁月,看到了"七。七"茶馆里的茶客们品茶论道的精彩声影。

 

 

  狮山古桥

 


  自古以来,狮山镇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要津,从元代起即为昆明统治成都的滇北干道要冲,故称"省会之蕃篱,滇西之右臂。"位于滇中高原北部,距离省会昆明70公里。就因狮山镇是川滇茶马文明古道上的一个古镇要津,据《经世大典》中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辟昆明经富民、武定至四川成都之驿道。"方国瑜先生按:"此为川滇交通之重要线路".所以,狮山镇又是通往四川成都的必经古镇,而境内却群峰叠翠,箐谷纵横,河流密布。据《新纂云南通志》与有关资料,武定境内自明正统年间起即有建桥记载,而这些古桥都属于民间桥,其中在史志中记载的有10座石拱桥,在10座石拱桥中狮山镇境内就有9座,石拱桥的具体分布是:


  西村三孔桥,又称便民桥或振兴桥,在狮山镇北边2公里处,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8年),由武定军民府集资兴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毁于兵乱;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由时任县长葛延春捐银元100块,四川督军罗佩金捐枪20支,折合银元2000多块,唐继尧捐银元1000块,其他人捐银元从几十到几百块不等,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开工,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四月浚工,桥长30米,高6.5米,宽9.2米,分为三孔,用条石拱成;据桥头碑文中记载:"建桥费用共支出39900多块银元。白邑五孔桥,又称明月桥,俗名五洞桥,位于狮山镇东北3公里处,相传创自明代,因工料坚固,至今完好;桥长41.4米,宽4.5米,高7.5米。旧城三孔桥,又称虎市桥,俗名三洞桥,位于狮山镇东北方5公里处,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桥长37.3米,宽9.2米,高4.7米,至今完好无损。凌云桥,又称癞龙桥,位于狮山镇西北6公里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为水冲毁;邑人集资重修,桥成不月,复为水冲毁;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邑人又多方集资,并劝旧城、白邑、永保寨、二龙山、木果甸等受益村寨居民分担工料,桥始建成,该桥一孔,长15米,宽5米,高4米。香水庄桥,位于狮山镇东1公里处,清乾隆年间附近村民在东西两岸筑码头,中起一墩,架石梁为桥,因过于简陋常为洪水冲毁,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地方知名人士与群众集资兴修一孔石拱桥,桥长15米,宽5.6米,高6米。惠民桥,位于狮山镇北1公里的北门坡脚,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原为武定八景之一的"惠桥朝烟".通远桥,位于狮山镇西北5公里的永吉村前,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建。联凤桥,位于狮山镇南5公里的喜鹊窝村前,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兴工,次年秋落成。济美桥,又称冷村大桥,位于狮山镇东南30公里处的冷村,明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兴建,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重修,桥一孔,长13.3米,宽6.6米,高6.6米。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