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北伐南京为何遭到惨败(2)

时间:2013-10-01 08:29来源:现代快报 作者:顾炜 点击: 载入中...


  不难看出,以上7门外的郑军连营并没有对江宁城形成全面合围之势,顶多只是包围了江宁城的北面和西面,而江宁的东、南两个方向几乎没有郑军一兵一卒。


  出现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江宁城墙长达数十里,难以将其四面包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郑成功在作战中过于依赖水师和战船,即使上岸扎营也习惯于选择离水较近的区域,便于一旦不测向船上撤退。郑成功犯了轻敌的兵家大忌,在他看来,孤城指日可下,根本用不着将其围死,这为后来清军援兵顺利进城并展开反击埋下了隐患。


  10多天不进攻,坐等江宁主动投降


  郑军于七月初十扎营于仪凤门外,在接下来的10多天里,并没有对江宁城发动进攻,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对此,有多种说法,其中"郑成功中计说"流传很广。据有些史料记载,江宁城中的清军提督管效忠向郑成功写信诈降,他在信中说自己想弃暗投明,无奈清朝军法规定,将领守城不超过30天,妻儿老小都要被杀,希望郑成功体谅自己的难处。于是,郑成功便不再攻城,只等30天后对方主动来降。


  实际上,郑成功之迟迟未发动攻势,恐怕还另有原因。因为史料记载,他曾反复对部下表示:从古到今,攻城战都是吃力不讨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江宁孤城绝援,不投降还有别的出路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役郑成功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没有迅速攻打江宁城,将其一举拿下;二是没有派兵占领江宁周边,未能切断清军所有增援的通道。江宁并没有被郑军彻底围死,城中与外界的联系始终畅通。


  清军困于围城


  清军江宁防卫指挥官喀喀木和郎廷佐等人知道,凭自己手下这点人马,根本无法与郑成功硬拼。因此,他们一面龟缩城中,一面派人前往北京、苏州、杭州等地紧急求援。求援信中除强调江宁的危机局面外,在向朝廷的报告中,还用夸张的笔调,将郑成功军的声势描述得十分吓人:敌军共有20余万人,战船上千艘,士兵都是铁衣铁甲,刀枪不入,似乎是无敌舰队。


  家家户户紧闭门窗,有人饿死


  北京的顺治皇帝接连收到瓜洲、镇江失守和江宁危急的报告。惊慌失措。一旦江宁再失,东南将不保。接下来,很可能整个长城以南的广大汉族地区都会反清。想到这里,顺治彻底乱了方寸,提出想回关外的东北老家避避风头,遭到他的母亲孝庄太后痛骂,说他抛弃基业,愧对列祖列宗。


  七月初八,冷静下来的顺治派出安南将军达素、固山额真索洪、护军统领(官名)赖塔等人率八旗军由北京南下,前往江宁增援。又任命江西提督杨捷为随征江南左路总兵官、宁夏总兵刘芳名为随征江南右路总兵官,各率手下人马由江西、宁夏赶赴江宁。


  但对江宁城中的清军来说,这些人马实在是远水难解近渴。真正能指望的,只有江南和浙江两地的清军。


  在郑成功兵临城下的10多天,江宁城里空气紧张。八旗指挥官喀喀木担心城中的百姓为郑成功充当内应,想要大开杀戒,以绝后患。经两江总督郎廷佐劝阻,他才打消了这个疯狂的念头,江宁也避免了屠城惨剧。当时江宁城中家家户户紧闭门窗,连鸡鸣狗吠的声音都听不到,一片肃杀死寂。城中粮价飞涨,百姓们又不敢出门买米,甚至有人因此饿死在家中。


  几批援兵陆续入城,稳定军心


  江宁清军一边望眼欲穿地期盼各地援兵迅速赶到,一边加强城防建设。首先,两江总督郎廷佐下令将城外靠近城墙的房屋烧毁,扫清视野和射界,并把近城10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入城中。其次,郎廷佐等人贴出告示,安定民心,同时强令商家出售粮食,稳定百姓情绪。允许百姓进出水西门和旱西门两座城门,购买粮食、柴草,运入城中。第三,派兵严密查访,杜绝内应,并严惩乘机盗抢作乱之徒。第四,加紧储备粮草,置办武器,搜集整修船只。此外,增修船桨、绳索等物品,招募舵公、水手,为将来的水陆反攻做准备。


  不难看出,清军的准备工作相当周密,而且一开始便不是消极防守,而是立足于"防守反击".前文已经提到,郑军只屯驻于江宁的西北面和北面,南面及秦淮河一带并未驻军,这就为清军守军内外联络留下了通道,提供了机会,使清守军进可出击,退可守城,再加上清廷的几批援兵陆续进入江宁城中,也因此稳定了军心。


  至此,江宁城内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共集结了近2万人。在郑成功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江宁清军的防守已经得到大大加强,并具备了反击能力。双方力量的天平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决战 清军分4路围攻幕府山数千郑军跳江逃生


  郑成功意识到了局势的危险,他放弃攻城,将军队收缩于城北高地,准备依托幕府山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背靠江边的庞大舰队,抗击清军。


  可是,由于刚打了败仗,郑军并没能在幕府山一带建立起完善的防御体系。各部彼此距离过大,既会留给对手以绕道偷袭的空间,也不利于及时增援。还未开打,就已难有胜算。


  七月廿四,清军江宁最高指挥官喀喀木将八旗军和绿营军混合编队,陆上分为3路,水上另有1路,杀出城去,与郑军作最后决战。其具体进攻方向如下:


  第1路清军,从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西北6个方向围攻幕府山郑军主力。


  第2路清军,从西面攻击幕府山。


  第3路清军,从北面进攻幕府山,并伺机焚毁长江上的郑军船只,切断其退回江边的通路。


  第4路清军,从水路出发,由提督管效忠率领,攻击郑军江面上的船只。


  清军首先以火炮轰击郑军营寨,紧接着便直接展开冲锋,骑兵也都下马步行作战。山上的郑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防御工事也未完善,很快就败下阵来。


  不到半天时间,郑军多处营寨阵地相继被清军攻破,剩下的人马纷纷向江边溃散。郑军水师指挥黄安所部一面拼死抵抗,一面掩护岸上逃来的败兵和随军家眷们撤退,先后从水中救起数千名跳入江中逃回的郑军士兵。激战中,郑军水师共损失了大小船只500多艘。但他们最终抵挡住清军的水上攻势,掩护残余陆军撤到船上,避免了全军覆没的悲剧。


  当天夜里,郑成功下令全军退往镇江。江宁围攻战就这样以郑军的惨败告终。


  经过七月廿三、廿四两天激战,郑成功军的前锋镇、左先锋镇、援剿右镇、后劲镇、前冲镇、宣毅左镇、左武卫、左虎卫等陆军部队先后被重创或歼灭,其他部队也有多少不等的伤亡。以每个镇的人数为2500计算,郑军的损失至少在2万人以上。同时,还失去了提督、镇将等高级将领多人。可以说,是郑成功军事生涯中最惨重的一次损失。


  清军在江宁之战中获得全胜,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管效忠、梁化凤等清军将领都感慨,郑军是自己一生征战中遇到的最强对手。


  打败荷兰舰队 收复台湾岛


  郑成功军在江宁城下战败后元气大伤,船队向东退去。不久前占领的瓜洲、仪征、镇江等地也先后弃守。江宁清军起初在后方紧紧追赶,但因缺乏战船,鞭长莫及。七月廿八,在收复镇江之后就撤回了江宁。


  八月初八,当郑军撤到崇明岛附近时,郑成功决定先夺取崇明县城作为根据地,再派人去厦门等地调取援兵,以图再攻江宁。但崇明之战中,郑军士气不高,不善攻城的弱点再次暴露。初九,郑军乘坐2000余艘船只抵达崇明,分20路登岸。当时守城的清军只有绿营军3000人,他们施放火炮、弓箭,给郑军重大杀伤,还主动出击,缴获了郑军的多门红衣大炮。郑成功只好率船队离开崇明,从海上向南退去。九月初七,返回厦门。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苏轼因暑热去世 郑成功中暑而亡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