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后的“房奴”生涯(2)

时间:2013-09-22 10:07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点击: 载入中...


  古代官员授职有回避原则,就是不许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所以当时的"公务员"如果经常在职的话,就得到处宦游,一方面少有时间精力在原籍营建房产之类,另一方面无论到哪儿工作,总有条件优越的官邸供你和家属居住。可是一旦休官,马上就得搬出来让给继任者。而且往后定居何处还有限制,比如南宋规定,凡各级地方政府官员休官后,三年内不许在任职地居住,倘在当地有亲属,或置有财产,三年以后也不许居住,违反者处一年徒刑。所以若要盘点休官所带来的实际损失,迫在眉睫的就是再也不能继续居住设备齐全的官邸了。


  唐玄宗登基后,前朝宰相李日知瞒着家人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待皇帝批准下来,回家后即命家人整理行装,马上搬出官邸,移居乡村住宅。太太惊问何故,他说他已经退休了。太太大怒:"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宋仁宗时做过宰相的杜衍,因为一生"不殖私产",退休后,连李日知迁居乡间住宅的退路也没有,只好长期借居南京(今河南商丘)车院(教习驭车技艺的单位,近似后世的驾校),直到去世,"第室卑陋,才数十楹,居之裕如也".


  宰相尚且不能占住官邸,其他休官者当然更得靠自己设法解决居住问题。苏辙退居许州后,眼看李方叔起盖新居,羡慕不已,"我年七十无住宅,斤斧登登乱朝夕……不如君家得众力,咄嗟便了三十间".于是他决心盖房,享受一下老有所居之福,"平生未有三间屋,今岁初成百步廊 ".不过心愿满足了,一生积蓄也耗尽了,"盎中粟将尽,橐中金亦殚",于是又自责"我老不自量",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

 

 

  死皮赖脸也要"赖"在官位上

 


  《幽闲鼓吹》记:唐德宗时的宰相崔造有退休打算,但犹豫不决,家人和亲戚都勉励他继续干下去,只有贤惠的大女儿劝父亲急流勇退,休官享福。崔造遂下定决心,办了退休手续。没想到从此门庭冷落,再无趋炎附势者上门,当然更不见财物敬献了。一二年下来,崔造"居闲躁闷",常对子弟感叹:"不得他诸道金铜茶笼子物掩也。"这句话怎么理解,颇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灰色",大概就是再也收不到各地区军政长官(诸道)的"意思意思"的那个意思吧?老宰相耐不住寂寞,于是又复出任职了。


  既然退休就是失业,所以那些除了做官外别无谋生手段的人,只有死皮赖脸占住"茅坑"一途。举个实例:同光时,广东南海有个九品官俞凤书,家口多,负担重,年过八十还在巡检职位上卖老命(彼时官员的档案年龄多远远低于实际年龄)。让老干部累死在岗位上肯定不妥,逼他退休吧,断了一家人的活路。同情俞老的南海知县杜凤治遂去上司前替这位下属求情,安排他署理全省有名的肥缺--掌管征收"渔税"的广州河泊所大使,可以攒一笔外快回乡养老。没想到各方对肥缺的竞争太激烈,距离署理期满尚早,便有将被替代的消息传来。急得俞代所长连忙去求杜知县,"老泪横流,长跪不起".杜县长温言宽慰,又替他去知府、藩司、巡抚面前恳求,番禺知县胡鉴也为俞讲话。最后,上司捱不过两个首县(南海、番禺同为广东首县)都来求情的面子,终算允诺让老俞做满这个署理期。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古代官员如何教育“官二代”
  • 古代官员为何沦为吃货
  • 古代官员也租房
  • 古代官员上班常识
  • 古代官员离任百姓要送万民伞烂靴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