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斯大林对东欧的态度是“社会主义”沙皇制

时间:2013-07-24 17:36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陆南泉 点击: 载入中...

斯大林

 

  二战后,斯大林不仅没对苏联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还把他的模式推行到了东欧各国。

 

 

  从划分势力范围到形成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把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斯大林的出发点是:确保苏联在欧洲与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安全和优势地位;挡住美英等西方国家对东欧地区的影响与干预;建立一个由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势力范围,这些国家应以相同的意识形态为基础。


  其实,斯大林在战争结束前就有这个想法。1945年4月斯大林对南斯拉夫政府代表团的讲话中就说过:"这次战争与过去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


  (〔南斯拉夫〕米·杰拉斯:《同斯大林的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这里,斯大林已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即苏联红军挺进东欧国家之后,将在那里推行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制度。


  但是,在战后初期(1947年之前),斯大林并不急于让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一是由于苏联为了确保在东欧的特殊地位,巩固取得的胜利成果,力图维持与美英等西方国家的良好关系,不能要求东欧国家采取过激措施刺激西方;二是战争结束后的苏联,经济极度困难,百废待兴,需要尽快恢复经济,客观上也要求有一个良好、缓和的国际环境,不希望与西方国家发生更多的摩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并没有急于提出社会主义阵营的问题。


  但当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后(1947年6月5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苏联把马歇尔计划的目标归结为稳定欧洲与侵蚀东欧,是为建立反对苏联的西欧集团服务的,并且把马歇尔计划视为美国转嫁经济危机的手段。鉴于此,苏联从开始怀疑到最后彻底否定了马歇尔计划,不仅不参加1947年7月12日在巴黎召开的欧洲经济会议,还下令不让东欧一些国家参加。接着,苏联还开始了对马歇尔计划尖锐的批判。


  为了防御马歇尔计划对苏联与东欧国家可能引起的冲击,防止东欧国家可能出现的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也考虑到拒绝马歇尔计划可能对苏联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产生的不利影响,苏联决定加强与东欧各国的经济联系与合作。苏联与东欧各国签订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协议,这被西方称之为"莫洛托夫计划".1949年1月成立的"经互会",在经济上奠定了苏联东欧集团的经济基础。


  但在这时,苏联模式还未能阵营化。东欧各国强调实行人民民主制度,它实行的是不同于斯大林模式,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到1952年,随着国际形势与东欧各国国内在苏联的压力与控制下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斯大林明确宣布:"中国和欧洲各人民民主国家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和苏联一起形成了统一的和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而与资本主义相对立。"(《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61页)在斯大林看来,组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应该具有共同的模式,这就是大家应遵循斯大林模式,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体制、外交政策等方面都与苏联保持一致。如离开斯大林模式一步就是反马克思主义,就是异己。

 

 

  一步一步加强控制

 


  既然东欧地区国家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而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遵循斯大林模式,那就必须加强控制。在1947年前,由于国内外原因,斯大林对东欧国家虽然有巨大影响,但还没有威迫这些国家全盘搬用斯大林模式。战争胜利的初期,斯大林甚至授意东欧国家搞人民民主制度。东欧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普遍认为,从人民民主制度过渡到社会主义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战后头几年的情况看,东欧各国从本国国情出发的人民民主道路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人们希望这种制度能继续下去。但1947年东西方联盟破裂后,苏联对东欧的政策发生了大的转折,针对美国"控制西欧、分化拉拢东欧、遏制苏联"的政策,苏联开始实行与美对抗的政策。而实行这种政策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牢牢控制东欧,使自己的"后院"不出问题,一个稳固的苏联东欧国家集团才有能力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抗争。


  苏联控制东欧各国的主要步骤与措施有:


  在政治上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为此,斯大林首先要做的是统一东欧各国党的政治思想。从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上半年,苏联集中揭露与批判这些党及其领导人所存在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实际上主要是指民族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指责一些领导人的反苏倾向,要求东欧各党按苏联布尔什维克的原则行事。


  其次,迫使东欧各国从战后初期的多党联合体制向共产党一党制政权过渡。先是强制性地实行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合并,后来,实现了向共产党一党政权的过渡。再次,为了加强联共(布)与东欧国家各党之间政策和行动的协调,创办情报局机关刊物并设立常设编辑部。


  加强经济控制。1949年成立的"经互会",实质上是苏联控制东欧国家经济的工具。"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经济关系的实现,实际上是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东欧国家中的延伸,即通过计划来实现各国之间的资源配置,竞争机制很难起作用。"经互会"成员国关起门来进行经济合作,苏联就利用自己的特权与经济优势发号施令,让东欧各国按照苏联的需要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


  苏联通过"经互会"对东欧国家经济控制的主要途径有:一是苏联加强与东欧各国的计划协调,协调的最终目的是使东欧国家的经济从属或者说服务于苏联经济;二是大搞国际分工与生产专业化协作,迫使东欧各国实行生产"定向",使这些国家的一些部门成为苏联经济发展所需的生产基地,从而造成东欧国家经济的单一化与畸形;三是苏联利用东欧国家对其燃料与原材料的严重依赖,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四是建立一些与"经互会"同时起作用的超国家经济组织,如"国际经济合作银行"、"国际投资银行"等,直接控制东欧各国的外贸动向与操纵银行的信贷。


  在东欧国家1989年先后发生剧变之后,笔者对一些东欧国家进行了访问,在询问政府经济官员与一些着名经济学家有关"经互会"的作用时,普遍持否定态度,认为最大的副作用有两个:一是由于"经互会"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缺乏竞争,因此,这些国家经济长期徘徊于低水平,无法提高经济素质;二是由于苏联通过行政命令乃至强制的办法搞经济分工,各国难以实行与本国国情相符的政策,造成经济结构的严重不合理,市场供应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斯大林往往不切实际地强调苏联对"经互会"其他成员国的"援助"而忽视"互助".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日本暗杀斯大林行动因何失败?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法的来龙去脉
  • 日本曾两次欲暗杀斯大林
  • 斯大林时代的克里米亚之争
  • 斯大林曾窃听整个克里姆林宫
  • 斯大林的德黑兰惊险之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