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逛街、看戏、游公园,一起吃饭大概是情侣们最寻常的节目。特别是对于那些还不是情侣,却旨在建立情侣关系的相亲活动,通常安排在酒店里,围着饭桌进行。这样,基于对食物的“共识”,再陌生的男女也可以找到话题,相对轻松地交谈起来,不会觉得太拘束。而且,随着餐桌上碗碟的更迭,双方都有足够的时间悄悄地对对方进行考察:从吃相分析对方的教养,从点菜的数量和质量判断对方的家底和热情程度;最关键的是,从结账的积极性分析对方的诚意。要是一个男士在结账时(据我所知,一般由男士结账)过于迟疑,甚至胆敢提出“AA制”,那么,女士几乎会毫不犹豫地在心底做出“结案陈词”:此君不行!当然,即使如此,男士也不会觉得多丢脸,因为,他可以声称这只是和普通朋友的普通聚餐,根本就不是什么“相亲”,普通的聚餐当然可以用“普通的”方法。可见,相亲选择在酒店而非电影院,是很有道理的。
由于“请客吃饭”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所以,大江南北,最灯红酒绿、最奢华的地方,往往是酒店。那些在酒桌上出手最阔绰的人,不是商人、官人、情人,通常就是相亲的人。最近读到一篇报道,说,有精明的餐饮业者,利用相亲人士出手阔绰的特点,雇妙龄女士与人假相亲,再到“唯一指定”的餐馆大摆一桌;最后,女士可以得到餐馆可观的提成。
习俗往往就这样被人恶意利用。不过,习俗本身很难被改变,就如“请客吃饭”,始终是我们这个社会最普遍的社交方式,无论是与人谈生意,还是与人谈感情,都需要以酒助兴,仿佛在觥筹交错中,陌生的就能亲密,寡言的就能健谈,内向的就能胆大。但是,如果胆太大、话太多,将“谈感情”变成了“谈生意”,结局将是不欢而散。
陈先生最近就经历了一次让他气愤的相亲:对方是个看起来很矜持、清秀的女士,大概是由于羞怯,她还叫来她的姑姑助阵。让亲属做伴,帮“看几眼”,本来也没什么,但这位姑姑实在不识时务,僭越了她的角色,说了太多不该由她说的对白。于是,整个饭局下来,陈先生与那位女士没说上几句,却遭到了她姑姑的连番“审问”:哪里毕业?毕业多久?工资几何?房子多大……最后,陈先生竟被问到父母的退休金几何———这让陈先生气愤,觉得她姑姑太过分,厚颜无耻地刺探别人的隐私———绝不能与这种人建立亲戚关系!天哪!这哪是相亲?简直是一场商业并购谈判,被迫向对方开列资产清单,难怪陈先生觉得浑身不舒服了。
无论如何,饭总要吃,客总得请,不是请这个就是请那个。在这个越来越“形而下”的世界,感情也如同饮食,需要色鲜味香,才能吸引饮食男女,才有进一步被“尝试”的可能。正如法国作家蒙田说过的:心灵可以在更重大的事情上派上用场,而在爱情这件与视觉和触觉特别有关的事上,没有美好的心灵还可以有所为,没有美好的肉体却绝对不行。难怪,俊男美女总是那么幸运,老是被人“请客”。
不过,蒙田也说过:爱情不是为饥不择食的饿汉们准备的食品。肉体的和谐是相对容易的,精神的共鸣却难能可贵。由是,请客吃饭并不难,难的是长久地与一个人一起吃饭,并且对方毫不介意饭菜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