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近百万人参观光州双年展,风头胜过只有6万客的威尼斯双年展。它是最不差钱的双年展,展览预算从1995年到2006年一直排名世界第一。它严谨地走着国际路线,哈拉德·塞曼、奥奎·恩维佐、查尔斯·艾奇、侯瀚如等著名国际策展人先后把关,不迷大腕,不搞秀场。
它从不乏政治议题,不会对“民主”视而不见。它的创立也是对1980年“光州惨案”的纪念,无论策展人来自哪国,总为“历史与记忆”设特别展区。2006年拉丁美洲地区以内战及美国介入事件为重点;中国艺术家张大力收集了毛泽东时期的各种海内外文宣;台湾艺术家陈界仁的《凌迟考》则透过照片重新考证中国历史中凌迟酷刑的过程。
日本 横滨三年展
艺术不是娱乐
它是日本最大规模的国际当代艺术展,但在亚洲版图中,诞生于2001年的它是一个幼齿的三年展,论年龄比不过中国台北双年展和上海双年展,论名气比不过韩国光州双年展。
光州双年展在国际上的盛名,也让日本着了急。也许正是因为太着急,前两届展览民族性有余,国际性不足。2001年首届匆忙之下全由四位并非很有国际影响的日本本土策展人操刀。2005年第二届原定建筑大师矶崎新任主策展人,但因经费问题,最终换成日本艺术家川俣正。那届主题为“艺术马戏团——跳出日常”,还真来了个与艺术家合作的马戏团,整个展场像足了马戏团。2008年第三届,日本终舍得将决定权交给西方或被国际认可的专家。他们邀请德国丹尼尔·伯恩鲍姆、英国汉斯·尤而里奇·奥布里斯特以及瑞士某美术馆馆长比阿特瑞克斯·鲁夫等一同来策展。那届“时间的裂缝”主题中,日本“可爱文化”的艺术家无一入选。因为总策展人水泽勉认为“艺术不是单纯的娱乐产业,我们要防止艺术泡沫”。
中国 北京双年展
国际性强,亚洲性弱
它创办于2003年,只举办了四届。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将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双年展比作老夫人,将北京双年展比作4岁的小女孩。但它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双年展。
2003年首届北京双年展展出45个国家329位艺术家677件作品;2005年第二届扩为69个国家632位艺术家778件作品;2008年第三届增至81个国家701位艺术家747件作品;2010年第四届则有85个国家535位艺术家562件作品,规模超过威尼斯双年展和圣保罗双年展。
它从创办之初就关注全球艺术生态的平衡问题,虽传统,但有号召力。2010年“生态与家园”的主题吸引93个国家4000位艺术家投递1.2万件作品。它国际性强,但亚洲性弱。有看头的往往是国外参展作品,前三届优秀作品奖中国艺术家全军覆没,而第四届9位获奖者也仅有一个中国人。正如桑福所说:“威尼斯双年展主要是针对西方艺术,非洲双年展主要是针对非洲艺术,北京双年展其实应该以亚洲艺术为核心。”
上海双年展
最具品牌价值展览
它是国内历史最长的双年展,始于1996年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的首届展览。它是中国最早有策展人意识的双年展。从2000年第三届双年展起,首次引入中外策展人小组,从侯瀚如和清水敏男强强联手,到郑胜天、林书民、翰克·斯劳格和朱里安·翰尼在后几届的参与,塑造出良好的学术范儿。它是品牌价值最高的中国双年展。
2002年,“海上·上海”除了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还用装置、录像艺术、媒体艺术和建筑等来思考上海现代性;“都市营造”则对都市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展开探讨。2004年“影像生存”反思都市媒体文化,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2008年“快城快客”聚焦城市的主体:人,思考城市化中的移民状态。这些有力的主题为上海双年展赢得了好口碑。所以,它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并已获国外私人银行资金支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