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调甫是一个传奇人物。他6岁读书,14岁辍学,出身小伙计,学历不足5年,既无学历又无资历,却因为传统国学修养精深而终被齐鲁大学聘为教授。对于他的学术成就,梁启超呼其:“迈越前人,石破天惊”。
“莫不是看大门的栾聋子?”
1889年5月1日,栾调甫出生于父亲供职的上海英租界三马路“格致书室”,因为家庭经济窘迫,满月后就被送回了山东蓬莱老家。栾调甫早年的教育断断续续,颠沛流离。6岁返回上海,由父亲教授他《三字经》、《百家姓》等,这也是栾调甫启蒙教育的开始;1899年,再次回到家乡,就读于免费的郭氏英文义馆,学习四书五经和英文。半工半读、上免费学、读便宜书,成为栾调甫求学生涯的写照。
14岁辍学后,栾调甫随父亲在格致书店当学徒,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西方的数理化和逻辑学。正所谓穷且益坚,他在业余时间翻译英文书籍,靠自己微薄的收入购买书籍自学,潜心钻研先秦墨学和中国古文字学。15岁时,他立志破解绝学《墨经》,穷七年之功,终于写出了为人所称道的《名经注》。可惜的是,这部被称作“海内墨辩第一善本”的学术巨著却并没能得到刊行,仅在小范围内流传。栾调甫后来说:“此为余专治《墨经》之始,也是余注《墨经》之始。”随着父亲的离职,在家中经济来源几近枯竭的困境中,栾调甫得到齐鲁大学博医会聘请,翻译医学书籍,生活方得以继续。
1922年,学界泰斗梁启超集20年精力写成《墨经校释》一书,引起了当时一片喝彩声。然而,栾调甫阅后却认为,梁启超是“任意删改荡弃旧法,借其盛名,唱和成风”,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读梁任公〈墨经校释〉》一文予以批驳,此文后来被《哲学》杂志刊载。
梁启超毕竟有大师的胸怀与雅量,他读完此文后大为赞赏,随即修书一封寄往齐鲁大学,信中这样写道:“仆于大著最心折者,莫如坚白论中离盈两宗之说。此种发明,可谓石破天惊”,并决定亲自登门拜访栾调甫其人。可是,这篇文章是托《哲学》杂志社转寄的,只能凭借文稿中“栾调甫”和邮戳上“济南府”六个字,梁启超犹如大海捞针。几经查询,终获悉栾调甫在齐鲁大学中文系代课,稍有知情者惊叹道“莫不是看大门的栾聋子(先生听力不太好)?”梁启超颇费了几番周折才在济南山水沟边的一间茅草屋里找到虽满腹才识,但不求人知的栾调甫。他千里迢迢来拜访这位守门的墨学大师,称赞栾调甫的这篇文章“即使不是绝后,也是空前”,栾调甫由此在学界成名。鉴于他在墨学研究上的成就,1925年,齐鲁大学聘其为文学院教授。由此,栾调甫对梁启超颇有知己之感。
夺口腹之奉以求之
栾调甫为人津津乐道的主要学术收获,是他对墨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他的第一本学术著作《名经注》,是对《墨经》的校注,里面涉及到180多条定理性质的内容,且大多与理科知识有关,如众所周知的小孔成像原理,很可惜的是这本书现在已经亡佚,仅有10条保存下来。不过令人惊讶的是,栾调甫获得“墨学大师”的赞誉仅仅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为他自己曾说,读墨子而非为研究墨子,而是为研究名学。
1930年,在栾调甫倡议下,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建立,并担任主任,同时聘请老舍、郝立权、余天庥、王敦化、范迪瑞等学者执教兼从事研究,一时人才济济,为国学研究所的极盛时期。由此,对于山东大学的国学研究,栾调甫可谓有着开创之功。期间,他撰写《墨子讲义》、《论语研究》、《历代书籍制度考》、《如何承受西方科学》、《守旧的中国》等著述。
栾调甫不仅爱读书,还爱藏书。“青岛地理”编发《老青岛的十大藏书楼》一文中就有栾调甫的“三经堂”,“三经堂”是栾调甫书斋的名字,他一生清贫,但遇到善本、佳作,不惜节衣缩食也要买来,并进行校勘。即便是在穷困潦倒之时,依然如故,他自己曾说道:“夺口腹之奉以购书求之,今世恐无几人也。”业余时间,他经常与王献唐、路大荒、张景栻等藏书家优游济南书肆,广罗群籍。先生藏书,意在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希望能为后人所用,而非据为己有。先生最终将剩余藏书全部捐献给了山东省文史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共计1030种,4705册,其中有许多珍本善本,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保留了重要一脉。
“多读书,守规矩。”
尽管偶尔也可以从一些文史书刊、资料中读到有关栾调甫的论述和评介,但是,平时却很少能从人们的口述中听到他。为什么栾调甫的名字不为人所知呢?他的学生在回忆老先生的文章中一语道破:“提起来栾调甫,许多济南人恐怕也未必知道,这原因,我想一方面是他研究的学问太专门、高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性格高洁、不求人知。”
由于深受父亲的影响,栾调甫为人谦逊,但在学术上却是异常严谨。他评论梁启超关于《墨经》的文章时,是在有着充分自信的情况下写成的,并不是以一个初成名的学者向一位全国著名的学术权威请教,甚至连互相商讨的意味也不是,而是用很有把握的口吻批评,文章反映了他的大胆与自信。这也恰恰体现了栾调甫对于学术的态度,除谦逊待人外,这也是文人的另一种气骨。
栾调甫为人正直,尤其是在国家兴亡的关头,文人秉直刚烈的性格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日本侵华期间,栾调甫宁死不为日本人做事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栾调甫一家被赶出齐鲁大学,当时的日伪政权让他担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之职,失去经济来源的栾调甫先生却毅然拒绝。自己的生活一度陷入困境,难以为继,只能靠王献唐等好友接济以渡危机。
著名农史学家、农业教育家和植物生理学专家石声汉在校注《齐民要术》时,因其文字古奥、奇字连篇,便写信至济南向栾调甫请教,当时老先生已经80高龄了,却为石声汉写了长达万言的长信,其中有一句说道“校勘不懂家法,就作不下去”。“家法”的含意是什么?后来石声汉四处查书,花费许多时间才从古代著名校勘学者的著作和方法中体会到,“家法”意指校勘工作必须尊重原书,不能妄加改动,有不同意见,可以多作注释,但不要改动原书。一个家法,透露了栾调甫治学的理念。
栾调甫严谨治学、勤勉读书的精神亦影响了自己的子女。先生的小女儿栾汝珠女士,今年已经86岁高龄了,至今回忆起父亲,她对父亲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读书、写字、买书。父亲对待子女是严厉的,他警戒儿女们最多的就是:“多读书,守规矩!”晚年的栾调甫,在攻读之余,也喜欢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栾汝珠的女儿曹克恩女士是栾调甫的外孙女,在她关于童年的记忆中,姥爷虽然也永远是书桌前笔耕不辍的身影,但却是和蔼可亲的。老人会通过身体的不同姿势,来告诉年幼的外孙女,自己研究的是古文字,这是一种非常美丽而古老的语言。
涉猎广博 著述等身
名学旧称论理学,就是现在所说的逻辑学。虽然逻辑的内容在我国古籍中早已存在,但并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山东大学教授郑杰文介绍,《墨子》中的《经上》、《经下》含有逻辑学的内容,栾调甫从19岁时开始涉猎墨辩名学,从《墨子》着手研究逻辑学,并有从整理中国名学家、印度因明学家、西方逻辑学家的列传入手,来研究世界逻辑名学的计划,这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可惜未能实现。栾调甫自称:“余治墨辩、逻辑、因明,以三家之术可以相通,思集其说别为一书久矣。”
栾调甫先生的学术成就远不止于墨学。他对诸子学术也有所涉猎,如儒学研究中,他先后写成过《论语讲义》、《论语研究》、《释夫子》等儒学专著。在古文字研究中,栾调甫创立“字系说”,文字学著作达十余种,从基本的《文字学概论》到艰深的《说文解字补正》、《古今文字考释》,编印《中国语言百科全书》、《中国语文学》,文字学研究已经自成体系。
栾调甫先生开《齐民要术》研究先河,研究内容后辑为《齐民要术考证》一书。《齐民要术》是我国古老的农业书籍,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栾调甫就对此书作了全面的考证,被农学界称为“贾学第一功臣”。
近期山东大学组织出版的《子海特辑》,共收录了栾调甫先生遗稿十二种,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墨学讲义两种,集中表现了栾调甫先生对墨学的基本理解及其研究方法;第二组是有关逻辑学的讲稿与论著,展现了栾调甫先生在先秦名学与印度因名学方面深湛的造诣与高明的见解;第三组主要是子学通论性质的著作,大都具有发凡起例、启迪后学的意义。这无疑为栾调甫的学术成就作了重要补充。
(责任编辑:鑫报)